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珍汤补气补血相关的药膳要怎么做

12-05 健康养生 投稿:清风予我
八珍汤补气补血相关的药膳要怎么做

一、补气补血的八珍汤怎么做

主料:当归二钱、熟地三钱、川芎二钱、白芍二钱、党参三钱、白术三钱、伏苓三钱、炙甘草二钱、乌骨鸡一只、猪大骨半斤

配料:生姜、米酒、盐适量

1、猪大骨烫过洗净,和八珍汤药材置于锅内,加水10碗,烧开后以小火熬约40分钟后,过滤取汤汁备用。

2、乌骨鸡去内脏洗净,入瓦锅,倒入上述汤汁,加生姜、米酒和盐,再加适量的水(以淹鸡为度)。瓦锅加盖后放入电饭锅蒸熟即可。

功效:主治气血两虚,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昏眼花,四肢倦怠,气短懒言,食欲减退,疮疡溃后久不收口,心悸怔忡,妇女月经不调,崩漏不止等。广泛用于各种慢性疾病、病后虚弱、贫血、手术后切口长期不愈合者;及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顽固性溃疡等,属于气血两虚者。若在八珍汤中加入黄芪、肉桂即为十全大补汤。而若抽掉川芎,加入五味子、远志和陈皮,便成为人参营养汤。

二、女性经后补气血最宜喝八珍汤

经期女性可能会大量失血,所以对于女性而言,经期之后的一些营养和补血工作是不可忽视的。一般妇女在月经期后常易出现头晕目眩、四肢倦怠,或神疲懒言、心悸怔忡等不适,这是气血偏虚的一种表现。尤其是人到中年,经、孕、产、乳等生理现象伤血无数,气随血耗,经后出现上述症状者更是屡见不鲜。

中医认为,女子以血为本,血与气又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气为血帅,气行血行,凡伤于血者,必损其气。为此,中年妇女更应重视经后调补气血,而八珍汤为首选。

八珍汤出自《正体类要》,是补气养血的代表方,实由四君子汤(人参、甘草各6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和四物汤(川芎6克,当归10克,熟地15克,白芍12克)组成,前者重在补气,后者长于补血。取上述药物,水煎服,每日1剂,于月经干净后开始服用,连服5剂。

三、八珍汤补气补血的原因

现在都市人,在因为工作繁忙,生活压力增大,长期坐在空调房下,缺少运动,长时间下去会生成气血偕虚,如面色不佳,四肢无力,心慌气短等亚健康状,八珍汤也是一种非常不错的滋补品。

八珍汤由当归、川芎、白芍、熟地(四物汤)和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四君子汤)为了增强功效佐又以生姜和大枣组合而成,出自于《正体类要》。

八珍汤于四物汤和四君子汤融合而成,四物汤主在补血,四君子汤主在补气,两者结合那可谓气血双补,多用于亚健康、病后体虚,气血皆虚等。

做法:关于做法和四物汤的做法一致,都可以使用,泡饮;煎服;煲汤,但八珍汤比四物汤的药材使用多很多,建议只煎服和煲汤。

配方:人参、白术、白茯苓、当归、川芎、白芍、熟地各9克、炙甘草5克、2片生姜、2粒大枣。

人群:适用于亚健康人士;气血皆虚,病后体虚,需要巩固和调养身体的朋友。

依据:人参甘温益气,健脾养胃;白术苦温,健脾燥湿,加强益气助运之力;茯苓甘淡,健脾渗湿;苓、术合用,则健脾祛湿之功更显。炙甘草甘平,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四药配伍,共奏益气健脾之效。气虚进一步发展,可以导致血虚等。血虚,是指血液不足,营养和滋润功能减退,以至脏腑百脉、形体官窍失养的病理变化,故血虚主要表现为全身或局部失养的虚弱证候。

四、八珍汤的配方及用法

八珍汤的配方:当归去芦、川芎、熟地黄、白芍药、人参、甘草炙、茯苓去皮、白术各一两(30g)。

八珍汤的用法:上药加生姜3片,大枣2枚,水煎服。

八珍汤的功效:益气补血。

八珍汤主治:气血两虚证。症见面色晃白或萎黄,心悸征忡,食欲不振,气短懒言,四肢倦怠,头晕目眩,舌淡苔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

八珍汤的配伍特点:四君子汤合四物汤,气血双补。

八珍汤的方论:本方证为气血两虚所致。治宜气血双补。方中四君子汤补益正气,四物场补益阴血,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和中益脾,合用共奏气血双补之功。

八珍汤病机:气血不足。

八珍汤辩证要点:面色苍白或萎黄,头目眩晕,精神困倦,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

八珍汤临床应用:本方为气血双补的基本方剂。凡病后虚弱,各种慢性疾病,妇女月经不调,胎产崩漏,痈疡久不收口等证,属于气血两虚者,皆可加减运用。临证以面色晃白或萎黄倦怠懒言心悸眩晕舌淡脉细弱或虚大无力为使用要点。现代常用以治疗贫血,病后虚弱,营养不良,神经衰弱,慢性肝炎,妇女月经不调,胎产崩漏及疮疡溃后久不收口等属气血两虚者。

八珍汤方歌:四君四物八珍汤,气血双补是名方,再加黄芪与肉桂,十全大补效更强。

八珍汤方论选录:吴坤:“血气俱虚者,此方主之。人之身,气血而已。气者百骸之父,血者百骸之母,不可使其失养也。是方也,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甘温之品也,所以补气;当归川芎芍药地黄质润之品也,所以补血。气旺则百骸资之以生,血旺则百骸资之以养。”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