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功效有哪些 什么是桂枝

12-04 健康养生 投稿:想和星星遨游
桂枝功效有哪些 什么是桂枝

一、什么是桂枝

桂枝,别名:柳桂(学名:CinnamomumcassiaPresl)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cassiaPresl的干燥嫩枝。春、夏二季采收,除去叶,晒干,或切片晒干,本品呈长圆柱形,多分枝,长30~75cm,粗端直径0.3~1cm。表面红棕色至棕色,有纵棱线、细皱纹及小疙瘩状的叶痕、枝痕、芽痕,皮孔点状。质硬而脆,易折断。切片厚2~4mm,断面皮部红棕色,木部黄白色至浅黄棕色,髓部略呈方形。有特异香气,味甜、微辛,皮部味较浓。

主产于广西、广东及云南等地。春、夏季剪下嫩枝,晒干或阴干,切成薄片或小段用。

形态特征

中等大乔木;树皮灰褐色,老树皮厚达13mm。

一年生枝条圆柱形,黑褐色,有纵向细条纹,略被短柔毛,当年生枝条多少四棱形,黄褐色,具纵向细条纹,密被灰黄色短绒毛。

顶芽小,芽鳞宽卵形,先端渐尖,密被灰黄色短绒毛。

叶互生或近对生,长椭圆形至近披针形,先端稍急尖,基部急尖,革质,边缘软骨质,内卷,上面绿色,有光泽,无毛,下面淡绿色,晦暗,疏被黄色短绒毛,离基三出脉,侧脉近对生,自叶基5~10mm处生出,稍弯向上伸至叶端之下方渐消失,与中脉在上面明显凹陷,下面十分凸起,向叶缘一侧有多数支脉,支脉在叶缘之内拱形连结,横脉波状,近平行,相距3~4mm,上面不明显,下面凸起,其间由小脉连接,小脉在下面明显可见;叶柄粗壮,长1.2~2cm,腹面平坦或下部略具槽,被黄色短绒毛。

圆锥花序腋生或近顶生,长8~16cm,三级分枝,分枝末端为3花的聚伞花序,总梗长约为花序长之半,与各级序轴被黄色绒毛。

花白色,长约4.5mm;花梗长3~6mm,被黄褐色短绒毛。花被内外两面密被黄褐色短绒毛,花被筒倒锥形,长约2mm,花被裂片卵状长圆形,近等大,长约2.5mm,宽1.5mm,先端钝或近锐尖。

能育雄蕊9,花丝被柔毛,第一、二轮雄蕊长约2.3mm,花丝扁平,长约1.4mm,上方1/3处变宽大,花药卵圆状长圆形,长约0.9mm,先端截平,药室4,室均内向,上2室小得多,第三轮雄蕊长约2.7mm,花丝扁平,长约1.9mm,上方1/3处有一对圆状肾形腺体,花药卵圆状长圆形,药室4,上2室较小,外侧向,下2室较大,外向。

退化雄蕊3,位于最内轮,连柄长约2mm,柄纤细,扁平,长1.3mm,被柔毛,先端箭头状正三角形。

子房卵球形,长约1.7mm,无毛,花柱纤细,与子房等长,柱头小,不明显。果椭圆形,长约1cm,宽7~8(9)mm,成熟时黑紫色,无毛;果托浅杯状,长4mm,顶端宽达7mm,边缘截平或略具齿裂。

花期6~8月,果期10~12月。

二、桂枝功效和作用

一、治疗风寒感冒

桂枝对于治疗风寒感冒具有非常好的效果,用于外感风寒表证,不论有汗、无汗均可应用。

二、解热、镇痛的作用

桂枝内的桂皮醛、桂皮酸钠,可皮肤血管扩张、散热增加、促进发汗,提高痛阈值。所以桂枝也是一味非常好的解热镇痛药。

三、醒酒护肝的功能

桂枝能减少少酒精中间代谢产物乙醛对肝脏的直接损害,对酒精性肝硬化也有一定作用。还能抑制肝细胞变性、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有此类病症的患者可以常服用桂枝来治疗。

 四、镇静,抗惊厥的作用

桂枝内含桂皮醛,小鼠给予桂皮醛后,小鼠自主活动减少,增加*类药作用,对抗*作用,抗士的宁作用;减少烟碱致惊厥,抑制听源性惊厥。

 五、扩张血管,促进发汗

桂枝内的桂皮油,可扩张血管,调节血液循环,使血液流向体表。

 六、治疗痛经

桂枝可用于虚寒痛经的治疗,经常和熟地,当归,干姜等配伍。女性朋友痛经的时候可以服用桂枝来环节不适。

七、治疗风湿

桂枝可用于风湿痹痛的治疗,以温经散寒止痛。

八、利尿作用

用含桂枝具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常食用桂枝可以很好的利尿排毒。

九、抗菌作用

桂枝醇提物在体外能抑制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白色葡萄球菌、志贺氏痢疾杆菌、伤寒和副伤寒甲杆菌、肺炎球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炭疽杆菌、肠炎沙门氏菌、霍乱弧菌等亦有抑制作用。

十、抗炎,抗过敏功效

桂枝内的挥发油,可抑制IgE所致肥大细胞颗粒反应。降低补体活性,有抗过敏作用。

十一、抗病毒作用

桂枝煎剂(1∶20)对流感亚洲甲型京科68-1株和孤儿病毒(ECHO11)有抑制作用。在鸡胚上,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以70%醇浸剂作用较好。所以桂枝也是治疗病毒性流感的效果好的一味药材。

三、桂枝的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中药材桂枝是肉桂的干燥嫩枝,一般在春、夏季节采收,去除叶后直接晒干或切片晒干即可。桂枝辛温,可祛风寒,能治疗感冒风寒、发热恶寒等。

其性味辛、甘,温,入肺、心、膀胱经,是主治里寒常用的温里药,具有补元阳、通血脉、暖脾胃之功效,常与补肝肾药、补气血药配伍,治疗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肢冷脉微,与其它温里药配伍治疗脘腹冷痛、寒痹腰痛,具有明显的镇痛和抗癌防癌的作用。现有的各种驱风油类药物如清凉油、风湿油等皆含有桂油成分。

主要功能:桂枝能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散寒止痛。主风寒表证;寒湿痹痛;四肢厥冷;经闭痛经;症瘕结块;胸痹;心悸;痰饮;小便不利。用于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心悸,奔豚。用法用量:3~9克。

主治麻疯病的“苯丙矾”其主要成分即桂油,肉桂的其它副产品如桂枝、桂子、桂丁、桂盅等都有不同的药理作用,在中药中广为应用。

 常用功能:

1.风寒感冒。本品辛甘温煦,甘温通阳扶卫,其开腠发汗之力较麻黄温和,而善于宣阳气于卫分,畅营血于肌表,故有助卫实表,发汗解肌,外散风寒之功。对于外感风寒,不论表实无汗、表虚有汗及阳虚受寒者,均宜使用。如治疗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常与麻黄同用,以开宣肺气,发散风寒,如麻黄汤(《伤寒论》);若外感风寒、表虚有汗者,当与白芍同用,以调和营卫,发汗解肌,如桂枝汤(《伤寒论》);若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者,每与麻黄、附子、细辛配伍,以发散风寒,温助阳气。

2.寒凝血滞诸痛证。本品辛散温通,具有温通经脉,散寒止痛之效。如胸阳不振,心脉瘀阻,胸痹心痛者,桂枝能温通心阳,常与枳实、薤白同用,如枳实薤白桂枝汤(《金匮要略》);若中焦虚寒,脘腹冷痛,桂枝能温中散寒止痛,每与白芍、饴糖等同用,如小建中汤(《金匮要略》);若妇女寒凝血滞,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腹痛,桂枝既能温散血中之寒凝,又可宣导活血药物,以增强化瘀止痛之效,多与当归、吴茱萸同用,如温经汤(《金匮要略》);若风寒湿痹,肩臂疼痛,可与附子同用,以祛风散寒、通痹止痛,如桂枝附子汤(《伤寒论》)。

3.痰饮、蓄水证。本品甘温,既可温扶脾阳以助运水,又可温肾阳、逐寒邪以助膀胱气化,而行水湿痰饮之邪,为治疗痰饮病、蓄水证的常用药。如脾阳不运,水湿内停所致的痰饮病眩晕、心悸、咳嗽者,常与茯苓、白术同用,如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若膀胱气化不行,水肿、小便不利者,每与茯苓、猪苓、泽泻等同用,如五苓散(《伤寒论》)。

4.心悸。本品辛甘性温,能助心阳,通血脉,止悸动。如心阳不振,不能宣通血脉,而见心悸动、脉结代者,每与甘草、人参、麦冬等同用,如炙甘草汤(《伤寒论》)。若阴寒内盛,引动下焦冲气,上凌心胸所致奔豚者,常重用本品,如桂枝加桂汤(《伤寒论》)。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证,均当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经济价值

肉桂是名贵的香料植物,桂皮粉在西方国家通常用来烤制面包、点心,腌制肉类食品。桂油主要成分除肉桂醛外,还含有苯甲醛、肉桂醇、丁香烯、香豆素等十多种成分,广泛用于饮料、食品的增香、医药配方、调和香精和高级化妆品。肉桂材质优良,结构细致,不易开裂,可制作高档家具。

生态价值

肉桂树四季常绿,枝叶繁盛,生物量和落叶量大,能有效地改良土壤和涵养水源。

四、桂枝的食用方法

1.桂枝莲子粥

食材:大米100克,桂枝20克,莲子30克,生姜10克,白糖5克。

 做法:

1、大米淘洗干净,用清水浸泡;桂枝洗净,切小段;莲子、生姜洗净备用。

2、锅置火上,注入清水,放入大米、莲子、生姜、桂枝熬煮至米烂。

3、放入白糖稍煮,调匀便可。

功效:此粥具有温通经络、发汗驱寒、宣肺固表的作用,常食可预防感冒、增强体质。

 2.桂枝当归羊肉汤

食材:羊肉500克,桂枝、当归各10克,吴茱萸、木通、芍药各9克,炙甘草、细辛各6克,生姜10克,葱10克,料酒10克,盐4克,味精3克,胡椒粉3克,高汤2800毫升。

做法:

1、将前7味药物炮制后,洗净,装入纱布袋内,扎紧口。

2、羊肉洗净,切2厘米宽4厘米长的块;姜拍松,葱切段。

3、将药袋、羊肉、姜、葱、料酒同放炖锅内,加入高汤,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煮45分钟,加入盐、味精、胡椒粉即成。

功效:温经散寒。活血养血。适用于伤寒阴缩、腹痛、痛经、手足厥冷等症。

3.十全药炖排骨

材料:排骨2斤,水20杯,米酒1/2瓶,十全药材:3钱,白芍5钱,炙甘草2钱,桂枝1钱,杜仲2片,黑枣10粒,川芎3钱,熟地3钱,枸杞5钱,黄耆5钱,茯苓3钱,白术3钱,党蔘3钱,盐少许

 做法:

(1)将十全大补的药材以20杯水煮成约剩10杯份量之后,捞起药材,留取汤汁备用。

(2)排骨用热水川烫后洗净,放入锅中,加入预备好的生药汤汁及米酒,再炖煮约1小时,起锅后再加盐调味。

4.桂枝山楂红糖汤

材料:药材桂枝10克、山楂20克调味料红糖30克

 做法:

桂枝、山楂及红糖加水适量煎成汤,去渣取汁。此为1份的量,可分2次饮用。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