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山柚油佐珍馐
图源:新华社
四月的海南,一派生机盎然。从如期举办的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到庆祝传统节日“三月三”,黎族人民迎着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以千古不变的庆祝形式表达满满的幸福感:唱黎歌,跳舂米舞,品中国最早的春茶……
在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曾获“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称号的黎族女共产党员符小芳,积极带领乡亲们走上振兴乡村的致富之路。她指导合作社的黎族姐妹们在茶园劳作:春天的茶鲜嫩、清爽,做成绿茶;夏、秋季节的茶则做成红茶、白茶。
黎寨茶韵越千年,有一种似茶非茶的油茶,黎族人家却用来提取植物油——山茶油,用于厨房里的煎炒烹炸,或直接端上餐桌调味。黎族饮食生活中,最难以割舍的是山茶油(现多称山柚油)佐珍馐。
油茶不是茶,油茶出好油。这种山茶油色泽金黄、澄清透明、味道纯正、香醇浓郁、滑口留香,脂肪酸组成与橄榄油相似,被誉为东方橄榄油。黎族人家称其“宝油”,专家赞为“液体黄金”,在茶油家族中还有“王中之王”的公论。然而,海南省却有过“树之不在,油之焉存”的教训:由于油茶籽产量低、效益差,油茶树遭到砍伐,油茶树种植面积减少,油茶资源受到破坏。原有的油茶林改为种植橡胶、槟榔等经济效益好的作物,幸存的油茶树屈就于受冷落的角落。“不能没有山茶油!”在黎族看来,山茶油是健康油,是黎族妇女的“月子油”:妊娠和哺乳期间补充身体能量必备的传统食油,用来制作山柚油炒童子鸡、山柚油炒生姜末等“月子餐”。这也正符合黎族医药所倡导的“食疗法”。
据《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学概论》介绍,“黎族是我国仅分布于海南岛的特有民族,也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有3000多年历史”。另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统计,中国境内的黎族人口数为160万人。拥有6个黎族自治县(琼中、保亭、白沙、昌江、乐东、陵水)的海南省,近年来掀起新一轮油茶树种植面积不断攀升的热潮。与此同时,海南省政府为了促进海南油茶产业健康发展,编制了《海南省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5年)》,明确用9年时间新种植油茶30万亩,力争到2030年山柚油产值达60亿元,油茶精深加工、综合开发、旅游文化等产值达40亿元。海南山茶油重大科技项目正在按计划实施,山油茶良种选育步伐明显加快。
随着海南省山茶油产量、质量和市场占有率同步提升,名“茶”实“油”的“油茶”也一改旧称,名曰:山柚油。此名在古籍中有出处。成书于明代的《琼台志》记载:“山柚,文昌多。”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把油茶定名为“植”:“植木生闽广、江右山谷间,橡栗之属也……实如橡斗,斗中函子,或一二(颗)、或三四(颗),甚似栗而壳甚薄。壳中仁皮色如榧,瓤肉亦如栗,味甚苦,而多膏油,江右、闽广人用此油,燃灯甚明,胜于诸油,亦可食。”“油茶”之名也曾受过质疑: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把油茶列在植物油料的第7位,即:芝麻、萝卜子、黄豆、白菜子、苏麻、油菜子、搽子(油茶籽)。这是因为茶叶也有可作为油料的茶叶籽,由于都有“茶”字,容易混淆,宋应星便不愿称油茶为“茶”,遂将油茶改为“搽子”。在湖南、江西一带,人们至今仍称油茶树为搽子树。
海南山柚油的口感、品质具有独特性,质量上乘。专家称:一是物种不同,海南山柚树为特异地理小种;二是产地环境不同,海南土壤富硒,是郁结凝萃之地;三是香气成分不同,海南山柚油香气的主要成分是吡嗪类杂环化合物。山柚油产销两旺,名声大振,研究成果丰硕。在黎族人口较多的海南省琼海市,有一棵树龄已达600年的山柚树,市政府命其“山柚树王”。与此形成强烈历史感的海南山柚油产业文化博览馆已在琼海市落成。
(作者系中国药膳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食品科普创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