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时节话习俗
“立春早,清明迟,春分植树正当时”。在乡间,农家对植树十分重视。农人们植树和种庄稼一样,注重天时,讲究节气,民谚有“春栽杨柳夏栽桑,正月种松好时光”之说。
正所谓“杨柳下河滩,银杏上半山”,乡间植树重视地利,根据各种树木自身特点和生长习性的差异而选择不同的种植地域。杨树、柳树、桑树耐涝,平原、河滩地栽种较多;榆树、柿树、黄楝树、松柏树耐旱,丘陵山坡地喜欢种植。在长期的栽种实践中,农人们也总结出了不少通俗凝练朗朗上口的农谚,如“阳坡花椒阴坡桐,黄楝长在石头缝”“高山松柏河滩桑,杨柳光宜长水旁”“松树旱死不下山,柳树淹死不上山”。
庄户人家的院落里或者房前屋后,栽上几棵树,既可遮阴乘凉,又可美化环境,树木成材后还是一项经济收入。不过,对于房前屋后和庭院中栽什么树,民间很有讲究。“前不栽桑(桑树),后不栽柳(柳树),院里不栽鬼拍手(杨树)”,这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乡谚,也是约定俗成的规矩。院子前面不种桑树,主要是因为“桑”和“丧”谐音,不吉利。房子后面不栽柳树,是因为“后柳”和“后溜”谐音,有金钱财宝流出之嫌。如今想来,“前不栽桑,后不栽柳”这一民间种树习俗,乃是乡民根深蒂固的求吉心理,不可当真。
在世世代代传承的民俗文化中,民间的美好寓意和诸多禁忌往往和谐音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谐音是把双刃剑,寄托着老百姓的朴素愿望,也禁锢了人们的衣食住行。宅院前栽槐树后栽榆,这是豫中平原乡间恪守的树木栽种准则,俗话说“前槐后榆,富贵长通”“门前有棵槐,金银财宝往家来”“屋后一棵榆,高头大马往家骑”。槐和怀谐音,既寓意着新媳妇过门早日怀上子嗣,喜添男丁延续烟火,又寄寓着家中孩童始终在亲人的怀抱之中,能够平平安安长大成人。据说古时有尊槐之风习,槐于古代是吉祥、长寿和官职的象征,深受人们喜爱。豫中平原的农人喜欢栽种槐树于庭院门前,洋槐和国槐均可,尤其喜欢国槐,其槐花、槐米、槐角均可入药,枝叶也有清热解毒功效,全身是宝,故称“门前栽棵槐,有福慢慢来”。榆与余谐音,寓意家庭过日子五谷丰登,年年有余。此外,泡桐、枣树、石榴树、椿树也是农家院内喜栽的树种。枣与早谐音,隐指门庭兴旺,早得贵子。石榴多籽,意为“多子多福”。
庄户人家的植树方式以栽种为主,也有一些树种需要籽种,但为数不多。毕竟籽种育树周期长,适合大面积栽种,零零星星栽种几棵树多不用此法。一些农人在自家田地设置一方苗圃,培育各类树苗,待到春暖花开之时挖出树苗拉到集会上销售,换些活便钱补贴家用。乡间流传着“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着咱咋着”的乡谚,其实栽树和种庄稼大同小异,只要遵循“深挖、浅栽、夯实、浇水”的八字决,便可保证成活。当然也有例外,比如栽种松树时可不浇水,只将土坑挖深,根部夯实即可。祖父一生喜爱种树,与树有着深厚的感情,老人家常说“栽树没巧,深挖细捣”。
移栽也是民间植树的主要方式,可压根可插枝,此法简单易行,省钱省力,故而被精打细算的农人们广泛使用。用压根之法栽种的树种有椿树、泡桐等,用?头刨取椿树或者泡桐之根,用斧头将其剁成五六寸一截埋入土中即可发芽。用插枝之法的树种有杨树、柳树等,用剪刀剪取杨树或柳树之枝,剪切成段,插入土中即可生根。在乡间,也有人给柳树插枝时将其枝干砍成柳木橛子插入地下,农人们俗称为“楔柳木橛儿”。还有一种常用的移栽方法也很独特,即在母树近旁寻找一枝接近地面的枝条,然后用土将其埋压,俗称“压条”,又称“压枝”,等该枝条在土壤中生根发芽后,再切断枝条和母树之间的联系,使其“母子分离”,重新移栽至新地方。石榴树、葡萄树、花椒树的种植,多采用压条之法。
还有一种种植方式为“籽种”。所谓“籽种”,顾名思义就是将树的种籽撒入土中育苗。俗话说“好种出好苗”,树籽的选择和处理至关重要,决定着出苗率的高低。譬如,核桃树的种籽必须选带皮核桃,而且要趁核桃皮发青时撒种,农谚中说的“青种核桃,保证全苗”即是如此。杏树种籽的选择很有讲究,也不能去皮,正如农谚所说“种杏不去皮,成活最容易”。
(作者现供职于河南省平顶山市人大常委会,为科普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