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80后奶爸:手到病除解决儿子的感冒发热
简单认识下小儿推拿
小儿推拿的历史
小儿推拿是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学说为理论指导,运用各种手法刺激穴位,使经络通畅、气血流通,以达到调整脏腑功能、治病保健目的的一种绿色方法。
早在2000多年前即有关于小儿推拿的论述 。1973年中国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即有这方面的描述;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治卒腹痛方法中介绍了捏脊法;唐代《备急千金要方》中有膏摩防治小儿疾病的方法;宋代《苏沈良方》记载用掐法治疗脐风撮口等证。明清时期,推拿疗法在儿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发展成为小儿推拿专科,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专门体系。
小儿推拿的适应范围
近些年,随着抗生素、输液等小儿过度医疗问题的出现,小儿推拿等绿色方法又开始流行起来,且大量的临床也证实,小儿推拿针对0-12岁年龄段的小儿感冒、发热、咳嗽、哮喘、泄泻、呕吐、食积、厌食、便秘、遗尿、夜啼、惊风、发育迟缓、免疫力低下等80%以上的常见问题,具有非常好的效果和价值。
小儿推拿的基本医理
中医讲,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使其对外界环境的被动适应性和依赖性,而小儿推拿能平衡人体阴阳,正确的方法推拿能起到双向调节作用,也就是启动了人体自我“调节系统”,“免疫系统”,“防御系统”,通过自身的调整而达到疾病痊愈。非是小儿推拿能杀菌和抗病毒(如同西药一样)。
生理上讲,稚阳未充,肌肤疏薄,易于感触;稚阴未长,脏腑娇嫩,易于传变。简单来说就是:小儿的视力、听觉、脏腑、淋巴组织、神经放射等各方面发育都尚未成熟,所以反应比较迟钝,但惟独对触觉很灵敏,这就是小儿推拿有奇效的原因之一(西医也建议多给宝宝“抚触”,原理也类似于此)。
小儿日常“感冒发热”的调理方法
当宝宝出现感冒症状时,可以先用小儿推拿的“四大经典手法”(近代小儿推拿大家孙重山倡导方法)给宝宝调理,这套手法具有疏风解表、舒缓头疼的作用。无论是风热感冒、风寒感冒或是流感、病毒性感冒,使用这套手法都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而当感冒且出现发热症状时,再加上清天河水,甚至退六腑、推三关等手法,则可以实现很好的退热效果。综合起来,具体方法如下:
开天门
位置:天门穴又名攒竹,位于两眉中(印堂)至前额发际处,成一条直线。
手法:施术者两拇指交替自下向上推(有时宝宝不太配合,或两手操作不太方便,用一个拇指连续上推也可以),如图:
次数:50-150下/次(0.6个月以内的宝宝);200-300下/次(0.6-2岁);300-500下/次(2岁-12岁),每天2-3次。另外如果感冒程度严重,每次也可以多推100-200下。
功效:“开天门”一般作为小儿推拿起式,含有天人相应、开经穴之意。具有开经络、开穴位、活气血、调阴阳和祛风解表、开窍醒脑、镇静安神、明目等作用。针对风寒风热引起的风邪外感之恶风发热、头痛、身痛、无汗等症状均有良好作用。此外,针对头面诸疾,如头昏、头痛、流涕、鼻塞、迎风流泪、眼屎多、赤眼等也有一定效果。
推坎宫
位置:坎宫(眉弓)是眉头(或印堂/两眉宇中间)至眉梢延伸至太阳穴的一条弧线。
手法:用两个大拇指的正面(拇指肚)从印堂穴沿着眉毛向眉梢太阳穴方向分推。
次数:50-150下/次(0.6个月以内的宝宝);200-300下/次(0.6-2岁);300-500下/次(2岁-12岁),每天2-3次。另外如果感冒程度严重,每次也可以多推100-200下。
功效:可疏风解表,止头痛,醒脑明目,适用于风寒感冒,有恶寒发热、无汗、身痛、头痛等症状者。此外,坎宫是孩子眼睛的卫兵,眼睛相关疾病一般可以推拿坎宫穴,比如预防/调理眼睛虹膜炎、小儿近视等。
揉太阳穴
位置:两眉梢后凹陷处为太阳穴。
手法:用中指指端“由轻到重”按揉太阳穴(如果高烧且无汗,手法可以略重一点,揉太阳可以发汗退热)。一般不分顺逆时针(但也有专家建议为逆时针方向,向着施术者方向)。
次数:50-150下/次(0.6个月以内的宝宝);200-300下/次(0.6-2岁);300-500下/次(2岁-12岁),每天2-3次。另外如果感冒程度严重,每次也可以多推100-200下。
功效:此手法可疏风解表,止头痛,清热明目,适用于外感发热,有头痛、目赤肿痛、视物不清等症状者。
耳后高骨
位置:位于两侧耳后入发际,乳突后缘高骨的凹陷中。用手触摸耳垂后面,有称为“乳突”的凸骨,从此骨下方沿后(且上)缘,触摸上方的骨头,有一浅凹。一压,即有震动感,这就是此穴。
手法:以两拇指或中指端揉高骨,称揉耳后高骨。
次数:50-150下/次(0.6个月以内的宝宝);200-300下/次(0.6-2岁);300-500下/次(2岁-12岁),每天2-3次。另外如果感冒程度严重,每次也可以多推100-200下。
功效:此手法可疏风解表,止头痛,兼安神除烦。对外感发热,头痛,神昏烦躁,惊风等具有良好效果。
清天河水(一般38.5度以上再考虑)
位置:在前臂内侧正中,自腕横纹中点(总筋)至肘横纹中点(曲泽)成一直线。
手法:①清天河水(一般38.5度以上再考虑):施术者左手托住小儿前臂及手腕,使其掌心向上,右手拇指或食、中指并拢,用指面向心方向推之,即自总筋穴推至曲泽穴,称清天河水(所有穴向心推为补,唯独天河水向心推为清)。该穴常用清法。
②打马过天河水(一般适用于39度及以上的发烧):打马过天河的方向和位置与天河水一样,不过操作手法是用我们的食指和中指两指蘸水然后从腕到肘方向在皮肤上敲打,其声音就像是马过河发出的响声,有一个技巧大家要特别注意,就是一边敲打,还要一边以同一方向吹气,因为是蘸有清水,所以有清凉的感觉,可以迅速带走体内的高温。一般“打马过天河”比“清天河水”清热力度强,用于一切实热症。
次数:50-100下/次(0.6个月以内的宝宝);150-300下/次(0.6-2岁);300-500下/次(2岁-12岁),每天2-3次。另外如果感冒程度严重,每次也可以多推50-150下。1岁以下宝宝,可以只推左手一般即可。1岁以上宝宝,且温度超过39度时,则可以推左右两只手。
功效:清热解表、泻心火、除烦躁、润燥结。针对外感发热,口渴,口干,烦躁不安,夜啼,睡眠不宁,口舌生疮,重舌、木舌、伸舌、弄舌,痰喘,咳嗽,小便短涩等一切热证非常有效。
特别说明
①清天河水为泄热手法,所以当宝宝表现为畏冷怕风,神倦易困的虚寒性体质,则不可用此手法。
②中西医对于发烧的认识和理解在基本点其实是相同的,认为发烧本身是宝宝体内正邪在交战的表现(或者说宝宝自身免疫力在发挥作用时的外在表现),发烧有利于免疫力的建立和完善。所以,宝宝刚有一点发烧就用“清天河水”手法退烧,其实并不利于宝宝免疫系统的自我发育和抵抗能力的加强。一般38.5度以内,要先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如果都比较正常的情况下,可以先用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耳后高骨这四大手法,先不用清天河水。
③当38.5以上的时候,可以再用清天河水的手法。而当发热39度或以上时,则可以考虑用“清天河水+ 打马过天河”(二者混合用,总体次数比例为3:1或者4:1)。而当宝宝发烧超过39.5度时,则可以用“退六腑+推三关”(此手法退热强度更大,具体手法说明见下)。
退六腑(一般39度以上且清天河水效果差时再考虑)
位置:小手臂尺侧(手心向上时的里侧),小手臂肘关节内侧(阴池穴)至内侧手腕(少海穴)成一直线。(PS:手小臂有两块长骨,手掌向上,大拇指侧叫桡骨,小拇指侧叫尺骨,即“外桡里尺”)
手法:用拇指或食/中指面自肘推向腕部,称推(退)六腑,或退下六腑。(PS:方向与清天河水手法方向相反)。
次数:50-100下/次(0.6个月以内的宝宝);100-200下/次(0.6-2岁);200-300下/次(2岁-12岁),每天2-3次。另外如果感冒程度严重,每次也可以多推50-100下。1岁以下宝宝,可以只推左手一般即可。1岁以上宝宝,且温度超过39度时,则可以推左右两只手。
功效:退六腑手法泄实火(类似于吃“寒凉性药物”),退高烧,可用于一切实热病证。对于高热、烦渴、惊风、咽痛、木舌、腮腺炎和大便秘结等有很好效果。
推三关
(退烧时,用来平衡“退六腑”过于耗阳而补阳补气的手法)
位置:前臂挠侧(手心向上时的外侧),小手臂肘关节外侧(阳池穴)至外侧手腕(曲池穴)成一直线。
手法:用拇指挠(外)侧面或食、中指面自手腕推向肘,称推三关,或称推上三关;使小儿弯曲拇指,自拇指桡侧推向肘,称大推三关。
次数:50-100下/次(0.6个月以内的宝宝);100-200下/次(0.6-2岁);200-300下/次(2岁-12岁),每天2-3次。另外如果感冒程度严重,每次也可以多推50-100下。1岁以下宝宝,可以只推左手一般即可。
功效:补脏腑之气,补虚。适用于气血虚弱、病后体弱、阳虚肢冷、腹痛、腹泻、疹出不透及感冒风寒等一切虚、寒病证。临床一般认为:①推三关性温热,能益气行血,温阳散寒,发汗解表,主治一切虚寒病症可与补脾经、补肾经、揉丹田、摩腹、捏脊等合用;②对感冒风寒,怕冷无汗或疹出不透等症,可与清肺经、掐揉二扇门等穴合用。
特别说明:
“退六腑+推三关”一般多合起来用,并被称为大凉大热”(或者说一阴一阳,一泄一补)之法。个别情况下,也可以单用:若患儿气虚体弱,畏寒怕冷,可单用推三关,如高热烦渴,可单用退六腑。两穴合用能平衡阴阳,防止大凉大热,伤其正气。如寒热夹杂,以高热为主,退则可以退六腑与推三关之比为3:1;若以恶寒为重,则可以推三关与退六腑之比为3:1。若不太会辩证,可以考虑1:1比例。
刺血退热(40度高烧不退,来不及去医院,或者医院治疗后依然高烧不退时再考虑)
如果孩子体温到40度了怎么办(在未能及时去医院的前提下),还有更厉害的,那就是用针(消毒后)在孩子的耳轮上最高点处扎一针放(挤)2滴血,这个办法是退高热的,用后不久孩子体温就会降下来,扎的时候要先揉一下孩子的耳朵揉发红了再扎,这样会减少疼痛感还会有助于放血,还有扎的时候把耳轮折一下捏住了扎。
小儿推拿常用介质
小儿皮肤娇嫩,按摩时切勿抓破或磨破小儿皮肤。所以,在给小儿推拿时,一般需要用按摩油或爽身粉做润滑介质,另外也可以用茶油(效果很好)、精油、香油、橄榄油、葱姜水/姜汁和白酒(风寒时用)等做介质,特别没条件时,还可以用淡淡的肥皂水、清水等做介质,在推天河水时还可以用清水做介质。
小儿推拿常见注意事项和说明
1、儿童按摩跟成人不同,成人按摩要求有力,而儿童推拿按摩要求:均匀、柔和、轻快、持久(保证刺激到一定的次数/量);成人按摩要精确地找穴位,而儿童按摩以点状按摩、面状抚摸或线状推揉为主。对1岁左右的患儿,应以推、揉等弱刺激手法为主。
2、如果宝宝不是很配合,可以哄睡宝宝,睡后(含夜间)推拿,也是同样的效果;
3、按摩后以微汗出为宜,切勿发汗太过。
4、在给宝宝推拿时,室内温度要温暖适宜,空气清新,不可过热或过冷,应选择避风、避强光、噪音小的地方,以免加重或影响患儿病情。
5、小儿过饥或过饱,均不利于按摩疗效的发挥(尤其有腹部、背部等部位推拿时),一般最适合按摩的时间是饭后1个小时后(高热或紧急时,可不受此限)。因为饭后半小时内按摩易发生呕吐、胸闷等不良反应,而空腹则容易出现头晕等不适。
6、在小儿哭闹之时,要先安抚好小儿的情绪,再进行推拿。
7、小儿推拿施术者/家长要保持双手清洁,摘去戒指、手镯等饰物。指甲要常修剪,刚剪过的指甲,一定要用指甲锉锉平。推拿时双手宜暖(一般要先搓热)。
8、推拿时,尽量让宝宝平躺着放松身体,以使小儿舒适为宜,并能消除其恐惧感。动作要柔,不然孩子哭闹不配合,非但没有保健效果,反而伤身。此外,孩子如果有皮损伤,按摩时要避开受伤皮肤,以免皮肤因摩擦受热而再受损伤。
9、小儿推拿手法的操作顺序:一般先头面,次上肢,再胸腹腰背,最后是下肢;也可先重点,后一般;或先主穴,后配穴。拿、掐、捏、捣”等强刺激手法,除急救以外,一般放在最后操作,以免小儿哭闹不安,影响治疗的进行。
10、小儿推拿手法操作时间的长短,应根据病情、体质而定,因病因人而异。在临床实践中推法、揉法运用较多,做摩法用的时间较长。运用掐法、按法时,手法要重、少、快。如果仅按摩一侧手部穴位,可不论男女,均按摩左手。一般情况下,小儿推拿一次总的时间为10—20分钟。
11、推拿次数:对于轻病患儿,每日推拿1次即可;对重病患儿,每日推拿2-3次疗效较好,且每次推拿的时间应掌握在20-30分钟左右。但是由于病情和小儿年龄的不同,在推拿次数和时间上也有一定的差别。年龄大、病情重,推拿次数多,时间相对长。反之,次数少,时间短。一般每日1次,重症每日2次。需长时间治疗的慢性病7天至10天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可休息数日,然后进行下一个疗程的治疗。做保健性按摩,针对不同的系统,可以进行每日1次或隔日1次的规律性按摩。推拿时穴位可以相对治疗时少取,刺激程度应略低,时间可以保持在15分钟左右。
12、推拿后,宝宝需注意避风,多喝白开水,忌食生冷寒凉食物和饮料(且喂母乳的妈妈也不能吃冰冷寒凉的食物)。
13、每次给孩子推拿最好只针对一个毛病,如果保健和治疗目的太多、推拿的穴位太杂,会影响最终效果。
14、小儿推拿的禁忌证有:骨折、创伤性出血;皮肤破损、皮肤溃疡;烧伤、烫伤;急性、烈性传染病;肿瘤、癌症及危重病症等。
15、特别特别重要的最后几点:
①小儿推拿治疗前,必须有基本判断(排除急症、重大疾病、异常突发病情和反复发作病情等)或明确的诊断或/检验,若家长不能肯定,请先送医院就诊!另外,如果持续多日发烧不退(尤其连续多日低烧不退),或者高烧39.5以上多,建议先看医生和化验。但针对常规感冒发热,医生在进行治疗时(包括吃药打针),一般可以同时做小儿推拿调理,配合治疗及减少输液等副作用。
②推拿时或推拿后,如果宝宝身体反应显得更加痛苦、病情加重,或者行为异常,则应立即停止推拿,以观察变化,特别异常时徐前去医院进一步查明情况和就诊。
③小儿推拿很多情况下类似于用药,病情康复则不用推拿。平时没病一般不要推拿,最多则可以捏脊柱,肠胃不好或体质偏瘦、偏胖的宝宝,日常还可以揉腹等保健手法。
④初学者,如果手法不专业,效果不太好时,可以求助专业小儿推拿老师上门指导。如果自己手法无效,且宝宝病情没有任何好转或加重,则应前往医院就诊。
16、小儿常见更多问题和知识,均可百度 "问题 + 小儿推拿",可以找到很多调理方法。或者购买相关专业图书(如三字经派小儿推拿、孙重山小儿推拿等),进行学习和积累,对育儿和呵护宝宝健康,非常有价值!!
原创作者:神奇80后奶爸(转载请与作者联系QQ交流群:367183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