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如其人 行若芝兰

03-28 生活常识 投稿:管理员
字如其人 行若芝兰

——河北省中山国文化研究会

为杨涵之先生专辑题


手持青田几摩挲,四十光阴石中驰。黄河九曲灵气聚,刻刀三千边款齐。西夏有字传吾輩,楷书如椽书生痴。早看秦汉残碑缺,夜深补上贺兰词。


夤夜辛苦蜡成灰,兰若欲上层楼台。习字先要内心造,市朝喧嚣切莫来。九成宫映千秋月,精舍育成万株梅。大河之北多少约,先饮中山酒一杯。


走近大家,领受风采,向杨涵之先生致敬。

——张志平

(河北文史馆馆员,河北省中山国文化研究会会长)


诗作者:张志平

七律 · 五岳山泉

林山七月似晚秋,醇酎初露记石丘。

滹沱源长繁峙出,太行山高雨乍收。

五岳有幸天接水,禅茶无言中山留。

幽香一飘两千载,遍洒四海十三州。


杨华,字润堂、涵之。别署兰若精舍、独上高楼。1977年出生,祖籍天津。宁夏书画院美术创作研究室主任,国家二级美术师。现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民革宁夏中山书画院副院长、宁夏美术家协会会员。

杨华的书法和篆刻作品曾获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第二届全国青年篆刻家作品展二等奖、全国第二届册页书法作品展优秀作品全国奖、全国文化系统青年书法美术作品展全国奖、首届中国敦煌国际书法艺术节全国书法展优秀奖等。并曾荣获第五届(2004)甘肃省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作品入选过若干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篆刻艺术大展、西泠印社全国篆刻评展、西泠印社国际书法艺术节等,曾参加过全国首届篆书作品展、全国首届楷书作品展、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全国书法篆刻展、第四届中国西部大地情中国画、油画作品展等中国书协、中国美协、西泠印社主办的各项展览。登上了书法杂志第一、二、三、五届中国青年书法百强榜。并出版了《弟子规》、《中小学生书法临帖范本—九成宫醴泉铭》、《宁夏军区赋》、《印坛点将—杨华卷》、《杨华楷书三字经》、《杨华楷书百家姓、朱子家训》、《杨华楷书千字文》、《立身修养》、《抱诚守真---杨华书法艺术》、《杨华书法集》、《杨华篆刻选》、《中国篆刻百家—杨华卷》、《学校美术课程教育与教学》等多部作品集。


(中山篆书)

清 · 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蒲吾

应张志平先生之约敬题。商之祖先,发仞平山,无限崇仰。


杨涵之先生和张志平会长是忘年交。杨涵之先生还把张志平先生的诗作《七律·平山团之栗政通》《怀念“三陈”——陈宗尧、陈锦秀、陈祖林不朽》精心写成楷书,待收入张志平先生《西柏坡之恋——名家书法精品集》(二)


释读:商的祖先是北方的一个古老部族,史称先商,契是商汤的14世祖。《世本·居篇》记载:“契居蕃,封于商,子姓。”专家认为,契为头领的先商部族,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后,生活在一个叫“蕃”的地方,古代博、薄、蒲、番、蕃五字相通。蒲吾县即今平山县,蒲吾故址已被黄壁庄水库淹没,遗有“蒲吾村”和“商代西门外遗址”、“中贾壁遗址”。据康熙年间县志记载:“平山,春秋时为蒲邑,因蒲水出中山蒲阴,故名。”战国时为蒲吾郡,西汉置蒲吾县。此称谓一直延续了400余年,并历有记载:“《战国策》苏秦曰:‘秦甲涉河逾章据,番吾……’;《史记》‘赵王迁四年,秦攻番吾,李牧与战,却之……’;《后汉书》‘蒲吾,史记番吾也。’”东汉开国元勋耿纯力助刘秀战王郎,功绩卓著。刘秀不忍耿家随军颠沛辗转,随封耿纯后人为蒲吾长(相当县长),令其家族定居蒲吾。现平山县境内的耿姓人大都是忠臣良将耿纯的后代。专家还认为:“河北平山县北临滹沱河,正是先商文化分布区域内,仅就契居蕃的地望来看,此说也是可信的”。无论是历史典籍,还是出土文物,都说明平山县是商文化祖先的发祥地,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


——《西柏坡之恋》第105页,作者张志平


沁园春·雪


我的书印之道

杨华 撰文

 

书法和篆刻于我来说,基本上是不计投入产出比例的,入不敷出是常有的事,好多朋友认为这有点划不来。我自己以为这是怡性之道,而非生财之道。这种物质的投入转化为我充实的精神生活。写字刻印,赔了纸墨石头那是常有的事。我以为人在大千世界,要想心情舒泰,便不能与金银相较。不爱斯道,不入斯道,是体会不到这些的,吾入斯道终不悔。

把书法篆刻作为艺术的学习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但偏执与狂热则是最近十年的事情。在我心中,这是一门大道涵养小技,小技蕴含大道的艺术。书印创作,植根传统,汲取古贤创作的精华与养分。泱泱大国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艺术使我终身受益。


书印之道,最难的是“墨写自己”。在创作上不能形成个人面目与独到风格,那么即使一手王羲之,满纸颜真卿,任你功夫再深,也逃不掉被古人一手罩死的下场。“书奴”与“印奴”两个词,虽然尖刻,但却骂在了点子上,真个是“搔痒不着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何谓个人面目,独到风格?还不如说是艺术个性?以魏碑的峻峭险绝,决计和王羲之的飘逸秀雅无缘;以黄牧甫的刚正挺拔,决计和邓石如的圆融无碍相背;以吴昌硕的雄浑朴厚,决计和陈巨来精致含蓄格格不入。人心不同如其面,各有特色的人物个性,酿造出各有特色的艺术个性。由此可知,一个缺乏个性的人,就绝无可能成为一流艺术家。书法和篆刻如此,绘画与音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绿竹青松绕涧水

乱萍芳草绕烟沙


书印之道,最微妙的是“笔随情生”。王羲之撰《兰亭序》,天朗气清,心绪和畅,于是乎就有了笔底的清真自在;颜真卿写《祭侄文稿》,家人死难,悲愤难抑,于是乎就有了笔底的顿挫沉郁……情绪变化系于天时人事的环境变化,就如春和景明,这时创作出来的作品,必然和阴风怒号时的创作,大异其旨趣。这一点于书于印是有通感的!去年暑期,在朋友的邀请下,我和几位圈儿里的名家在宾馆笔会,鼓刀奏石,挥毫作书,观者如云,宽阔的大厅大桌,加上沸腾的人气,使我情绪被激,落刀恣肆,挥笔狂放,气势恢宏,便和平时在家创作,清茶一杯,悠悠然忘怀得失的田园诗人式创作,效果大不一样。


书印之道,最苦恼的是“劣迹传世”,那可真能羞愧死人。传说赵孟頫晚年书法大进,对于早年的创作很不满意,于是出一高招,凡是有持早年书法来访的,一律以两张新作,换回一张旧作。此事我也深有体会!近年以来,自感写字刻印之技各有长进,书法渐入沉浑敦实之道,篆刻也显典雅绮丽之姿。可是好多朋友,连同家人,却喜欢我早年书印之作,说是“书法飘逸潇洒、婀娜多姿,篆刻精工不苟、平正中和”,让我无奈。有次,一台湾友人购藏了我多年前创作的四方《心经组印》,借旅游之际来大陆寻我拜访。目视旧作,但觉印风平板无奇,刻工也显稚嫩,于是毅然收下将印面磨去,内子玉芬大说可惜,来人也茫然若有所失。后来,我为他重新创作四印,并赠送楷书横幅“福在简淡”,以示歉意,得者点头含笑,满意而归,成就了一段金石笔墨的佳话。否定之否定,现在否定过去,将来又否定现在,就是在这不断否定的涅槃中,诞生出更加美丽更加多姿的凤凰。


书印之道,最开心的是窗明几净,日丽风和,有心上人侍墨于侧,沏上一杯香郁郁的清茗,俗客不到,此时兴致忽来,即便拈石下刀,亦或展纸落墨,趁着自我感觉良好,刻一印,成一印;作一书,成一书。要是挥写擘窠大字,顿感气吞万里如虎,完成后一阵自我欣赏,得意处禁不住拍案狂叫,就更加是感情投入,此乐何极了!书与印,既写技巧,又刻风格,更抒性情;既给天下人看,又写知音看,更给自己看。一个艺术家要是不能够孤芳自赏,对自己没有足够的信心,又何能成为天下第一流的大家?



心经


写字的乐趣

杨华 撰文

 

搞了这么多年的书法,个中苦乐,心头自知。从小时候坐在书桌边摆正姿势,借鉴传统开始和颜真卿,欧阳询、王羲之、文征明、打了十数年的交道,自然是横平竖直,夯实根基,又拓展思路榨取营养,朝斯夕斯冷板凳,方才入其门稍知书法之道。书法创作,植根传统,惟恐源不远则流不长,根不深则叶不茂,三千年书法宝库,足供我终身受用不尽矣。

随着年龄渐大,对于书法的兴致,非但不见丝毫减退,反而益觉浓烈。无论是对于欣赏前人的精心佳作,还是自己挥毫创作,尤其是去岁初夏购得大画室一间,进行创作。于是一连数月,愈写愈乐,愈来劲儿。


写字之乐,乐在窗明几净,展纸弄笔,或阳光暖和,或清茶一杯,这时俗客不来,佳兴时起,写写停停,停停写写,写写看看,看看写写,那种闲忙光景、闲忙过程,真是一种非此中人不足与道的乐趣。要是你把这种乐趣送给别人,鬼也不会接受,这真可以说是同乐不如独乐了。

写字之乐,乐在笔行纸上,洁白的宣纸,顿时便洋溢出一种提按起落,瞬息不变的线条。这种线条,或枯或润,或浓或淡,或轻或重,或粗或细,或浓得化不开,或淡的漾开去,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因思李日华句:“画罢未拟将人去,茶熟香温且自看。”现代人时髦玩感觉,那写字画图的情趣和感觉,要是有办法送人,一定是人间的一大功德。


写字之乐,乐在忽然创作出意料之外的铭心绝作,这时再也没法重复,顿时兴高采烈,自说自话,自点自评起来,待写到看到会心处,还往往猛然拍案狂叫,大抒胸臆,好在这时边上没人,否则人家不把你当成神经病才怪。古人“大开窗户纳宇宙,先安笔砚对溪山”,真不我欺。

写字之乐,乐在除了写自作诗,还乐在尽挑自己称心的好句好诗来写。写字结合读诗,乐何如之,从“直上中天摘星斗,欲倾东海洗乾坤”,“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忌是庸才”,写到“幕天新雁起汀洲,红蓼花开水国秋。想得故园今夜月,几人想忆在江楼”,写到“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我向潇湘君向秦”,真是书法与文学联姻,铸造出几许美感,几许情调?


写字之乐,乐在一写就是半天,一写就是一天。楼头方半日,世上已千年。天高皇帝远,什么红尘烦恼,世人琐事,全都一古脑儿给送到爪哇国。“但见花开落,不闻人是非”,写字之乐,正复如此。“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这写字之乐,延伸开去,与为文之乐,原也彼此间心有灵犀,一脉相通。

写字之乐,吾享之,君享之,何不忘忧乎!



茅屋菜畦中烂煮园蔬熟煨山芋

竹窗菜径里休论烟阁莫话云屏


谈了杨华先生的内心胆识和柔情似水,我想谈谈我对其书法篆刻的印象。


杨华先生的书法篆刻一个字就是“静”。……我在杨华先生的作品中感到了一种静气,没有那种狂傲的炫技,也没有那种怀才不遇的文人酸气,有一种中正平和、不偏不倚的感觉。在他的作品中能让你的内心跟着他艺术作品的情绪慢慢安逸流淌,不去管世俗的烦恼,不去理会人世间的嘈杂这就是艺术的高度,这样的高度不修技,不炼心是无法完成的。回到前面讲的“胆”到“情”再到现在的“心”这都是有内在联系的。学书法艺术先要学会做人、守心才能论艺,这在当今社会应该提倡,不忘初心,不忘群众,用高超的艺术感染人,这杨华先生都在践行!


 ——摘自汲古斋主人《印象杨华》


满江红


作品欣赏

杨华先生为本次邀请展精心创作了作品,大气磅礴、气势恢宏,篆楷两书、美不胜收。待开幕之际方揭开面纱,隆重推出。

标签: # 书法 # 平山县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