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的帮扶措施(心得分享)
大家好。今天,本站在这里告诉你学困生的帮扶措施,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来看看。
小学生在第一天背着书包来到校园,一直到小学毕业。在这六年里因智力、学习环境、教师的教学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部分学困生。尤其是农村的孩子,有部分家长信奉“读书无用论”,正是因为家长有了这些想法,不注重孩子的学习,这样学生也就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影响,不但不利于学生个体的健康进步,同时也影响了总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 学困生形成的因素
1.基础教育方面的因素
一些偏远山区的学生,由于他们接触的现代化事物少,有部分同学的智力开发较晚,而且有部分学生根本就没有接触过学前教育,甚至连数字1~10都不会数。这样在课堂上就造成了学生学习困难,如果教师再不注重引导,久而久之,学生在学习上越来越困难,赶不上同伴,因而成为学困生。
2.心理方面的因素
小学生处于身心的成长发育阶段,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思想不稳定,辨别事物的能力弱,因此,一旦遇到生活或学习上的打击,其意志和信心就会遭到打击,从此一蹶不振。
生活中,由于现在的社会生活压力很大,有些家庭的父母或离异,或不能尽到监护责任,而把孩子交给长辈。我在家访中就看到有很多孩子的监护人根本就不管孩子的学习,有些孩子的监护人由于年龄很大,孩子还得照顾他们。很难想象,一个身处这样环境中的孩子,很难有稳定的情绪、良好的心理、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学习。
学习中,学生在学校学习中也会受到一些心理因素的影响。有些学生在考试中因为没有取得好的成绩,而产生消极的情绪,由于没有考好萌生了自卑感而产生了厌学心理,使成绩飞速下降,沦为学困生。也有平时学习较好的学生因为没有评上优秀、没有成为班干部等一些原因而导致心理上的失衡,严重影响了信心和情绪,对教师和学校产生了想法而放弃学习,成为学困生。
3.教学方面的因素
教师的教学过程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有很多技巧和方法。一位教师如果掌握好每一节课“教”的方法和技巧的同时,也让每一位学生学会“学”的方法和技巧,这样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教师只是在“教”而学生没有学会“学”,就会产生学困生。有的教师只是片面地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的要求过高,脱离了实际,或只抓学习好的学生,而冷落了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或学困生。也有的教师教学方法很简单,或不认真备课,教学过程中缺乏艺术性,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较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而教学质量和效果不高。
二 对学困生的帮扶措施
对学困生的帮扶应始终遵循“不抛弃、不放弃”的原则。
1.找出学困生的困难所在及其原因,然后对症下药
我在这些年的班主任工作过程中,对待学困生首先是使其产生亲近感和信赖感。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我尊重学困生的人格和他们敏感的自尊心,我不但自己做到不歧视、不嘲笑学困生,我更教育全班学生和他们平等相处、真诚相对,让学困生处处感到集体的温暖,让他们感到是班集体的一员,这样学生就会对你敞开心扉,把自己在生活中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向你诉说,这样就能很好地掌握他们的困难。知道了学生的学习困难的原因,才能对学困生对症下药,找到解决他们学习困难的良方,从而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果和质量。
2.帮扶学困生要因人而异,注重培养其兴趣和信心
每一位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都各不相同,这样就需要我们对每一位学困生采取因人而异的帮扶方法。首先,我对每一位学困生都制订了一套学习方法,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也就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有些方法还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及时改进,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我认真备好每一节课,由于小学生的自学、自控能力很差,我就让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充满艺术性和趣味性,兼顾那些学困生,“既让学习好的学生吃得饱,还要让学困生吃得着”,并且让学生融入到学习中。引导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的乐趣。第三,学困生有了点滴进步,就要及时地肯定和表扬,促使其树立信心,使其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3.循序渐进、分层要求
学困生的帮扶工作是个长期而细心的过程,因为有的学困生本身自控能力就差,对学习的热情也是时高时低,如果没有一个长期的帮扶计划,学生可能又回到从前,甚至比以前更差,如果那样再对学生重新帮扶可能就会更加困难。因此,要拟定详细周到的计划,做长期持久的帮扶工作。
由于情况不同,学困生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对于不同的学困生要采用不同的方法,从其源头和关键处抓起,以求取得最佳效果。
4.齐头并进、共同提高
对学困生的帮扶工作不是一个人就能解决的事,它需要学校、家庭、班集体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其中,班集体的作用不可小视,我在帮扶过程中就鼓励优秀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与学困生互相帮助,这样既营造了团结共进、积极向上的良好班级氛围,又促进了班集体中每一位学生的共同进步。
以上是我在当班主任十几年过程中积累的一点经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知道,在学困生的帮扶过程中还有很多路要走,我要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加努力,并做到让班级的学困生在学习中再也不会感到困难,为祖国培养出各类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