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自来水博物馆:科技与历史的交融
图1:北京自来水博物馆建筑外观。
图2:“生命之源”巨型浮雕。
图3:现代自来水厂水处理工艺展品。
位于北京市东直门外的北京自来水博物馆,建于清末自来水厂旧址之上,是在闹市中一处世外桃源般的存在。该馆被高大的现代建筑环绕,正好屏蔽了主路川流不息的车辆之声,而进入该馆所在的工业遗址区内,则会看到松柏葳蕤、小桥流水,其建筑也是中西合璧,各有特色。有按照中国传统砖雕工艺制作的巴洛克风格“办公旧址”,有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宝顶与欧洲古典主义风格相融合的“来水亭”,还有欧式“蒸汽机房”,它们让漫步于此的观众沉浸在逝去的旧时光中,感受科技与历史的交融。
目前所见苏州园林式的白墙灰瓦建筑是北京自来水博物馆新馆(图1)。该馆曾于2001年建成开放,不过其600平方米的展厅面积,很快就无法满足市民更高的参观需求。2016年它在原址完成了新馆建设,展览面积也增长为2400平方米。
进入展厅首先看到的是高达7米的巨型浮雕,该馆的第一件展品——“生命之源”(图2)。浮雕造型主要由水、万物和人体元素组成。水从立体雕刻的一双手中流出,滴入五色土大地,润泽千万物种,手的上方是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象征首都的繁荣和生命延续,整个雕塑表达出人类对水的珍视、尊重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一层“科普馆”中,北京自来水博物馆运用现代化手段,展示了关于水的基础知识、全国及北京市水资源状况、北京自来水处理工艺等相关内容。其中最受观众关注的展品是北京市自来水厂对水的处理工艺。
水厂初建时期生产水的流程主要是:以孙河为水源、在“来水亭”消毒、在“清水池”沉淀,而后进入“蒸汽机房”,用蒸汽机将水送到高54米的水塔,然后利用势能,通过各路水管,将处理后的净水送给用户。
现在的处理工艺比当时更为复杂、精细。水厂首先用化学处理剂降低原水中的杂质,再将水中胶体变成微小的絮凝物吸附水中微生物和细菌,絮凝物在重力作用下沉到池底,然后过滤残留在水中的较大颗粒杂质、去除天然水中的化合物,再以活性炭吸附有机物并去除颜色和气味、过滤小颗粒,最后是紫外线消毒(图3)。
在博物馆二层的“通史馆”,观众可以通过大量珍贵的文物、图片及复原的场景,了解一个多世纪以来北京自来水事业的发展历程,及其为首都城市建设与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清末自来水厂作为京城的第一座水厂,其建造过程比较坎坷。1908年,由于火灾频发、运水设施不利、起火后扑救不及时等原因,损失惨重。后来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终于在1910年建成。企业创办初期,采用“官督商办”招商集股的形式筹集资金。为保护民族工业,自来水公司在《招股章程》中专门规定“专集华股,不附洋股”。历经百年风雨的老水厂为完成“确保首都供水安全”的企业使命而勤奋不息,它见证了百年供水企业始终不变的初心,也见证了北京历史与文化的变迁。
自来水绝不是自来的,而是源自创业者的智慧和艰辛努力,要为上千万居民提供安全洁净的饮用水绝非一日之功。今日的博物馆使旧日的工业遗址发挥出独特的科普教育功能。在自来水公司成立100年之际,著名书画家文怀沙为博物馆挥笔题字,表达了对古老企业和新型场馆的敬意——“上善若水,百年永滋”!
(作者系中国科技馆展览设计中心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