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高考录取的孩子,到底做错了什么

面对考生放弃录取,请不要气急败坏扬起戒尺,而是应该微笑祝福,为他们的再战考场而鼓掌。
冰川思想库特约撰稿|今纶
那年我的高考成绩不理想,录取的学校很渣,于是复读。第二年略好,于是打起背包到省城读书,这是小镇青年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步。
毕业后,短暂停留宜昌、武汉,后来一路南下到了广州,如今在广州已然十几年。
如果那年没有复读,我的命运会截然不同,复读改变了我的命运。
1
最近看到一则让我很愕然的新闻:高考后,很多考生因为各种原因,收到了录取通知,却没有去上学。其中,河南省出台惩罚规定,如果这类考生第二年继续参加高考,将限制其高考志愿填报数量,最多只能填两个。考生失信事实也将记入其个人诚信档案,在普通高招录取中向高校提供,高校作为对考生品德衡量的依据,可以拒绝录取失信考生。
我之所以愕然,是因为我想不明白河南出台这一规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什么,以及如何解决问题。
诚然,河南是全国高考拼抢激烈的省份,如果你被某大学录取了却不去上,确实有浪费宝贵资源的嫌疑。可是,且慢!现在并不是宋元明清时代啊,我国是一个崛起中的科技大国啊,出现问题就解决问题吧。
从技术的角度来说,以省为单位,以学生的准考证作为ID,建立一个数据库并不是一件难事。
考虑到改革的渐进性,前期第一阶段的录取工作可以按以往模式进行,录取进入补录阶段之后,可以启动数据库。
具体的操作模式是:放弃录取的考生登录网站或者微信号按下“放弃录取”按钮,当然,事先会有一系列的身份验证,后续程序交给机器去自动匹配完成即可。
凡是后面的程序涉及到的考生都会收到提醒短信和微信,一方面,他们可以按下“确认录取”键(前面有人放弃录取,后续可以顺次递补,当然需要“确认录取”)。
另一方面,有关部门也可以开通热线并设专人以及专门办公室予以协调解决,考虑到多数涉及到的考生会获得更好的求学机会,其实并没有多少学生以及家长会到现场要求协调。
▲高考录取现场(图/图虫创意)
你本来只能上一个二本,现在可以上一本,还有什么好协调的呢?至于专业的选择,志愿表上都填写得很清楚,数据库会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去顺次匹配。
现在对于很多商业公司和技术公司来说,以上的数据库建设其实并不难理解,也不难做,可是河南省的有关部门为什么不想着去解决问题,而是采取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表示:你不来读,我就惩戒你。这是为考生服务的态度吗?这是一种计划经济时代思想的流毒吧。
2
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相当一部分放弃录取选择复读的学生基本都是普通家庭的孩子,高考是他们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出口,是一个人生的分水岭(至少在目前还是)。他们的家庭根本就没钱支持他们出国读书,那些出国读书的孩子根本就不在乎有关部门的任何惩罚规定,他们从此天高任鸟飞,不和国内的诸位在一个游戏规则中玩耍了。
如果要惩罚,当然只能惩罚到这些普通家庭的孩子,那么,这是公平的吗?
人生而不平等,但是人有为阶层跃升努力的权利和自由,谁有权给这种勇气规定次数?只能鼓足一次勇气,冲过去就是鲤鱼跳龙门,冲不过去就是泥鳅归泥塘?
▲高考复读学校打出的招生广告(图/图虫创意)
某些部门的某些领导面对技术可以解决的问题不去解决,非要扬起戒尺显示自己的威严,却不愿意换个角度去想:那些选择复读的孩子和家庭正在承担更大的代价和压力,他们面对的可能是成功,也可能是失败。如果他们服从于你们的惩罚,在很大概率上可能从此就滑入了命运的下行通道,这是公平的吗?是你们愿意看到的吗?
至于“考生失信事实将记入其个人诚信档案,在普通高招录取中向高校提供,高校作为对考生品德衡量的依据,可以拒绝录取失信考生”,这样的规定简直令人发指!
高考录取和诚信有啥关系吗?
在一个出路日渐逼仄的现实中,学生高考被录取不去就读,是一种自我挑战,是一种自我加压,有关部门有什么权利将此行为居然记入其个人诚信档案,还说什么“高校可以拒绝录取失信考生”,这手也伸得太长了吧。
3
我们的高考制度从来都是学校以及招生部门高高在上挑选学生。其实,正常的高考录取制度应该是双向选择的,学生可以自主申请高校,可以拿到多个录取通知书,然后自主决定去哪个大学读书,或者是哪个大学也不去,就选择复读。这有什么问题吗?我看什么问题都没有。
唯一的问题就是,如果真的像我说的这么干,那些办学质量差的、口碑也很差的学校以后会慢慢招不到学生,日子久了,就会垮掉,再也不会浪费纳税人的一分钱了——这不是很好嘛。
同时,一些努力认真抓教学、为学生服务的高校会备受追捧,大家挤破头都想进去,学校也有望继续红火,那么就可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扩招嘛,这有什么问题?我看没有任何问题。
▲大学新生入学季,新同学怀揣着梦想,开始了崭新的大学生活(图/图虫创意)
学生们经过激烈拼搏才拿到录取通知书,他们为此付出了青春和汗水,他们有理由有权利要求更优质的招生服务。
某些部门某些领导是时候改改你们懒政的毛病了,是时候更新你们的知识结构以跟上时代了,是时候从内心深处真正把考生作为服务对象了。
中国教育问题不少,考生一路走来,备受折磨。尊重那些顶着压力努力奋斗的孩子,为资源的优化配置创建更科学的流程,是招生部门应该做的事情。
面对考生放弃录取,请不要气急败坏扬起戒尺,而是应该微笑祝福,为他们的再战考场而鼓掌。
这是值得点赞的青春,因为他们是重返战场的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