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植物世界的自然课堂
图为海南尖峰岭热带雨林中一棵树龄达千年的盘壳栎。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 摄
国务院日前批复同意在北京设立国家植物园。国家植物园未来也将作为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展览展示的中心,学生和普通人都可以在这里看到丰富的植物,了解科学家如何通过植物研究物种进化、生命起源、物种种间关系,直观看到药材、粮食和水果品种的改良,园林花卉的开发等。
国家植物园一个很重要的功能是科学研究和教育。那么,走进植物世界,会给孩子带来哪些不一样的自然教育呢?
科学知识增加自然的美感
如果用偏旁组字,你能用草字头写出几个字?木字旁呢?
《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的纪录片导演周叶说,中国的文字大多与植物有关,比如草字头、竹字头、禾木旁、绞丝旁、米字旁。因为,我们所有的衣食住行,都与植物息息相关,植物哺育了我们的生命和文明。我国是世界上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栖息着高等植物3.6万余种。
认识植物的科学性,无损于其美学欣赏。科学家费曼有个艺术家朋友,有一天,他的朋友拿起一朵花,说道:“看,这花儿多美啊!你看,作为一个艺术家,我会欣赏花的美;而你这位科学家,就会层层剖析它,太无趣了。”费曼认为并非如此,费曼说,虽然我没有艺术家那种精妙的审美体验,但是我可以想象到花朵里面的细胞、细胞内复杂反应,也是一种美感。费曼还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一朵花会吸引昆虫来授粉,那么昆虫也能感受到美吗?费曼的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件事:科学知识会增加自然的美感,会促使一个人对自然万物产生更多的兴趣和好奇。
植物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
想象你被带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只看窗外,你能识别自己身处何地吗?
作家张抗抗曾写过一篇文章叫《城市的标识》,谈到我们曾经千姿百态、各具风韵的城市,被钢筋水泥、大同小异的高楼覆盖。而最后只剩下了树,在忠心耿耿地守护着这一方水土。“如今,拥挤熙攘、高楼林立的城市中,唯有属于那个城市的树,如高扬的旗帜和火炬,从迷途的暗处闪现出来,为我们引领通往故乡的交叉小径。”作家用形象的语言阐释了植物对城市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要意义。
在纪录片《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里,介绍了起源于中国、塑造中华文明又影响世界文明的11种植物,包括水稻、茶树、竹子、桑树、大豆、荷花等等。如以竹子为偏旁的汉字就超过200个,后代甚至用竹简指代历史,“留取丹心照汗青”。今天,竹子还带动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建筑革新。中国的植物影响世界,源自其他洲的植物也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和文明。比如名字里有西字、胡字、番字的,都是外来植物,西红柿、番薯、胡萝卜等等。
植物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保障,促成了大脑的进化,同时有一些植物也和人的精神生活相通,寄托情怀与思想。比如我们经常吃的柑橘,是世界第一大水果品种,自古以来就被中国文人所赞颂,屈原称赞橘树是天下最好的树,独立不迁,品性高洁。又如,中国人看到杨柳依依想起离别深情,看到桃花灼灼想起青春激情。梵高的向日葵让人看到热烈,神话中的橄榄枝给人希望。艺术与植物相互成就,生生不息。植物提供给人类饮食衣物,同时塑造了精神世界,也就是所谓的植物丰富人类的第二自然。
留意身边的自然之美
远离自然,不只是知识的匮乏,同时也带来身体的伤害。针对儿童多动症、躁动症,有一种治疗建议就是让孩子增加户外活动,多和自然接触。
很多家长都理解的回归自然往往是去远方,其实自然就在家门口。当你怀着一颗惊奇之心去看待家门口一花一草,就会感受到平常之景无言而又大美,熠熠生辉。有一名中国摄影师持续拍摄西湖边的一棵树,拍出了四季变迁,人来人往,因为以微见著而荣获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自然及环保类新闻组照金奖。可见,美需要发现的眼睛,我们可以带孩子留意身边的植物,在北京的草地上就有牵牛、紫花地丁、蒲公英、鸢尾、二月兰等等。同一场景四季不同,例如荷塘,初夏小荷才露尖尖角,盛夏接天莲叶无穷碧,到了秋冬,留取残荷听雨声。
“生长”是人生的目的
认识植物之美,认识日常之美,我不由自主想到杜威的教育观念: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生长。
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他把教育与生活、生长与发展视为同一意义的概念,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种场合的教育实质上进行的是不同形式的生活。“不通过各种生活形式或者不通过那些本身就值得生活形式来实现的教育,对于真正的现实总是贫乏的代替物,结果只会形成呆板而死气沉沉的教育。”我们家门口的一草一木,就是自然的生活体验,是最好的科学和美学的教育。杜威还提出“生长”是生物的根本特征。不仅儿童在生长,就是成人也在不断生长。“生长”是教育的目的,也是人生的目的。四季更迭,万象更新,人也在自然中成长。“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
再好的文字也不能左右你窗外天空的风向变化和光影移动。所以,最好,你在阅读完这段文字后,能到户外走走,你就更可能遇到属于你的惊奇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