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香正气水的功效作用 藿香正气水的使用禁忌
一、藿香正气水作用
善用藿香正气散(水),可以少受多少罪——藿香正气散(水)的多种家用自助疗法
藿香是一味家庭必备的中成药,夏天里,很多细心的家庭主妇都在家里备了藿香正气散或者藿香正气水,似乎藿香正气散(水)只是一种祛暑的中成药,其实不尽然。
藿香正气散(水)的药物组成
藿香正气散(水)由苍术、陈皮、厚朴(姜制)、白芷、茯苓、大腹皮、半夏、桔梗、甘草、广藿香、紫苏叶等药制成。其中大部分药为祛湿之药,兼有白芷等祛风寒之药。
藿香是排名第一的芳香化湿药。芳香的气味可化湿浊之气,醒脾健胃,发散风寒,对付湿浊中阻引起的呕吐;紫苏叶与白芷也是芳香的药,帮助藿香祛除外面的湿气;半夏、白术、厚朴和陈皮,帮助藿香清除里面的湿气;大腹皮和茯苓帮助清除里面的湿气,给湿气以出路。,大腹皮下气行水,让湿气从大便出;茯苓健脾利湿,护脾胃的同时,让湿气从小便出;桔梗宣肺,调整人体气机,使上焦畅通,保证水气从下焦下去。
二、藿香正气水对小儿疾病的疗效
治小儿感冒:孩子感冒了,尤其是风寒型的感冒,那您可以通过每天早晚给孩子泡脚的方式来缓解孩子的不适。在泡脚的温水中加入1~2支藿香正气水,效果非常好。每次泡脚30分钟左右,连泡3天左右,可很好地祛风散寒。
治小儿呕吐:对付孩子的呕吐之症,用藿香正气水再好不过了。第一个方法是用藿香正气水将吴茱萸粉末调成糊,敷在肚脐处,用伤湿止痛膏固定。每天换1次药,连续敷3天左右。
或者您直接将纱布在藿香正气水里面浸泡一下,然后直接给孩子敷在肚脐上,也是每天换l次药,连续敷3天左右。
治小儿腹痛:小孩子肚子痛了,赶紧用藿香正气水将吴茱萸粉末调成糊状,敷在肚脐上,外用伤湿止痛膏固定。每天换1次药,坚持2~3天。
治小儿腹泻:将丁香和肉桂各等份,研末,每次取适量,用藿香正气水调匀,外敷在肚脐处,再用伤湿止痛膏固定。每天换1次药,连续3天。
治小儿厌食:将适量吴茱萸粉末用藿香正气水调成糊,敷在肚脐上,再用伤湿止痛膏固定。每天换1次药,坚持3天左右,可换来孩子的好胃口。
三、藿香正气水有哪些功效呢
治风寒感冒:藿香正气水最常见的用法是对付夏天里的感冒、空调病等。单用藿香15~30克水煮或用开水泡开频饮,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总的来说,藿香在这个方子里,既能治外之湿,又能治里之湿。其祛风散寒的效果一点也不逊于祛湿,冬季受寒头痛,或者肚子冷痛,可马上喝一瓶藿香正气水,随着一股香气从里透出,病也马上好了。
治胃肠感冒:其实我们平时所说的胃肠感冒,表现症状为上吐下泻,头痛,恶心,腹胀腹痛,甚至还有点怕风怕冷,用上藿香正气散(水)就非常好。其中,藿香正气水比藿香正气散效果来得更快一些。水是汤剂,能荡涤肠胃,古人说“汤者荡也”。当然如果拉的大便是红白相间的,甚至还有黏液,那就是传染性的痢疾了,这时必须尽快去医院治疗,并且要防止粪便污染。
治男性阴囊湿疹:阴囊湿疹是男性会阴部阴囊炎性过敏皮肤病,主要表现为阴囊部皮肤潮红,增生。可用消毒棉签蘸着藿香正气水涂搽患处,每天3~5次,连续3~5天,能达到祛湿止痒的效果。
治老年人的皮肤瘙痒症:随着年龄的增大,我们的皮肤也会慢慢老化,变得容易干燥,还总是莫名其妙的瘙痒。其实您只需要在洗澡的时候,加入2~3支藿香正气水,每天2~3次,连续5~7天就可以有效止痒了。
治阴痒:藿香正气水也是治疗湿热型阴部瘙痒的良药。将凌霄花100克,加水l500毫升,煎煮30分钟,过滤出药渣,在药汁中加入2支藿香正气水,混合均匀后坐浴,并用药汁清洗患处。每天2次,连续3~5天,止痒效果很明显。
治荨麻疹:荨麻疹是一种很常见的皮肤病,发作的时候全身皮肤瘙痒,还会出现大小不等的红色或者白色的风团,受风或者在潮湿的环境里更容易发作。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您也可以选择藿香正气水,操作很简单,只需要用消毒棉签蘸药液外擦在瘙痒最厉害的地方就可以了。每天3~5次,坚持3~5天,有祛湿止痒的功效。
四、警惕藿香正气水的3大禁忌
藿香正气水是夏天防治中暑的常用药物,但是服用藿香正气水要小心,以下3点必须要注意!
藿香正气水是家庭常备的中成药,具有祛暑解表、化湿和中、扶正祛邪的功效,适用于恶寒发热、头身困重、胸闷腹满、恶心呕吐、泄泻等症,临床应用很广。但藿香正气水是一种酊剂,在提取过程中使用了一定浓度的乙醇作为溶媒,成品中乙醇含量约10%。
1、服用后不要立即驾车。
服用藿香正气水后,其中的乙醇没有挥发,如被交警检测,会检出乙醇超标,误认为酒后驾车。因此服药后至少半小时再驾车,并多张口呼吸,尽快使乙醇挥发。
2、乙醇过敏者慎服藿香正气水。
对乙醇过敏的人服用了藿香正气水会出现过敏反应,出现全身发热、心跳加快、皮肤潮红、丘疹、瘙痒、烦躁不安、血压降低等症状。
3、用先锋霉素时慎用藿香正气水。
先锋霉素和乙醇会产生双硫醒样反应,出现脸部发热、潮红、头痛、出汗、血压下降、烦躁不安、视物模糊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出现休克、惊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