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国的自然和文化遗产介绍给世界——记侯仁之在全国政协第六届三次会议上的申遗提案
侯仁之在全国政协第六届三次会议上的提案手稿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供图
【科学家手稿】
编者按科研手迹、书信手稿等珍贵资料是承载科学家精神的重要载体。从科学家们的手稿中,我们不仅可以探寻科学研究的过程,还可以领略时代的脉动,感受字里行间的情真意切。今日起,本版开设“科学家手稿”栏目,通过讲述科学家手稿背后的精彩故事,展现科学家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对科学事业的追求,以及他们身上科学精神的深沉力量和隽永魅力。
1985年的北京,刚进4月还有些乍暖还寒。北海公园里粉白的山桃花、金黄的迎春花吐露芬芳,精精神神地集结在枝丫。
离得不远的人民大会堂里,全国政协委员们济济一堂,正在召开全国政协第六届三次会议。这一年是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年,委员们实事求是、锐意进取,以饱满的热情准备迎接即将改变整个中国命运的伟大变革。
就在聚焦经济发展的一众提案中,一份如今已经泛黄的聚焦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提案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采纳。这份提案的内容分外鲜明:尽早参加《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争取参加世界遗产委员会!
今天,我国在世界遗产申报、保护、利用和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已经拥有了56项世界遗产。中国曾四次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委员国,与世界各国一道,保护传承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
回望历史,人们永远铭记起草那份重要提案的“中国申遗第一人”、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侯仁之。
侯仁之提出那份提案并非心血来潮,而是缘于当时参与国际学术文化交流合作过程中点滴见闻的深入思考。
那是改革开放初期,国门刚刚大开,学者们深感国内经济、文化等多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巨大差距。一方面,他们向西方同行学习借鉴。另一方面,他们心痛厚重、灿烂的中国文化却屡屡遭遇“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残酷现实,迫切希望促进国内外对中国文明的进一步了解、重视。
关于侯仁之,有一个“江湖传闻”,说是他选了两块长城的古城砖背到国际学术会议现场,放在桌上并宣布这是长城的砖,引来外国专家齐声惊叹与羡慕。
侯仁之笑着辟谣说:“我搬得动吗?”
但这事并不是空穴来风。事实上,侯仁之曾经亲赴美国,代表北京大学赠给了匹兹堡大学两块北京城墙砖的照片和文字拓片。而那两块总重达50公斤的城砖,则是坐着轮船漂洋过海的。
20世纪60年代,因为城市发展,北京城墙被拆除,很多城砖散落民间,这两块礼物城砖是文保部门从千千万万块城砖中好不容易选出来的相对完整、有铸造年份、铸造者刻字的普通城砖。
令侯仁之万万想不到的是,制于嘉靖三十六年(1553年)的两块城砖成了轰动匹兹堡大学的宝贝。匹兹堡大学官方本来想将城砖嵌入一间布置得十分用心的中国文化主题教室中,但听说城砖上有文字,就决定专门为其打造展柜,在图书馆的东方图书部展出。
我们还有多少珍贵的东西没能得到重视与妥善保护呢?
侯仁之陷入了深思。
1984年,侯仁之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讲学期间,听到同行提到关于《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的事情,灵光一现:为什么不加入公约,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呢?
公约于1972年11月16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十七届会议上通过,以便为整个国际社会“集体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建立一个根据现代科学方法制定的永久性的有效制度”;4年后,第一届公约成员国大会举行,世界遗产委员会正式成立以负责公约的实施,同时建立了世界遗产基金。
侯仁之在全国政协委员提案中深情写道:“……我为文明古国,地大物博,无论是在上述的文化遗产或自然遗产中所拥有的具有世界性重大价值的、而且是应该积极予以保存和保护的对象,历历可数,其中为举世所公认并已得到国际友人主动赞助进行维修和保护的,如万里长城和卧龙熊猫自然保护区,即分别属于上述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两大类别之中……现在我国实行开放政策,除去注意引进有利于我国四化建设物质文明的各项技术、设备和资金外,也应该积极参加并推动既有益于我国,也有益于世界人民精神文明的国际文化科学事业……”
提案得到了阳含熙、郑孝燮、罗哲文三位政协委员的联署,在1985年4月召开的第六届全国政协第三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并获通过。当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我国加入公约;1985年12月12日,中国成为公约缔约国之一。1987年,侯仁之推动我国首批世界遗产申报,当年12月,故宫、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泰山、长城、秦始皇陵(含兵马俑)、敦煌莫高窟等6处文化和自然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999年10月29日,中国首次当选世界遗产委员会委员国。
2019年,侯仁之的这一提案被评选为全国政协成立70年有影响力的重要提案。
(作者单位: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