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是宝马吗(特斯拉是宝马的吗)
引言:从吞股比时的“一马当先”,到砸投资时的“快马加鞭”,能否让宝马成为中国车市的下一个“特斯拉”?
11月4日,德国总理舒尔茨访华,一同随行的,还有一支阵容相当豪华的“商界大佬”代表团,涵盖金融、化工、医药、汽车等多个领域,期间签下多笔合作大单。其中,11月11日,在沈阳举行的宝马全新动力电池签约仪式上,华晨宝马宣布将对此项目进行投资,投资金额高达100亿元。
要知道,就在不久前的9月,宝马刚刚宣布与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出资超百亿确保满足下一代纯电动车型的电芯供应,而且,这笔订单的百亿,单位是欧元。
拿到华晨宝马75%的股比后,连续签下两张百亿大单的宝马,能否成为中国市场上的下一个“特斯拉”?与此同时,人们更关心的是,宝马在中国市场吞股比、砸投资,对中国品牌出海,又带来了哪些值得参考的借鉴意义?
1)吞股比、砸投资,宝马逐渐“特斯拉”化?
按照华晨中国在财报当中所披露的信息,2022年2月18日,金杯汽控向宝马出售华晨宝马25%股本权益落实交割。
这还仅仅是个开始。
紧接着,拿到绝对控制权的宝马,加快了在沈阳的生产布局。4月,华晨宝马大东工厂产品升级项目正式落成;两个月后,位于沈阳市铁西区的里达工厂宣布开业。在这当中,值得关注的不仅是宝马对里达工厂拿出了高达150亿元的总投资,开篇提到的全新动力电池项目与里达工厂一样,宝马还引入了BMW iFACTORY生产战略。
这种节奏像极了2018年国家发改委、商务部正式发布《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年版)》,宣布取消对新能源汽车的外资股比限制时,特斯拉几乎是同步与上海临港签下了独资建厂的投资协议。
四年后的今天,据特斯拉2022年二季报显示,上海工厂年产能已经达到了75万辆,是特斯拉全球产能最高的超级工厂。只不过,特斯拉在中国目前陷入频频发生重大交通事故,以及大规模产品缺陷召回的泥沼中。
不过,人们没看到复刻特斯拉本土化经验的外资车企,直到宝马斥资279亿元拿下华晨宝马的绝对话语权(持股比例提升至75%),而其他乘用车合资公司的股比之争,则在短暂的喧嚣后回归平静,但暗流涌动。
有了更大的话语权,人们本来以为会加速的仅仅是国产加长版X5等产品,从而在BBA豪华车市场中占据先机,但实际上,宝马真正的首张王牌,是BMW iFACTORY生产战略。
鉴于网络上已经有大量关于宝马iFACTORY的详细介绍,太多细节在此不做赘述。需要指出的是,宝马与特斯拉从初衷上都是为了提高造车效率,只不过特斯拉将工厂本身就命名为“超级工厂”,宝马iFACTORY则是在虚拟世界,打造了一个与现实工厂一模一样、彼此同步的数字孪生超级工厂。以此在“元宇宙”中实现全球跨境协同办公、凭借虚拟与现实世界的双向映射,大幅缩短实际工厂的建设工期。
在某种程度上,这与特斯拉一样,都是通过数据驱动替代曾经的经验驱动。可见,2022年大热的“元宇宙”、“股比”,好像都被宝马玩明白了。
可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最明显的是在宝马iFACTORY,一辆车仍然需要由上万个零部件组成。而据最新消息,即将于2023年投产、代号为“Highland”的改款Model 3,零部件数量还将进一步减少,产品的复杂程度也将随之降低。
当然,二者间实际上在多个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纵观国内汽车行业,扩大股比、升级工厂,让宝马成为最接近特斯拉的一家。
2)为何要“拉拢”亿纬锂能?
开篇提到的另一单超百亿欧元大单,是面对两家国内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宁德时代与亿纬锂能。
有人说,没有宝马,就没有今天的宁德时代。
这指的是十年前,2012年宝马与华晨宝马在中国市场以“之诺”品牌,推出一款名为1E的纯电动车时,可供选择的动力电池供应商少之又少。
有消息称,在宝马与另外一家伙伴终止合作的同时,彼时新成立不久的宁德时代借机“上车”,虽然当时公司各方面实力都远远达不到要求,但据报道,得益于宝马派出高级工程师长期驻场指导,以及宁德时代自身的技术攻关,最终使其成为宝马在中国市场的唯一动力电池供应商。
十年后,宁德时代成为让全球同行刮目相看的“宁王”,宝马超越奔驰,成为全球豪华品牌销冠。此时二者在新能源领域的合作绝对称得上是强强联合,那么为什么宝马还要拉上亿纬锂能?
要知道,在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所公布的2022年1-10月国内动力电池企业装车量前十五名统计当中,亿纬锂能甚至没能排进前五,累计装车量仅为5.1GWh,而宁德时代已经高达106.78GWh。二者相差21倍有余。
从表面上看,可以理解为在当下供应链不断受到挑战,以及或许是宝马有了十年前的前车之鉴,所以在选择全新Neue Klasse电动车平台的供应商时,一定会不仅限于一家公司。
同时,也是由于十年前的经验,排名第三的中创新航(即曾经的中航锂电),以及其他已经与别的车企有着深度合作关系的电池生产企业,都不是最优解,于是,刚刚开始在动力电池领域开始大规模布局的亿纬锂能,成为首选。
其实换一个角度或许会更好理解,或者说从亿纬锂能的角度来看,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上文提到,十年前,新成立不久的宁德时代,抓住了给之诺配套的机会,牵手宝马开启中国市场;十年后,当亿纬锂能拿下宝马定点的时候,是借全新的46系电池,开启全球市场。
3)面对出海,整车企业的压力与挑战
无论说宝马在中国市场正在逐步“特斯拉”化,还是中国动力电池企业搭上宝马的“顺风车”开启海外市场,这对于当下的中国汽车品牌出海,无疑都有着借鉴意义。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10月,中国汽车企业出口创下历史新高,以同环比分别为46%、12.3%的增速,单月出口量达到了33.7万辆。1-10月累计表现也是一样,同比增速高达54.1%,出口总量高达245.6万辆。其中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出口已经达到了49.9万辆,同比增幅高达96.7%。
毫无疑问,这是十分优异的成绩。但与此同时,整体上高歌猛进的数据下,更应当在相对具体的挑战中,积极寻找新的破局之路。换成这个视角,再来看宝马在中国市场的举措,或许会带来一些启发。
据媒体报道,虽然德国总理舒尔茨本次访华促成了多笔大额合作签单,但实际上,在德国政府内部对舒尔茨的中国之行颇有争议,毕竟有些合作甚至涉及到当下十分敏感的芯片领域。但是考虑到从年初爆发的俄乌冲突,以及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舒尔茨也意识到德国对中国的策略必须有所转变,与此同时,随访的各大商业巨头也十分务实,顺利签下大单也就显得顺理成章。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巴斯夫,宣布在广东湛江投资100亿欧元建立基地,据统计,此举刷新了德国企业在华投资规模最大单体项目的记录。
同样,海关总署数据显示,在我国2022年1-9月主要整车出口市场累计排名中,智利、墨西哥、沙特阿拉伯、比利时、澳大利亚、菲律宾均突破10万辆,在前两名的国家中甚至已经逼近20万辆水平。而在新能源出口排名中,排在前三的是比利时、英国和泰国。
在仍存不确定性的全球格局下,特斯拉、宝马在争取到控股的同时,也在小心衡量着国际局势带来的多重影响。与此同时,上汽凭借MG、ROEWE等海外市场更熟悉的品牌,稳居中国汽车出口冠军。
前不久,吉利与雷诺签订协议,将二者的技术与品牌资源进行整合,实现更为广阔的海外市场布局。
借助当地合作伙伴等手段,尽可能降低地缘政治带来的风险;通过将国内电动车市场的优势扩大至海外,并且实现从整车到电池等零部件的综合输出,届时中国汽车产业出口值得称赞的成绩,也将不仅仅是整体数据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