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不是缩小版成人!当心用药误区
(视觉中国供图)
抗菌药物不提倡用作预防感染,普通感冒也无需借助抗病毒药物治疗。如果没有医师或药师指导,不可随意采用“感冒药+退热药”方案,以免酿成药源性肝损伤或其他严重后果。重复用药和超剂量用药,不但不能缩短病程,反而容易增加药物不良反应,是儿童用药安全的重要隐患。
11月15日,国家卫健委公开征求对2021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管理办法(修订草案)》(以下简称《办法》)的意见。此次发布的《办法》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增加了“儿童用药目录”。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儿童用药及其安全。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儿童潜在用药错误是成人的3倍或更高。2020年,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收到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16.7万份,其中14岁以下儿童占总报告涉及患者人数的7.7%。
黑龙江省牡丹江心血管病医院药学部主任滕海龙告诉记者,儿童不是“缩小”版成人,其身体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对药物的耐受程度与成人不同,用药的合理性及服药方法跟成人相比亦有差异。因此,专业药师的指导在保证儿童合理用药中显得尤其重要。
抗菌药物不提倡用作预防感染
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对降低孩子抗菌药物耐药性有很大帮助。滕海龙介绍,儿童出现感染时,区别细菌或病毒感染往往至关重要,严重细菌性感染必须遵医嘱应用抗菌药物,否则可能使细菌感染加重。需要注意的是,出现细菌和病毒同时感染的状况需要甄别,绝大多数患儿不需要“抗菌药物+抗病毒药”同时并用。如确需采用抗菌药物治疗,一定要保证足够的服药时间,一般至少服用5-7天。但像阿奇霉素这样具有特殊半衰期且具有心脏毒性的药物,可服用3-5天,且有心脏基础疾病的患儿应避免使用。
滕海龙告诫,不是越高级、越贵的抗菌药物越有效,如果怀疑细菌感染,可配合医生进行相应标本如血、尿、痰、便的采集,根据细菌敏感性检查来明确病因,针对不同细菌感染,选用药效相对较强的抗菌药物;同样,不管孩子的症状有多相似,如果没有医生的建议,千万不要重复使用以前用过的抗菌药物。自作主张给孩子开药的风险是:毁掉好的细菌,甚至是对机体有用的细菌,而让那些耐药菌趁机作乱,大举进犯。滕海龙特别指出,在小儿内科,抗菌药物不提倡用作预防感染,因为这样做并不能取得任何疗效。
普通感冒无需服用抗病毒药物
滕海龙指出,目前尚无专门针对普通感冒的特异性抗病毒药物,因此无需借助抗病毒药物医治普通感冒,过度服用抗病毒药物可明显增高相关不良反应的概率。有些复方感冒制剂的组分中加入了金刚烷胺,此药仅对甲型流感病毒有抑制效果,但对引起普通感冒的鼻病毒、冠状病毒并无“影响力”。不少家长没有弄懂复方感冒药成分,往往同时给患儿服用2种以上的复方感冒制剂,这会导致伪麻黄碱、镇咳药如右美沙芬等、抗组胺药如氯苯那敏、西替利嗪、酮替芬等成分的重复用药和超剂量用药,不但不能缩短病程,反而容易增加药物不良反应,是儿童用药安全的重要隐患。
滕海龙认为,治疗症状不同的感冒,最好选择含单一成分的药物,如单纯发热就选择退热药,单纯过敏症状就选择抗组胺药,明确病毒感染就选择抗病毒药,这样对于降低药物副作用是有益的。
正确选择药物可避免药源性肝损伤
儿童发热时如何选择退热药?滕海龙说,首先是否应用退热药需要专业医师的判断,盲目自行用药不利于疾病的控制。对乙酰氨基酚是儿童最常用的退热药,一般口服或直肠给药;布洛芬制剂与对乙酰氨基酚一样,副作用少,是儿童退热的一线用药。需要指出两点,二者只可选其一,药师不推荐交替选用上述两种药物,因为目前临床尚没有其联合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数据。另外,大部分感冒药中都含有退热成分,如果没有医师或药师指导,不可随意采用“感冒药+退热药”方案,以免酿成药源性肝损伤或其他严重后果。
针对儿童常见的腹泻,滕海龙说,用药与否不取决于患儿大便性状和排便次数,而是需要确定腹泻的原因,如果是细菌感染所致,首先要用抗菌药物;如果需要吸附类药物如蒙脱石散和微生态制剂如四联活菌等联用,建议先服用蒙脱石散,以将胃肠道内的细菌、病毒和毒素吸附掉,对肠道彻底“清扫”后,再佐用微生态制剂,纠正菌群的紊乱,恢复肠道正常菌群。两者用药间隔至少在2小时。若上述三类药物共用,应先用抗菌药物,再用蒙脱石散,最后使用微生态制剂,其用药顺序和间隔时间决定临床效果,切不可自作主张,随心所欲。
此外,滕海龙表示,使用抗菌药物时,要注意大部分抗菌药物不宜与牛奶同服。
最后,滕海龙提醒广大家长,儿科疾病的药物治疗是一门极其专业的学科,家长一定要听从医师和药师的指导,切不可盲目服药,更不能随意减量服用成人药物,以免贻误治疗时机,引发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