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民居精华之石库门文化(一)

说到“石库门”,颇感兴趣,记得姨父、母家旧时就住在新疆路123号“石库门”之三层阁、亭子间(后随海宁路拓展,现已拆除、消迹),那时我常去,对三层阁、亭子间记忆犹新。
不过随着《上海民居精华之石库门文化》的进一步思索,才有趣地发现,就“石库门”而言,原来也有大有小,布局各异,纵贯,其有单、双厢房,前、后楼、前、后三层阁并存,也仅有单厢房、前楼、后三层阁的多种形式,但楼梯、亭子间、晒台则是大同小异。
为力尽搞明“石库门”的神秘,日前有意追寻了蓬莱路“石库门”一家住户,使我对依稀的“石库门”记忆有了新的认识。看似众多划一的“石库门”,其实有着万般风采的格式。
说到上海的民居,自然就想到石库门。因为石库门是最具上海特色的居民住宅。
上海的旧式弄堂一般会是石库门建筑,而要追踪石库门建筑,则查知,它要起源于太平天国起义时期,当时的战乱迫使江浙一带的富商、地主、官绅纷纷举家拥入租界寻求庇护,为此,外国的房产商乘机大量修建住宅。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围合仍是上海住宅的主要特征,但不再讲究雕刻,而是追求简约,多进改为单进,此时,中西合璧的石库门住宅也就应运而生。
这种应运而生石库门建筑,就建构筑而言,大量吸收了江南民居的式样,以石头做门框,以乌漆实心厚木做门扇,这种建筑因此得名“石库门”。
↑我国的普通邮票第23组《中国民居》中的上海民居图案采用的就是石库门建筑。诞生地望志路(今兴业路76号),其也是一幢典型的石库门建筑。综观上海旧式的住宅,除一部份花园洋房(楼)外,上海均以里弄“石库门”房子最具代表性。大片住宅成排布置,互相毗连。户内建筑布局紧凑,层高2-3,青瓦坡屋顶,老虎天窗,并有小型晒台,在建筑正面和墙头、大门等处,常作简单的装饰。
上海素享“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美誉。外滩的马路一侧,一幢幢哥特式、罗马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等中西合璧、风格迥异的巍峨大厦展示了建筑艺术的风采。同样,上海的近代住宅建筑也可谓洋洋大观、多姿多彩。漫步在大街小巷,去静心细细品味这些上海民居住宅,你会觉得那独具神韵的老房子也是一道道美不胜收的风景。
石库门住宅脱胎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十九世纪后期,在上海开始出现用传统木结构加砖墙承重建造起来的住宅。由于这类民居的外门选用石料作门框,故称“石库门”。这种中西建筑艺术相融合的石库门作为建筑和文化的产物,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它的出现是一种城市生活的必然。洋场风情的现代化生活,使庭院式大家庭传统生活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适合单身移民和小家庭居住的石库门弄堂文化。石库门里的“亭子间”、“客堂间”、“厢房”、“天井”以及“二房东”、“白相人嫂嫂” 、“七十二家房客”等与石库门有关的名词,成为老上海们的温馨记忆。
石库门建筑盛行于本世纪20年代,占据了当时民居的四分之三以上,至今还有相当数量的申城市民居住在有一个多世纪历史的石库门中。
我剖析看到,石库门多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坡型屋顶常带有老虎窗,红砖外墙,弄口有中国传统式牌楼。大门采用二扇实心黑漆木门,以木轴开转,常配有门环,进出发出的撞击声在古老的石库门弄堂里回响。门楣做成传统砖雕青瓦顶门头,外墙细部采用西洋建筑的雕花刻图。二楼有出挑的阳台,总体布局采用了欧洲联排式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