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里踏上植物世界的奇妙之旅
捕蝇草。 陈智发 供图
猪笼草。 陈智发 供图
“扶荔宫”,火了!
10月15日,为期五天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圆满落幕,但是以“扶荔宫”温室群为核心的COP15生物多样性体验园,却成了来自各国嘉宾心中独具特色的一道靓丽风景,令人称奇不已,恋恋不舍。
“扶荔宫”究竟有什么来历?缘何被称为世界植物王国的浓缩精华园?这里都有哪些神奇植物?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园主任孙卫邦和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园科普宣传主管陈智发,带领大家一起踏上植物世界的奇妙之旅。
世界上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温室
“扶荔宫”以种有荔枝而得名,是世界上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温室。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11年)曾建于上林苑中,用于栽种南方佳果和奇花异木。1986年,我国著名植物学家吴征镒院士,借用此典故命名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新建的这所温室群为“扶荔宫”。
“扶荔宫”总占地面积约35亩,包含了主体温室、隐花植物馆、兰花馆、食虫植物馆和草木百兼馆。目前,已保存特色植物达2500余种。
“温暖潮湿的适宜环境,再加上充分的光照,让植物在这里肆意生长。”孙卫邦介绍说,扶荔宫内集纳了全球多种珍稀植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高31米的主体温室,为世界上最高的透明温室,拥有多种高山热带珍稀植物,生物多样性的神奇也通过此处展现的淋漓尽致。
呈螺旋状设计的主体温室,是扶荔宫的核心体验区,收藏植物达1800多种,和扶荔宫得名有关的荔枝就栽种于此。
另外,热带水生植物、热带水果、热带雨林植物和热带荒漠区植物也跨地域“齐聚一堂”。不容错过的扶荔宫镇馆之宝,王莲就生活在此。
陈智发介绍说,王莲的莲叶直径可达3米,强大的浮力能把一名体重为70公斤的人承载其上。
作为美洲雨林的主要代表之一,王莲是荷花和睡莲的近亲,一只只浮在水面上的翠绿色大玉盘,因为有了散架状的叶脉,而拥有巨大的浮力。“由于王莲叶背面带刺,连鱼儿都怕它”。陈智发说。
除此之外,还有一位神奇的味觉“魔术师”——神秘果。陈智发称,神秘果之所以神秘,关键在于果实内含有一种特殊的蛋白,能抑制舌头对酸味的感觉。
需要注意的是,假如你吃了神秘果,再去挑战吃苦瓜、辣椒,魔法则会失灵。
生态系统最开始的地方始于石头
你知道生态系统最开始的地方在哪?最早登上陆地的拓荒者又是谁?与恐龙齐名的活化石呢?滇金丝猴最爱吃哪种植物?答案就在隐花植物馆。
陈智发解释,所谓隐花植物,其实就是没有花的植物,包括藻类、地衣、苔藓和蕨类植物。
其中蕨类植物,不仅有高大的,也有矮小的,既能在地生长,还可在树上存活,尽管它们形态各异,但都是植物界千奇百怪和丰富多彩的一个体现。
陈智发指着一块长有浅斑色植物的石头称,这就是生态系统最开始的地方。其上是地衣类,旁边点缀着绿色的“星星”,则是苔藓,它可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第一批从海洋成功登陆的先驱,那时陆地还都是由岩石组成,并没有土壤,地衣和苔藓就成了大自然的拓荒者。
在地衣中的“明星”叫长松萝,呈枝状。陈智发指出,严格上来说,长松萝并不是一种植物,它是属于真菌和藻类的一个共生体,为滇金丝猴最爱吃的植物。
而在苔藓里,最有名的当属泥炭藓,它在沼泽地带非常潮湿的环境下,会形成很厚很厚的苔藓层。
“在二战的时候,由于缺乏棉花和纱布来止血,所以很多时候士兵会用这个泥炭癣敷伤口。”陈智发说。
嫩叶卷曲、看似拳头的植物,名为桫椤,是一种木本的蕨类植物,在我国有的地方称拳菜,比如在云南,其嫩叶叫龙爪菜。
“桫椤最早出现在3.6亿年前,和恐龙出现在同一时期,是名副其实的活化石。”陈智发介绍说,新西兰人非常热爱桫椤科植物,就算是不开花不结果,依然把桫椤科植物银蕨列为国花。
新生植物殿堂或将向公众开放
植物看起来安静而被动,其实它们也有活跃的一面。
来到食虫植物馆,各种奇形怪状的叶片,竟然是捕捉小动物的有效装置。
“因为它们大多生长于贫瘠的环境,极度缺乏氮元素等物质,所以进化出了特殊的捕食和消化结构。”陈智发以猪笼草为例,讲述了其是怎么捕食昆虫的?
猪笼草,有的身形小如指甲盖儿,有的则可以达到30厘米。据了解,全世界的猪笼草有100多种。食虫植物馆里约有50多种原生种。
陈智发介绍说,猪笼草的笼子内壁光滑,能分泌一些蜜糖,除了吸引小虫子外,还能捕到老鼠,原因在于蜜糖含有麻醉功效。
在食虫植物中,既有守株待兔的“战略家”,也有主动出击的“勇士”。捕蝇草就是其中之一。
陈智发称,捕蝇草的中间有三根刚毛,一旦猎物触碰到其中两根,捕蝇草会在0.1秒做出反应,之后开始分泌富含盐酸的消化液,但要完全消化这顿美餐可能需要十天。
作为科学内涵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研究、保护与科学教育基地,“扶荔宫”这个新生的植物殿堂,在两千年后大有不同。
相信未来,科研人员还会将扶荔宫打造成物种更加富集、特色鲜明、景观多样的现代化的温室群,今后也将会向公众开放。
扶荔宫 自然 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