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我等你回来一起钓鱼”17年后,“天地对话”的孩子把爸爸送上太空!
17年前“天地对话”的孩子
成了航天人
“爸爸,我等你回来一起钓鱼”
这是2005年10月12日
乘坐神舟六号载人飞船
出征的费俊龙
与儿子费迪之间的“天地对话”
17年过去了
那个曾经满脸稚气
在地面等待父亲归家的少年
已经成功接过
中国航天人的接力棒
在这次的神舟十五号发射任务中
费迪成为了神舟飞船
研制团队的成员
担任着载人飞船调度的岗位
在把老爸“送上太空”的工作中
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1992年出生的费迪
正好与中国载人航天同岁
作为航天员的后代
他以从事航天事业为荣
以奋战在航天一线而骄傲
中国航天事业成功的秘诀之一
正是接续奋斗
逐梦天宫的传承精神
一代代航天人的薪火相传
才成就了中国航天无数个辉煌时刻
和一往无前的无限能量
在本次神十五乘组中
还有这样一对父女的故事
他们在追梦途中彼此打气
让漫长的逐梦之旅
时时充满了温情与希望
爸爸,你永远是我心目中
最伟大的英雄
备战25年
56岁现役首批航天员邓清明
入选神十五乘组
成功圆梦九天
他坚守岗位、不懈追逐的精神
感动了无数国人
为他加油、祝福
而邓清明的女儿邓满琪
在父亲影响下
也已成为一名优秀的航天人
在邓满琪成长的过程中
她对父亲从不解到理解
再到发自内心地追随与传承
在邓满琪的回忆里
父亲自从成为预备航天员以后
就开始不断参加各种各样的训练
一个星期才能回家一次
即便是回到家中
他也是一头扎进书房学习
虽然邓清明在每一次选拔中
都全力投入
却总是以微小分差遗憾地落选
一路陪父亲走来
邓满琪对父亲的“执念”
有了更深的认识
他那份坚韧不拔
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邓满琪的脑海里
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受此影响,大学毕业之后
她毫不犹豫选择
成为一名航天人
追随父亲的脚步
一起为中国航天事业奋斗
2013年神舟十号任务时
她正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代职
就在“神十”发射的前几天
邓清明也作为任务备份乘组成员
来到了酒泉
此时,父女俩已经分别了近一年
彼此都非常挂念
由于航天员乘组在飞行前
要进行医学隔离
两人约定,每天晚饭后
隔着问天阁的围栏见见面
“备战”时的邓清明
父亲在围栏里
邓满琪在围栏外
相距10多米
邓满琪对父亲说:
“爸爸,飞天的梦想只离你一步之遥
不管结果如何
你都要加油啊!”
转身离去的那一刻
邓满琪忍不住流泪了
遗憾的是
2016年10月
入选神舟十一号任务备份乘组的邓清明
又一次与太空失之交臂
父亲回到航天城的家里那天晚上
邓满琪给父亲写了一封信
信中写道:
“爸爸,你把你的一切都献给了国家
献给了中国航天事业
是我见过最敬业的人
最无私的人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我们的生活还在继续
与你并肩奋斗的日子让我迷恋
你永远是我心目中最伟大的英雄!”
这一次,父亲终于飞向太空!
这一刻,他们等了25年!
邓满琪写道:
“未来的半年
我在地上,你在天上
正如我小时候的约定一样
我们并肩战斗
你永远是我心目中
最伟大的英雄
我亲爱的爸爸”
我不怕,因为我是军人的孩子
和邓满琪一样
在许多人的心里
父亲都是英雄和榜样
给予自己无限力量
2019年3月10日晚上
一个纤瘦的女孩,崔译文
为保护同学挡8刀,身负重伤
当被问到是什么让
“打耳洞都怕疼”的她
在面对尖刀利刃时挺身而出
她说:“我是军人的孩子”
“从小就觉得老爸特别牛,特别帅”
在崔译文心里
父亲崔宏伟是大英雄一般的存在
时间调拨到2001年12月
崔译文刚满2周岁
崔宏伟担任驻奉海军某部修理所指导员
一次在执行海上任务时
他突然发现钢缆即将挣断
千钧一发之际
为了掩护身旁战友
他自己被钢缆打到
一头栽倒在甲板上
经医院诊断
崔宏伟左大腿后侧肌腱断裂
腓总神经损伤
右小腿粉碎性骨折
还有多处皮肉伤
被鉴定为五级伤残
虽然双腿保住了
但能否再站起来
对他来说却是个未知数
崔译文一家三口
“不管多难,我都要站起来!”
崔宏伟一次次鼓励自己
他每天把伤口上新结的血痂撕掉
让血流出来
防止因血液不通导致肌肉坏死
日复一日地康复训练
崔宏伟从没有懈怠过
他坚信只要有决心
就一定能再站起来
2004年5月
奇迹降临到这个家庭
崔宏伟终于摆脱轮椅
可以站立和行走
但他身上留下了严重后遗症
走路、上楼都比普通人费劲得多
他在家里最常说的一句话是
“就算日子再苦再难
都要保持微笑”
父亲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和勇敢无畏的军人气质
深深感染着崔译文
让她在成长的道路上
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
都能乐观面对、勇敢向前
也让她学会了时刻为他人着想
在危难面前敢于第一时间挺身而出
成为他人的“守护者”
接过父亲的接力棒
守护好祖国西北的每一寸土地
30年前
晏斌从军校走向战位
满怀一腔热血奔赴边疆热土
成为了一名军医
一干就是30年
如今,他的女儿晏子祎
带着一朵小黄花书签
追随父亲的脚步
来到新疆和他一起守卫边防
“排长,这朵小黄花做的书签真好看……”
晏子祎随身携带的小黄花书签
是小时候父亲送给她的唯一念想
已经陪伴了她十几年
“父亲说,这是骆驼刺的花
生长在荒漠戈壁
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
我觉得,父亲就像一株骆驼刺
无怨无悔地扎根边防”
她满眼骄傲地说
13岁时
晏子祎第一次去父亲的单位
车子在崎岖的山路中来回颠簸
下了车又不知走了多久的山路
终于到达了那个
坐落在群山怀抱中的小营院
为了体验父亲的工作
她跟随大家参加了一次边防巡逻
走在崎岖的小道上
眼前尽是光秃秃的山川和连绵的戈壁
从喧闹的城市乍到一望无垠的戈壁滩
晏子祎兴奋得忘乎所以
突然,她被眼前的小黄花吸引了
那正是书签里的小黄花
父亲摘下一朵插在她的头发上
那一瞬间
晏子祎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孩
“边防有我在,祖国请放心!”
站在界碑前,看着眼前的壮美边关
听着战士的铿锵誓言
晏子祎的心中有一股暖流涌动
这一刻,她理解了
作为一名军人、一名医生
父亲是伟大的
从军报国的种子在心中悄然生根
2018年高考填写志愿
晏子祎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军校
进入军校后
她以父亲为榜样
雷厉风行、勇于拼搏
甘于奉献、乐于助人
多次在比武竞赛中勇夺桂冠
“我志愿去新疆
我要追随父亲的脚步
到他曾经战斗
生活的地方建功立业……”
毕业分配,她志愿到遥远的边疆
成长为新疆军区某团的一名排长
前不久,晏子祎休假回家
和母亲刘艳一起去探望父亲
经过上级批准
再一次和父亲踏上了巡逻路
听到当地护边员和牧民称呼父亲
为“库尔嘎乌什”时
(哈萨克语意为“守护神”)
她说不出有多自豪
“我愿做一株骆驼刺无惧孤独
扎根边疆,努力成长
接过父亲的接力棒
守护好祖国西北的每一寸土地”
晏子祎在日记中写道
那张泛黄的照片是唯一的联系
也是我不竭的动力
能与父亲并肩作战
可能是我们最自豪的经历
也可能是一些人
永远无法成真的遗憾
消防员巴特尔是一名“90后”
却已在救援一线奋战了15年
经历4500多次生死考验
解救疏散被困群众8000余名
巴特尔的父亲孙占明也是消防员
1991年
孙占明为救援井下工人而牺牲
年仅28岁
当时,巴特尔还不满1岁
从小到大
巴特尔只能通过一张张泛黄的照片
想象父亲在一线冲锋的样子
追随父亲脚步的念头
逐渐在他内心生根发芽
2007年,巴特尔面临人生选择
是就读体育学院
还是去当兵?
经过认真思考,他决定
要做像父亲那样的英雄消防员
他在日记中说
“和父亲相见不满360天
但他为我撑起了一片天空
给了我奋发上进的不竭动力”
就这样,2007年12月
巴特尔带着父亲的遗愿和家人的嘱托
踏上了前往消防新兵连的旅程
巴特尔铆足了劲儿训练
第一年就被评为“优秀士兵”
有一次,他在训练时扭伤左脚
医生诊断需静养3个多月
但他不到两个月就回到练兵场
2009年8月
巴特尔参与液氨泄漏事故救援
他和战友把空气呼吸器让给了群众
自己却吸入大量氨气晕倒
被送医抢救了两天才苏醒过来
2017年2月
巴特尔在送未婚妻回家路上
看到一家宾馆陷入火海
他当即飞奔过去
疏散30余名受困群众
扑灭火灾后,悄悄离开了现场
巴特尔平时少言寡语
但上了一线总是雷厉风行
因为他明白
必须和灾情赛跑
跑得越快
人民群众的损失就越小
“巴特尔最大特点就是速度快”
战友说
“最喜欢和他一起出警
跟在他身后
我们浑身都是劲”
光有胆量不够
还得有硬功夫
巴特尔常说
“干消防的
没有真本领
就闯不过‘火焰山’”
为此,他苦练基本功
精研救援技术、战术
他研发的“内攻灭火3人班组战法”
“狭小空间破拆搜救技术”被广泛推广
他写下20余本“火场日记”
成为研讨战例
和复盘推演的范本
他牵头研发灭火救援调度指挥App
针对辖区重点单位
制作电子数据库
大大提升了救援效率
一次次在火光中出生入死
一次次在险境中拯救生命
巴特尔在严峻考验中
从一名消防员成长为指挥员
先后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
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被表彰为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
当选为党的二十大代表
成为党的二十大代表
巴特尔感到十分自豪和光荣
“可以很骄傲地告诉父亲
我没有让你失望!”
“在今后工作中
我将坚定信心、扎根本职
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时候
不畏艰险、冲锋在前
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父辈们的接力棒
正在交到新一代青年们的手中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在肩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薪火相传
我们期待着!祝福着!奋进着!
编 辑丨朱皓月
校 对丨沈 弘、廖文靖
校 审丨孙小千、贾文程
值班编委丨钟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