孩子叛逆是怎么形成的
处在叛逆期阶段的孩子都想要独立的空间,并且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想自己做主,但事实上孩子的心理并不成熟,缺乏足够的定力和耐心,在这个信息相当发达的年代,孩子极易受到外界的煽动影响,激发孩子对父母的叛逆心理。
孩子叛逆是怎么形成的?
一、好奇心的驱使。
青少年多数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受好奇心的驱使,他们喜欢新事物和新知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好奇心过强能形成一种特殊的心理需要,这种心理上的认知需要青少年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迷信、不盲从,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正是他们好奇心的具体表现。
一般说来,人们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这就是所谓“禁果逆反”。
我们有些老师、家长禁止青少年做某事,却又不说明为什么不能做的理由,结果适得其反,使“不要吸烟”、“不要早恋”之类禁令达不到应有的预期效果;对于被禁止、批判的电影、文学作品、网络游戏却怀着极大兴趣去观看、查阅……“被禁的果子是甜的”,好奇心驱使青少年有时甘冒受惩罚的风险去尝也许并不甜的“禁果”。
二、思维能力的发展不成熟。
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青少年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等品质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很不成熟。加之社会经验不足,不懂得用历史的和辩证的观点看问题,认识上容易产生片面性,看问题易偏激,喜欢钻牛角尖,在论证不足的情况下,固执己见,走向极端。
这些青少年往往自尊心、虚荣心很强,但却不能正确地维护自己的尊严,而把教育者的劝说、批评、告诫看成是“管、卡、压”,看成是对自己自尊心的损伤。因而把自己放在教育者的对立面上,出现了在口头上加以回驳,在行动上反其道而行之的逆反心
三、身心发展与客观环境形成的矛盾。
青少年的需要,已由低层次的生理、安全需要,开始跃进式地大幅度向高层次的交往需要、理解需要、成就需要、审美需要发展。这个发展过程,常常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受到客观环境的限制与阻碍,从而产生难以自解的挫折感。挫折和心理冲突是人的心理发展过程的必然产物,由于各人的承受能力不同,反映出来的强度大小也不尽相同。
心理承受能力较强的人,能够正确对待一切事物,比较容易调节自己的情绪,有能力把自己心理冲突的频率减弱,保持正常平静的心理状态。然而,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弱,有时难于正确对待一切事物,调节不了自己的情绪,没有能力把心理冲突平息下来。结果,挫折所带来的消极心理影响不断扩大,“反控制情绪”膨胀,逆反心理就会随之而来。
父母怎么做才能让孩子远离叛逆?
第一、父母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的自尊心,是内心深处不可被侵犯的神圣领地,任何人都不得伤害,包括自己的父母。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在保护好孩子自尊心的情况下进行。否则只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并且,影响亲子之间的关系。
不要用命令的口气跟儿子说话,不要大声吼叫,更不允许打骂,不然就会出现两种结果。一种是儿子变得胆小怕事,内心拥有很强的自卑感。另一种就是儿子会变得很叛逆,和父母对着干。
第二、让孩子感受到自身的价值
孩子的内心有一个英雄梦,渴望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更多的人,只有这样才会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因此,父母要给予孩子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
妈妈在做饭,让孩子帮忙扫地,摆好碗筷,端饭。爸爸在修理闹钟,让孩子帮忙拿修理工具。上楼时,妈妈可以让孩子帮忙提着菜。这些看似很小的事情,就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有用的人,可以帮助他人,让孩子体会被需要的感觉。
第三、父母给孩子一定的权利
没有一个孩子喜欢被人指挥和掌控的感觉,孩子的内心深处都渴望得到更多更大的权利。因此,父母要给孩子一定的权利,让孩子自己安排学习时间,自己决定跟哪些小朋友一块玩。这样孩子才会有独立的思想,不受他人左右,对以后成年不会与人随波逐流造成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