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重大水利工程 | 漳河水库:万顷农田瘠变腴

12-27 科普知识 投稿:阡陌之绿
走进重大水利工程 | 漳河水库:万顷农田瘠变腴

漳河水库副坝



漳河水库位于湖北荆门、宜昌、襄阳三市交界处,总库容21.13亿立方米,水域面积105.2平方千米。水库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供水、发电、水产、旅游等综合利用功能,是全国少有的集水库和灌区工程于一体的跨流域大型水利工程。漳河灌区是湖北省最大的灌区,设计灌溉面积260.52万亩,是全国九大粮食产区之一——江汉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探缘


漳河是长江中游较大的支流沮漳河的东支,源于荆山。漳河上游雨量充沛,建库前每逢暴雨,山洪汹涌,严重影响荆江大堤安全。史载自1849年(清道光二十九年)至1949年100年间,共发生洪灾50次。漳河东岸荆门、荆州、宜昌的大片丘陵岗地,又年年缺水苦旱。据史料分析,漳河灌区大旱约为10年两遇,中旱5年两遇,小旱几乎年年都有。灌区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水在河里流,人在岸上愁,天旱地冒烟,十年九不收。”新中国成立后,为造福两岸人民,湖北省政府于1957年11月决定修建漳河水库。


初期建设


漳河水库是20世纪50年代湖北省自主设计、自主施工的最大水利枢纽工程。1958年7月1日,伴随着漳河观音寺大坝导流隧洞工程28声爆破声响,漳河水库建设全面展开。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建材、机械严重不足,漳河水库建设主要靠人民群众肩挑、背驮、车推,建设高峰期参建人数达到13.3万人。建设过程中,广大干部群众同吃一锅饭,同住一间工棚,自力更生、就地取材,大规模革新工具,科学调整钢筋混凝土大坝建设方案,建成黏土斜墙多种土料组合坝,极大地提高了建设效率。工地上比、学、赶、帮、超劳动竞赛一浪高过一浪,充分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先后涌现出吕明英、胡玉珍、雷朝友等特等劳动模范150多人,有200多位优秀儿女在建设中献出了宝贵生命。人民群众艰苦卓绝、改天换地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乐观主义精神和求是创新精神铸就了漳河水库,谱写了劳动人民战天斗地的壮丽诗篇,成为漳河水库红色教育最亮丽的底色。

“一自漳河驯伏后,良田万顷保粮源。”经过8年艰苦卓绝的建设,雄伟宏阔的漳河工程展现世人眼前。漳河水库枢纽工程分布在水库东南部30千米范围内,主要包括:观音寺、林家港、王家湾、鸡公尖4座大坝,总长3084米,近10千米长的副坝,陈家冲、马头砦、崔家沟、王家湾4处溢洪道,总泄洪流量12903立方米每秒,以及6座引水涵闸。漳河灌区地跨湖北荆门、荆州、宜昌三市所辖的7个县市区,自然面积5543.93平方千米,设计灌溉面积260.52万亩。建成总干渠、干渠等9级渠道共13990条,总长7167.56千米。水库水力发电等综合利用得到开发,老一辈建设者“擎缨缚旱龙,五洋捉鳌鳖”的夙愿最终得以实现。


续建加固


受当时条件限制,漳河水利工程未完全达到设计要求。1976年至1978年、1987年至1993年、1998年到2009年,湖北省漳河工程管理局先后3次对水库进行了续建加固,达到设计防洪标准。漳河灌区推进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至2019年实现圆满收官,灌区工程面貌发生根本改观,生态环境大幅改善,恢复灌溉面积20余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00余万亩,灌区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漳河水库坚持科技兴水,从1990年开始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现已建成漳河水雨工情自动监测系统、洪水调度自动化系统、灌区闸群实时监控调度自动化系统、灌区用水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漳河水利通信专网、电子政务系统等信息化系统,为新时代智慧漳河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2021年,漳河水库第四期除险加固、漳河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以及智慧漳河水利信息化建设将全面启动,水库发展将翻开崭新一页。

60年前的漳河水急滩荒,灾害频发,60年后的漳河工程设施完备,利国利民。经过一代又一代漳河水利人前赴后继地砥砺奋进、攻坚克难,漳河水库已成为湖北省水网的重要节点,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区域水生态、水安全的重要屏障。

(湖北省漳河工程管理局供稿)

漳河水库 走进重大水利工程 自然
标签: # 漳河 # 水库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