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这把犀利无匹的修行利器

04-13 生活常识 投稿:管理员
观!这把犀利无匹的修行利器

观自在菩萨

《心经》第一个字就是:观!

观自在,学佛者都知道

是观世音菩萨的另一个名字

之所以称为观世音菩萨

除了世俗的传说

大抵是因其由音声而悟道

这个名号响彻云天深植人心

以至于都忘了唐玄奘的翻译

----观自在!


何谓“自在”?

可不是舒舒服服地瘫在沙发里

自在就是自性

就是自己那

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生不灭

的那个所在

观察/观看/观感/观光

小学生都明白是什么意思

这是现代语言的浅显浅白之意

古文却隐含着更深的意味

《说文》曰:观者,谛视也。

何为“谛”?

学佛者最熟悉的词组莫过于

真谛和俗谛

“谛”在佛学里的意思是

真实无谬的道理!

佛常说: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就是要我们仔细地/不颠倒地聆听

佛法这真实无谬的道理

观自在

就是认真地/深层次地/仔仔细细地

如实/无谬/深彻/地观察

自己的自性/心性/佛性

从而能解脱烦恼

得大自在

祖师大德们常说:

修行

就是要观察自己的每一个起心动念

这正是“观”的运用


佛家讲“定慧等持”

定和慧,缺一不可

而在定慧之间

观,起到了联系和功用的关键作用

定慧等持

也就是止观双运

《大学》:知止而后有定!

止,是初期修定的方法

让心慢慢地沉静下来

止修到位了,就可以得定

观,则是慧的应用

观,是慧观

不是瞪大了眼睛看哦

观,《说文》说谛视

除了眼观,还有心观

观修到位了

慧自然现前

止观是修行的过程

定慧是修行的结果

观,是定中深彻之观

慧,是深彻之观显现的结果

观,是一把犀利无匹的修行利器

凡夫之观属于散观

是没有力量没有专注力的观

之前我们讨论过什么是全神贯注

凡夫之观,即使借助些许慧力

不修定,很难做到有力

更不用提深彻二字了

《心经》:

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如何“行深”?

必须借助定力

必须修定/得定!


雪岩祖钦禅师的悟道历程

详见其自述

《道不孤之雪岩祖钦禅师悟道因缘》

雪岩祖钦是曹洞宗的路子

之前他参话头的是“狗子有无佛性”

杂念升起时

则“在鼻尖提起一个无字”

曹洞宗功夫“绵密困人”繁杂琐碎

就是说断除你任何升起杂念的时间机会

围追堵截,总之片刻不得歇息

雪岩祖钦曰:

往往一二十年难以得定

所以传承嗣续的人才不济

我想

这应该就是曹洞宗快速衰落的内因吧

佛法讲究应机而教

教育的方法如果过于统一而呆板

不能及时发现徒众的个体根性

人才的迭代更替迟早要出问题

雪岩祖钦谈到自己得定的经历:

打坐经行,用功不辍

“我当时忽于念头起处,打一个返照,于返观处,这一念子当下冰冷,直是澄澄湛湛,不动不摇,坐一日只如一弹指顷…”

雪岩祖钦的这个定境时常出现

却并未打成一片

类似叶曼居士初次得定

南怀瑾叱之曰:瞎猫碰到死老鼠

雪岩祖钦后来不仅四处参访求教

也善于在师兄弟间观察学习

我慢/怀疑的心理仍存

改话头/不倒单,变来变去

在文中皆一一如实道来

值得我们学佛弟子们参考借鉴

胡乱瞎折腾了一大圈

终于回心转意安心打坐

但是昏沉却始终打不去

有一日,碰到修师兄

只见修师兄

“闲闲的,怡怡然自得的样子”

雪岩祖钦正准备前去问他

修师兄却主动过来跟自己打招呼

雪岩祖钦心知其必有进益

雪岩祖钦问道:

去年我想跟你讨教一二

你总是一见我就躲开

今日怎么主动跟我说话了呢?

修师兄答曰:

修道之人连剪指甲的时间都没有

哪有时间和你说话?

其后雪岩祖钦按修师兄指导

回到禅堂努力用功

“犹如一人与万人交战”

“这样越提越得力,越来越清醒。忽然有一天身心俱忘,只觉得眼前如一片银山铁壁相似,清凉庆快无比。从此坐也如是,行也如是,一连三昼夜,目不交睫,却精神饱满”

定中功夫自此一片矣

但是到此

不过是定力更加深厚了一些

基础更加扎实了

有一天

他在三门下又碰到了修师兄

修师兄问:你在这里干什么?

雪岩祖钦答曰:办道

修师兄:办道?什么叫做道?

雪岩祖钦一下子愣了

他答不出来,便有点蒙圈儿

雪岩祖钦转到后堂遇到首座

首座也问他现在怎么样了

他说了自己的疑问

首座道:你只管瞪大心眼看

看看到底那里是个什么道理!

也是机缘到了

雪岩祖钦速度回到禅堂

刚一上座

“眼前豁然一开,如天崩地陷一般。”当时那种感觉,“呈似人不得,说似人不得,非世间一切相可以喻之。

那种感受说不清道不明

世间任何语言都无法描述

这就是雪岩祖钦得定的自述

从最初稀稀拉拉的定境出现

到其后的打成一片

再到最后豁然一亮天崩地陷

定力和呈现的定境

一层深于一层

根据这段自述文字

返照/返观

是雪岩祖钦初步得定的关键

而最后首座的劝告

只管瞪大眼看看什么道理

应该是定中起观的作用

《道德经》曰:

反者道之动。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什么叫

“于念头起处,打一个返照”

观,在修行中

观照自己的每一个起心动念

但只观察那些“起心动念”是不够的

观察这个“起心动念”是哪里来的?

就是打一个返照

这才是关键!

要不禅宗为何叫你参

未生之前的本来面目是什么?

雪岩祖钦至此到底达到了几禅

我不知道

他高兴之余赶紧去找修师兄

以往的修师兄一天二十四小时

不是打坐就是经行

而如今得定后的修师兄在干什么呢?

他在经案上!

修师兄在读经!

他抬头看见雪岩祖钦

立即抚掌道:恭喜恭喜啊!

得道之人的神采气质

互相一目了然

得定之后的修师兄

开始读经

他之前没读过吗?

一定读过

得定之后他还要继续读经

why?

大家可以自己参一参

雪岩祖钦前番得定打成一片

自述:行也如是,坐也如是

行坐都在定中

而此番定力更深

“半月余日动相不生”

厉害吧!

他感慨道:

可惜没早点遇见应机而教的大善知识

见地不脱,碍正知见

见地不分高低

只论正与不正

而雪岩祖钦感叹的是:

“脱”与“碍”

不脱,就是障碍

为什么?

大家根据自身情况再参他一参

半月余日动相不生

很厉害吗?no

睡着时呢?无梦无想时呢?

古人云:寤寐一如

睡着时和醒着时是一样的状态

这是何等的定力啊!

雪岩祖钦只得自己参悟

翻遍了能找到的佛经/古语/公案

依然摸不着头脑

如此十数年过去

最后才终于睹古柏而开悟!

雪岩祖钦留下此自述

把自己的悟道曲折之处

做了细致的剖析

最后又告诫大家要把他的话

统统忘掉,不要执着

踏踏实实地修行

修师兄得定到什么程度

雪岩祖钦没有明言

但修师兄得定之后做了什么?

在经案上,读经!

雪岩祖钦得定之后

为求更加深入

也是读经参公案翻看古语古书

为什么?

因为他们明白了自己过去的问题

八正道,正见第一!

定慧等持

定不离慧,慧不离定

定的目的是齐达内

是中场发动机

但要破门得胜

离不开“观”的临门一脚

这无影脚的招式再厉害

没有体能训练积蓄的力量

也不过是花拳绣腿

而观,是慧观

所以必须树立正确的知见

知见正,路数和手法才正

雪岩祖钦悟道中向师兄们请教

答案仅仅是师兄们的所得

是路数和经验而已

但并不是正见

因此他和修师兄

才会向佛经/善知识求去

雪岩祖钦十余年后开悟

感叹的正是缺乏大善知识的指引

自己走了弯路

又有多少禅师最后感叹:

我目本明

因师故盲


《心经》:

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观,照

中间是“行深”

定中起观

还要“行深”彻之慧观

最后才能“照见”

观察自己的每一个起心动念

作为凡夫的我们观了吗?

对于我们流水般的起心动念

我们心里清楚吗?

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

老子说:自知者明

不就是观吗?

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不也是观吗?

而我们做到了吗?

去做了吗?

在我们疲于生计之时

得意忘形/愁眉苦脸/觥筹交错之时

我们还记得要观察自己的内心吗?

如果你回答:是

那么恭喜你

你正走在正确的修行之路上

但我们的内观返观有力吗?

先不说是否有力

能无离乎?

而且除去睡着的时间

能无离乎?

这个要求还是太高不可攀了

我们能在每日打坐中冥想返观

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但这离不开正见这个前提

凡夫之观,乃为散观

身口意,意为言行之先导

虽仅是起心动念之散观

但对于修身克己

也是大用

定中之观,方才有力

才能对自己深层潜意识中

每一个念头蛛丝马迹的起灭

明察秋毫/洞若观火

观照,南怀瑾说

“观”就像手电筒的光亮

是有限的/初步的/无力的

而“照”则是皓日当空

纤毫毕现/普被万物

《心经》第一句

说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定中之观,才能有力而行深

行深多时,才能照见

这就是修行的正途

但还是别忘了,观是慧观

八正道

智慧的正见永远居于首位!

比照雪岩祖钦与憨山法师

他们的得定历程不尽相同

憨山法师五台山求定

之前已有深厚的闻思基础

比对两位大德得定的心理变化

颇值得大家参考

雪岩祖钦的彷徨/纠结/知见

如前所述

憨山法师的心理变化如何呢?

憨山与妙峰禅师同行至五台

寻见一雪中倒塌之破屋居住

“万山冰雪,身心洒然”

首先居于阿兰若处,心情放松

不日,妙峰禅师去夜台游玩

憨山便独居修行求定

“单提一念…视人如杌”

看见人就像看见一根木桩子

“直至一字不识之地”

这是什么道理?

这是“止”的初相

也说明理数正,上手快

近春,五台狂风呼啸

冰雪融化,激流奔腾如雷

憨山觉得吵闹不堪

就去请教妙峰禅师

师曰:境由心生!

憨山法师言下有所悟

回来就整日坐行于溪流小桥

任他水响如雷

初时水声宛然

久之动则闻

不动则不闻

什么动?心动!

这是“止”相深入的表现

止的功夫有所深入

一日,忽然忘身

至此众响皆寂,不复扰矣

这是得定的前兆

一日忽立定,不见身心

前番忘身

此番身心俱不见

唯一大光明藏,圆满湛寂

山河大地,影现其中

自觉身心,了不可得

此乃憨山得定的真实表露

我们比较一下憨山和祖钦

雪岩祖钦从理数上并算不上正

他依据传统套路打坐经行

但内心并不明白真正的道理

内心狐疑辗转不定

只是悟性颇高

瞎猫碰到死老鼠

后来从诸位师兄处讨来的

也不过是求定的经验和心得

因此才走了一大圈弯路

而憨山闻思有成

理论功底扎实,知见正

不仅上手极快

刻意在溪流喧闹之处炼心

可见其内心的自信和气魄

观其得定历程,一气呵成

毫无拘泥拖滞之感

正见第一

不是很重要吗?

定境与宗教神秘体验

内涵并不完全一样

定,是深入内心的关键力量

是我们的心性本自具足的能力

凡夫一生漂浮在心识表皮

追逐虚妄的六根感受

从未深入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

所以才叫做浮生

而佛陀作为先驱和导师

为我们作出了表率

为我们打开了

内心那广袤深远的奥妙

所以才叫做本师

根本之师!

定慧等持

以智慧正见的观察

辅以定力的力量

才能彻照我们内心的无明

明心见性

看到我们真实的自性/本性/佛性

南怀瑾对观和照

做了技术性的力量比较

除此之外

在修持止观的过程中

还要什么需要特别注重的吗?

那就是唯识宗所说的

寻伺!

有寻有伺/无寻有伺/无寻无伺

这是修行得定的三个阶段

南怀瑾在其著述中有过解读

原话我不记得了

大概的意思是说

有寻有伺

有主动地寻求止静的心理

求定初期

脑海里思绪万千妄想纷飞

而在这一团乱麻此起彼伏的念头里

我们会发现一段没有妄想的间隙

好像很安静的样子

于是主动地想把这一段

留住/停下/把握住

就像拿个手电筒找东西似的

这就是主动地“寻”的心理

有时候的情况是妄想刹不住

干脆就不去管了

而是观察这起起灭灭的念头

发现仍会出现那一段安静的间隙

我们也不去主动追逐那静谧

不去“寻”

而是守株待兔地等

等下一次那个间隙再次出现

这叫做“伺”

明白了寻伺的概念

无寻有伺和无寻无伺

就很好理解了

但这样理解够吗?

我认为不够!

我一再说古文高妙但深简

寻伺

至少有三层意思

1,主动与被动的心理

2,慧观的问题

3,观察者的问题

我们在此暂时抛开定力的因素

1,主动与被动的问题如上所述

这是心理问题

这个心理问题在“无寻无伺”

这四个字里已经解决

没有主动也没有被动

why?

2,慧观的问题

慧观,如上文所说

是返观/反观自性!

返回去找到我们的本来面目

在“寻伺”两个字里潜藏起来

返观的含义有

但表达不够明晰

3,最后,是观察者的问题

寻伺,给人以有一个主人的潜台词

没错,我们是有一个主人

没有主人的话

谁来寻?谁来伺?

谁来无寻无伺?

哪来主动与被动?

这里才是问题的关键!

三法印

不仅万法皆空

而且诸法无我啊!

无寻无伺

如果不甩掉“我”这个根本

先把“我”从思想深处彻底割舍

本来面目就无法显现

无寻无伺是个过程

最后在定力的帮助下

在慧的观照下

无寻无伺的结果就是

无我!

本来面目就会自动登场!

现在是二十一世纪了

无寻无伺

克里希那穆提用一句话就说清楚了

那就是:

没有观察者的观察!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无寻无伺

没有观察者的观察

也离不开定的力量

让一切感受从我们的心田里

毫无滞碍地静静地流淌如斯夫

我们能理解吗?

没有定

我们做得到吗?


是一把犀利无匹的修行利器

没有定力

其实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

八正道

智慧的正见居于首位!

认识我们自己

就是修行!

修行的深浅,定力的深浅

由您自己来定

作为一个学佛者

首先要明白

变得智慧

才是佛法的根本意义

明觉法师说:

学佛,就是要活个明明白白

多么平实简单的一句话

容易吗?

非常非常不容易啊

学佛

你,得到受用了吗?

标签: # 师兄 # 自己的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