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51条

第351条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毕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文末有留言,大家可以发表自己的注解,一起提高!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手足厥寒者,阳气外虚,不温四末;脉细欲绝者,阴血内弱,脉行不利。与当归四逆汤,助阳生阴也。
【方解】
《内经》曰∶脉者,血之府也。诸血者,皆属心。通脉者,必先补心益血。苦先入心,当归之苦,以助心血;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芍药之酸,以收心气;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大枣、甘草、通草之甘,以缓阴血。
清·吴谦《医宗金鉴》
本条与第352条同讲。
【注】
此详申厥阴藏厥之轻证也。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厥阴阴邪寒化之脉证也。然不通身肤冷,亦不躁无暂安时者。则非阳虚阴盛之比,故不用姜、附等辈,而用当归四逆汤,和厥阴以散寒邪,调荣卫以通阳气也。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以直走厥阴,温而散之也。
【集注】
程知曰:不用姜、附者,以证无下利,不属纯阴也。盖脉细欲绝之人,姜、附亦足以劫其阴,故不惟不轻用下,且亦不轻用温也。
郑重光曰:手足厥冷,脉细欲绝,是厥阴伤寒之外证,当归四逆,是厥阴伤寒之表药也。
【方解】
凡厥阴病,必脉细而厥,以厥阴为三阴之尽,阴尽阳生,若受邪则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故脉细而厥也。然相火寄居于厥阴之藏,经虽寒而藏不寒,故先厥者后必发热也。故伤寒初起,见手足厥冷,脉细欲绝者,皆不得遽认为虚寒、而用姜附也。此方取桂枝汤,君以当归者,厥阴主肝为血室也;佐细辛味极辛,能达三阴,外温经而内温藏;通草性极通,能利关节,内通窍而外通荣;倍加大枣,即建中加饴用甘之法;减去生姜,恐辛过甚而迅散也。肝之志苦急,肝之神欲散,甘辛并举,则志遂而神悦,未有厥阴神志遂悦,而脉细不出,手足不温者也。不须参、苓之补,不用姜、附之峻者,厥阴、厥逆与太阴、少阴不同治也。若其人内有久寒,非辛温甘缓之品所能兼治,则加吴茱萸、生姜之辛热,更用酒煎,佐细辛直通厥阴之藏,迅散内外之寒,是又救厥阴内外两伤于寒之法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上编论外热内寒,兼吐利呕逆烦躁等证。此篇但论厥阴脉证,虽无外卫之微阳,亦未见内寒诸险证也。
此条证为在里,当是四逆本方加当归,如茯苓四逆之例。若反用桂枝汤攻表,误矣。既名四逆汤,岂得无姜、附?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本条与第352条同讲。
肝司营血,流经络而注肢节,厥阴之温气亏败,营血寒涩,不能暖肢节而充经络,故手足厥寒,脉细欲绝。当归四逆汤,甘草、大枣,补脾精以荣肝,当归、芍药,养营血而复脉,桂、辛、通草,温行经络之寒涩也。若其人内有陈久积寒者,则厥逆脉细之原,不在经络而在脏腑,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吴茱萸、生姜,温寒凝而行阴滞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脾主四肢,亦主肌肉。心主血,亦主脉。水气胜则血寒。血之温度不达四肢,故手足逆冷。血热不充分肉,故身寒。水气留结心下,寒伤动脉之血,脉管中营分不充,故脉细欲绝。要知此证为水分太过,血分不足,故方用当归以补血,细辛、通草以散寒而行水,所以助心营而起欲绝之脉也。合桂枝汤去生姜而倍大枣,所以扶脾阳而温手足之厥及肌肉之寒也。若其人内有久寒,心下水气,不免渗入于胃,胃底胆汁不能相容,又必抗拒而见呕逆,故于本方中加吴茱萸以止呕,生姜以和胃。仲师虽未明言,要可于无字处求之。诸家解说,泥于本文,失之未核。
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这一条论述血虚寒厥的当归四逆汤证的证治。
手足厥寒是证候,如果脉微欲绝属于阳虚,用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加葱白都可以,是四逆汤类证。因为微为阳微,微脉主于阳气微。脉细欲绝者,细脉萦萦血气衰,就像摸着一个细线,甚至就像蜘蛛丝。细主血虚、阴虚,和脉微主于阳虚就不一样,所以这种手足厥寒属于血虚。血虚脉细,同时受风寒之邪,经脉血虚受寒,阴阳气不相顺接而出现寒厥,叫血虚寒厥。
当归四逆汤主之。四逆汤主手足厥逆,冠以当归是与四逆汤相区别,这个方子不以附子扶阳,而以当归补血。
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把关键的问题点出来了,脉细、手足厥寒用当归四逆汤治疗。方中有当归、桂枝、芍药、细辛、大枣、甘草、通草,实际上这个方子就是桂枝汤去生姜,加上当归、细辛、通草组成的,一共七味药。
细脉萦萦血气衰,诸虚劳损七情乖。当归辛温而润,还有点儿甜昧,是补血药,当归、芍药补血,也体现桂枝汤加当归的意思,加当归以补血通脉。肝脉血虚受寒,寒滞肝脉,所以必须加桂枝、细辛、通草通阳以散寒,与当归、芍药相配还有调和营卫、调和气血的作用。这个方子大枣用得最多,用二十五枚,赵本作十二枚;细辛祛寒止疼,能治骨节疼,能开痹气。脉细欲绝,所以用细辛以祛其寒邪,同时又怕它伤血,所以多用大枣补津液,补脾胃,使细辛不会发生流弊。
当归四逆汤只是治手足厥寒,脉细欲绝吗?现代医学的雷诺病,女性多见,就是手指头特凉,颜色变青了,有的还变紫色,特难受,到夏天还带大手套。这个病不好治,当归四逆汤是有效的,至少能减轻症状。还有冻疮病,在暴露部位紫色发青,又痒又破,当归四逆汤的疗效就很好。一方面吃药,一方面用药渣子趁热敷在外面。当归四逆汤也可以治疗年轻妇女月经期的时候感受风寒。
我在余家庄看过一个妇女,小肚子疼得很严重,怎么得的?就是劳动的时候,出了一身汗,解个小便,正赶上例假的时候,风也大,她就觉得小肚子冰凉冰凉的,肚子疼,腰也疼,吃了小茴香、益母草以后好一点儿,但不解决问题,脉细,还有点儿弦。我就给她开了当归四逆汤。你可不要轻看,这里面有细辛,细辛通经活络止疼的效果是很好的。她吃了几付就好了。
下部受寒和肝脉有关,女性小腹疼痛,男性小腹疼痛或疝气牵扯睾丸的,用这个方子都有效,因为它既能补血,又能温通经络。当归四逆汤还治头疼,因为厥阴肝经和督脉会于巅顶,血虚有寒也会头疼,尤其连着眼睛目眶都疼,脉弦而细,舌质淡。还能治痹证,血虚有寒的关节疼痛、全身疼痛,当归四逆汤效果是很好的。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
这一段肯定说的是厥阴病,脉细欲绝呀,这是血少啊。血少而手足厥寒,所以它用当归四逆汤。它说的这一段啊,也有让人考虑的地方,全书都是「厥冷」,你非得治利厥不可,它这个说的是「厥寒」,那么这个方剂里头呢,它以个桂枝汤为基础的,你看这个有桂枝、芍药、甘草、大枣,它以细辛换了生姜,另外加个当归、通草。
那么这个桂枝汤是治外寒的,那么也有医家说这一段呢,是由于这个血虚血少而寒客于内的,这个寒邪啊是由外往里来,有这么解释的,虽然这个解释,好像很离奇的,但是这个方剂啊确实对这个冻疮应用非常好使的。这个地方你们可以试验,要有冻疮不愈啊,用这个方子挺好使的,它治寒。另外脉细欲绝了,就是脉细的似有似无的那个样子,脉细不是血虚、血少吗?它搁个厥寒,在这是有意思的,这个四肢厥呀,它是由于这个血少的关系,所以这个药主要的还是补血液、调营卫的法子。
当归补血这你们都知道,这个通草啊你们现在用的药量很少啊,古时候的通草就是现在的木通,现在这个通草啊一点用的都没有啊,木通这个药啊它是通血脉的。它是有当归滋补,又有木通通利血脉,所以对这个脉细欲绝的这个厥寒起作用。那这个细辛这个药啊是通利关节的,同时也祛寒的,这个血虚到脉细欲绝的情况,用生姜没有细辛好。
那么这个方子主要的是内补血气,外和营卫。那么后世用这个方子套出了很多的治疗寒疝的方子。根据下边那一段来看,这一段肯定指的是厥阴病,因为是这个阴病的没有不虚的,虚主要在哪,主要是血虚,少阴病就是一个,由血虚而致厥寒,那么我们用补血、调营卫的法子,这是个正治,这肯定就是个厥阴病。
可这个厥阴病也只能搁到那个治厥里头,你要是搁在前头那个提纲说不通,所以在论厥这章里有很多与厥阴有关,但是根据提纲上来说呢都不对头,所以它就没法呢把这几个搁到那个厥阴病前头,可见这个提纲是有问题的,上次咱们也讲了。
子恒试注
手足厥逆而寒,脉细,切之将要断绝一般。细脉主血虚,脉细欲绝提示血虚较甚,血为气之母,血虚则气无所附,气血无力通达四肢,故见厥逆,辨证属血虚厥逆,治疗主方选择当归四逆汤。
如胡希恕教授所言,全文皆言“手足厥冷”,此处却言“手足厥寒”,是否另有含义?从当归四逆汤的组成可以看出,虽然名为当归四逆汤,却是以桂枝汤为基础方构建而成,方中君当归、倍大枣以补血,桂枝汤调补气血的同时,还可以解肌散寒,还用细辛代生姜以加强温经散寒之功。所以,“寒”字是提示病机除血虚厥逆外,还有表寒。
继承和发扬中医,是我们的责任!
版权说明
版权说明:本文部分内容摘自《刘渡舟伤寒论讲稿》,作者/刘渡舟;《胡希恕讲伤寒论》,讲述/胡希恕。转载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文中《子恒试注》部分为原创内容,转载请说明出处。
前文提要
第330条: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第331条: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第332条: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第333条: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第334条: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第335条: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第336条: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第337条: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第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第339条:伤寒,热少微厥,指头寒,嘿嘿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
第340条: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第341条: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第342条: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第343条: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第344条: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第345条: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第346条: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第347条: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
第348条: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
第349条: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
第350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自我测验
第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复制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