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园:野生动植物的家
武夷山国家公园著名景点九曲溪。黄海 摄
从“中华水塔”三江源到竹林幽幽的熊猫乐园,从东北原始森林的虎豹天堂到碧水丹霞的武夷山,23万平方公里的保护面积,庇护着近30%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
10月12日,迎来“一周岁”的首批国家公园里,处处生机盎然、鸟兽灵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其中“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重要一项。自2013年首次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到2015年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再到2021年第一批国家公园诞生,是我国国家公园破土而出的9年。第一批国家公园的正式设立,标志着我国国家公园转入建设新阶段。
多措并举,珍稀野生动植物种群实现恢复性增长
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腹地,高挺的笔管榕树上,一只雌性海南长臂猿蹲坐着,怀里抱着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幼猿。“小崽在母猿怀里,好着呢。”今年5月,海南长臂猿监测队通过望远镜持续监测显示,幼猿健康状况良好。
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里,我国首只成功救护并放归自然的野生东北虎“完达山1号”,正逐步适应放归地环境。
在三江源国家公园,除了“雪山之王”的雪豹频频现身外,还罕见地记录到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短耳鸮,出现在海拔4500米的高寒地区……
近年来,我国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通过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回归自然、人工繁育等措施,实现大量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恢复性增长。据统计,大熊猫野生种群增加到1864只,亚洲象野外种群增长至约300只,朱鹮野外种群超过6100只,藏羚羊野外种群恢复到30万只以上。野外回归珍稀濒危植物达到206种,其中112种为我国特有种。
和谐共生,科技赋能与人力保护同助力
科学保护是和谐共生的前提。保护生物多样性,离不开人力保护与科技赋能。
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野生动物出没、自然景观富集的区域设置了4K高清摄像头,借助APP、慢直播、户外大屏等方式,让大众“零干扰”欣赏野生动物实时活动场景。
还有昔日的山间猎户,如今担起了保护野生动物的志愿工作,三江源国家公园里,一位巡护员说,“观念变了,看着生态这么好,动物也多,打心眼里是真高兴。”
成年野生大熊猫悠闲散步、野生大熊猫母子啃咬树干……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1.93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得到保护的不仅是大熊猫,还有8000多种伴生动植物、1600余种珍稀动物,全域良好生态充满着勃勃生机。
不只是在大熊猫国家公园,东北虎一家组团“春游”、东北豹“谈恋爱”的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内,也是喜乐融融。
栖息地的改善是第一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建设伊始,就划出横跨吉林、黑龙江两省的连片区域,实施森林植被修复、引导园区内重生产业转型升级、虎豹迁移扩散廊道建设和野生动物保护等工程,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解决虎豹栖息地破碎化问题。
近十年间,我国通过建设国家公园、布局科技赋能等措施,一套全新的中国模式助力“王者归来”。“基础设施的改善有力促进了虎豹科学保护和国家公园管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东北虎豹监测与研究中心副主任冯利民表示。
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国家公园堪称最美国土,具有典型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世界瞩目的野生动植物物种,是中华大地的瑰宝。
如何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9月29日发布的《关于推进国家公园建设若干财政政策意见》中确定了五方面财政支持重点方向,包括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国家公园创建和运行管理、国家公园协调发展、保护科研和科普宣教以及国际合作和社会参与。力争到2025年,基本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财政保障制度。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表示,今后将按照《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建设及野生动植物保护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的总体目标,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使全国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和野生动植物资源极其重要栖息地(生境)得到有效保护,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保持稳定。
“十四五”时期,将进一步加大对大熊猫、东北虎、东北豹、亚洲象、长臂猿、雪豹、长江江豚、苏铁、兰科植物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力度,确保到2025年,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植物种数保护率分别达到75%和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