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脑梗死的饮食禁忌都有哪些呢,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原因,出血性脑梗死的外在表现
一、出血性脑梗死的饮食禁忌都有哪些呢
1、限制脂肪摄入量。每日膳食中要减少总的脂肪量,减少动物脂肪,烹调时不用动物油,而用植物油,如豆油,花生油,玉米油等,要限制饮食中的胆固醇,每日应在300毫克以内,相当于每周可吃3个蛋黄。
2、控制总热量。如果膳食中控制了总脂肪的摄入,血脂是会下降的。
3、适量增加蛋白质。由于膳食中的脂肪量下降,就要适当增加蛋白质。可由瘦肉,去皮禽类提供,可多食鱼类,特别是海鱼,每日要吃一定量的豆制品,如豆腐,豆干,对降低血液胆固醇及血液粘滞有利。
4、限制精制糖和含糖类的甜食,包括点心,糖果和饮料的摄入。
5、脑梗塞的病人有食盐的用量要小,要采用低盐饮食,每日食盐3克,可在烹调后再加入盐拌匀即可。
6、注意烹调用料。为了增加食欲,可以在炒菜时加一些醋,番茄酱,芝麻酱。食醋可以调味外,还可加速脂肪的溶解,促进消化和吸收,芝麻酱含钙量高,经常食用可补充钙,对防止脑出血有一定好处。
二、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原因
一、发病原因
出血性脑梗死的病因常见以下三种情况:
1、心源性脑栓塞:多种心脏疾病在心律骤变时栓子脱落引起脑梗死,栓塞血管易于再通,受损血管壁脆弱易破。当血液重新涌入时即发生栓塞区出血。包括心源性栓塞如心房纤颤、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疾病、病窦综合征、细菌性心内膜炎、二尖瓣脱垂、二尖瓣环状钙化、心房黏液瘤,左室附壁血栓如心肌梗死后左室壁动脉瘤、充血性心肌病及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2、大面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容易发生出血。出血性脑梗死的形成与梗死面积有着密切的关系。梗死面积大于同侧大脑半球1/2的大面积梗死几乎不可避免地都会出现出血性脑梗死。
3、其他:颞叶沟回疝形成过程中压迫大脑后动脉,引起颞叶下部出血性脑梗死。静脉窦血栓引起散在的血管渗血以及凝血因子缺乏等原因也容易导致出血性脑梗死。
二、发病机制
脑栓塞、大面积脑梗死、合并有高血压病的脑梗死及脑梗死后的血压升高、血糖升高、白细胞升高、高热等易诱发出血性脑梗死,其发病机制可能与以下几种因素有关。
1、栓子迁移和血管再通由于出血性脑梗死多数是由于脑栓塞引起,引起出血的原因主要是“栓子迁移”学说,血管内的栓子破碎并向远端迁移,此时远端的血管由于已发生缺血、坏死,在血压的作用下破裂出血而形成出血性脑梗死。
2、大面积脑梗死临床脑CT扫描、脑MRI检查显示大面积脑梗死以及梗死后大范围水肿是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三、出血性脑梗死的外在表现
1、早发型:即脑梗死后3天内发生的出血性脑梗死。根据文献报道脑梗死后早期发生出血性脑梗死常与栓子迁移有关,临床上常有神经系统症状突然加重,持续不缓解,甚至出现意识障碍、瞳孔改变、消化道出血、中枢性高热等危险症状。脑CT扫描显示,在原有低密度梗死灶内出现有点状、斑片状、环状、条索状混杂密度影或团块状的高密度影,出血量大时,在低密度区内有高密度血肿图像,且常有占位效应,病灶周围呈明显水肿,此时若无出血前的CT对比,有时很难与原发性脑出血鉴别,出血量大者预后差,病死率高。
2、晚发型:在脑梗死8天后发生出血性脑梗死。晚发型的发生常与梗死区侧支循环的建立有关,此种类型的临床神经系统症状加重不明显,患者一般没有任何感觉,甚至病情逐渐有好转。脑CT扫描显示多在原有低密度梗死灶内出现有点状、斑片状、环状、条索状混杂密度影或团块状的高密度影。此型多预后好。
四、出血性脑梗死的护理原则
1、对于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一个合理水平因为血压过高,易使脑内微血管瘤及粥样硬化的小动脉破裂出血;而降血压过低或过快,容易导致脑供血不全甚至出现脑梗死或分水岭梗死所以应防止引起血压急骤降低、脑血流缓慢、血黏度增加,以及血凝固性增高的各种因素
2、对于脑梗死急性期,溶栓抗凝等治疗应在有一定实验室控制的基础上应用尽量减少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
3、讲究精神心理卫生许多脑梗死的发作,都与情绪激动有关
4、注意改变不良生活习惯适度的体育活动有益健康避免不良嗜好如吸烟、酗酒、暴饮、暴食要以低脂肪低热量、低盐饮食为主,并要有足够优质的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及微量元素饮食过饱不利于健康霉变的食品、咸鱼、冷食品均不符合食品卫生的要求,要禁食,以防止血脂过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
5、中老年,特别是体弱多病者在季节变换时多半不适应而患病,尤其是严寒和盛夏时老年适应能力差,发病率及死亡率均比平时高,应特别小心
6、重视脑血管病的先兆如有不适,如一侧肢体突然感到麻木,软弱乏力,嘴歪,流涎或手足麻木,突然出现说话困难或听不懂别人的话,突然眩晕伴有肢体症状,短暂的意识不清或嗜睡等异常时,如果患者条件允许,应及时进行脑CT扫描或脑MRI检查,同时在脑血管治疗期间,也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必要时可及时复查脑CT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