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推拿常用手法中医推拿和按摩区别

12-07 健康养生 投稿:灰尘往事
中医推拿常用手法中医推拿和按摩区别

一、中医推拿常用的手法

推拿是重要外治疗法常见的一种,它是以经络理论为指导强调人体体表通过经络、穴位与内脏之间存在内在联系。

内脏有病可以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对体表经络、穴位进行推拿刺激,也可以通过经络将治疗疾病的“信息”传达给有病的脏腑,从而发挥治疗作用。推拿的常用手法有下面几种:

1.推法

用手指或手掌着力于患者的某一部位,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推动。该手法适用于头面、四肢、胸腹部,具有疏风散寒、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舒筋通络的功能。

 2.拿法

将我们的大拇指和其他四根指头中任意一根或者几根相对,提拿我们身体某一个部位或者穴位,一拿一放进行交替,这个手法适用于颈项、肩背和四肢。它有开窍醒神、祛风散寒、舒筋通络等功能。

3.按法

用指腹或手掌着力于身体的某一部位或穴位,向下压之,并在该处保持一定的压力停留片刻,随之稍加揉动。本法常与揉法配合使用。指按法适用于全身各处的穴位;掌按法适用于背腰和四肢。具有通经活络、缓解痉挛、调理关节的功能。

4.摩法

以手掌附着于人体的某一部位,在其上作环形移动抚摩。多用于腹部,也可用于身体各部位的跌打肿痛较剧者,具有缓止痛、调和气血、和中理气、消积导滞的功效。

二、中医推拿和按摩有什么区别

推拿通常是指医者运用自己的双手作用于病患的体表、受伤的部位、不适的所在、特定的腧穴、疼痛的地方,具体运用推、拿、按、摩、揉、捏、点、拍等形式多样的手法,以期达到疏通经络、推行气血、扶伤止痛、祛邪扶正、调和阴阳的疗效。

推拿的手法有强有弱,“轻推、顺推皆为补”,即缓和、轻微的连续刺激能活跃脏腑的生理功能,为补法;急速、较重且时间较短的刺激,会抑制脏器的生理功能,为泻法。针对具体的患者,手法轻重应以患者的耐受度而论,产生较强烈的酸麻胀痛感时为泻,感觉轻微时为补。手法的频率也与补泻有关,“缓摩为补,急摩为泻”,即频率低的为补法,频率快的为泻法。

手法方向不同,疗效各异。《幼科推拿秘书》说:“左转补兮,右转泄。”虽然说的是小儿按摩,但在成人身上也适用。腹部按摩时,以患者自身的方向为度,顺时针方向按摩,有明显的通便泻下的效果,为泻法;逆时针方向按摩,可增强胃肠消化功能,有健脾和胃的作用,为补法。

此外,手法的补泻与按摩部位的特殊性也有关系。清代《小儿推拿广意》中说:“运太阳往耳转为泻,往眼转为补。”就是说按摩太阳穴时,向眼方向揉为补法,有壮筋补虚的作用;向耳方向揉为泻法,有疏风解表、清热、明目、止头痛的功效。背部的脊柱穴,用捏脊法自下而上能培元气、通经络、和脏腑,具有强身健体的功能,为补法;推脊柱穴从上至下,有清热的功效,为泻法。又如七节骨(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成一直线),自下向上直推为推上七节,能温阳止泻,用于治疗虚寒腹泻;自上向下直推为推下七节,能泻热通便,用于治疗肠热便秘。

总之,按摩的补泻与刺激的强弱、作用时间的长短、频率的快慢、手法的方向以及被刺激部位或穴位的特殊性都有一定关系,操作时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才能收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三、正骨推拿的好处

 疏通经络

《黄帝内经》里说:“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说明按摩有疏通经络的作用。

如按揉足三里,推脾经可增加消化液的分泌功能等,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按摩主要是通过刺激末梢神经。

促进血液、淋巴循环及组织间的代谢过程,以协调各组织、器官间的功能,使机能的新陈代谢水平有所提高。

调和气血

明代养生家罗洪在《万寿仙书》里说:“按摩法能疏通毛窍,能运旋荣卫”。这里的运旋荣卫,就是调和气血之意。

因为按摩就是以柔软、轻和之力,循经络、按穴位,施术于人体,通过经络的传导来调节全身,借以调和营卫气血,增强机体健康。

现代医学认为,推拿手法的机械刺激,通过将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综合作用,以提高局部组织的温度。

促使毛细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环,使血液粘滞性减低,降低周围血管阻力,减轻心脏负担,故可防治心血管疾病。

四、中医推拿的起源

中医推拿,由来已久,有学者赞之为“元老医术”。推拿作为以人疗人的方法,推拿一词是由摩挲、按矫、按摩逐渐演变而来的。它不仅是名词的变更,而且包含着千百年来,从事推拿医术的医师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结果。

推拿疗法的起源,可以追溯至远古时期。先民们在生存竞争中遇到意外损伤时,由于用手按抚体表患处而感到疼痛减轻或缓解,从而逐渐发现其特殊的治疗作用,并在长期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这一独特疗法。

据《素问·异法方宜论》载述:按蹻之法出自中国中州地区,这是因为该地区生活安逸,环境潮湿,民众“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的缘故。唐代王冰认为“按,谓抑按皮肉;蹻,谓捷举手足”,说明本疗法既有在体表的按摩搓揉手法,又有举足投手的肢体活动。

《内经》还对本疗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作了介绍,指出各种痹证、痛证、痿证及某些急症可以按摩治疗,而腹部患有脓肿者则应禁止施以切按手法,反映了先秦时期对本疗法已有相当深入的认识。

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在抢救虢太子“尸厥”暴疾时,曾成功地运用了推拿等治疗方法(《周礼注疏》),这是有关本疗法医治实例的最早文献记载。

东汉着名医学家张仲景有《金匮要略》中介绍了前胸按压抢救心跳,呼吸骤停的心肺复苏术和膏摩治疗方法;《肘后备急方》有爪掐人中治疗晕厥患者的急救法。

隋唐时期设立了按摩专科,有按摩博士、按摩师、按摩工等职别,并在太医署展开了有组织的教学活动。

到了宋金元时期,推拿运用的范围更加广泛,如宋代医生庞安时“为人治病十愈八九……有民家妇孕将产,七日而子不下,百术无所效……令其家人以汤温其腰腹,自为上下按摩,孕者觉胃肠微痛,呻吟间生一男子”,运用了按摩法催产。在宋代陈直的《养老奉亲书》中提出了老年人经常擦涌泉穴,可使晚年步履轻便,精神饱满。

嗣后各朝代均将推拿列为临床专科,促进了推拿疗法的普及和发展。明清时期,在全面总结推拿临床治疗经验的基础上,发展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推拿治疗方法,形成了诸多不同的流派,有关专着达数十种之多。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