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奇妙夜

前段时间,
网上一段不到两分钟的视频迅速走火,
一时被千万人转发。
视频中,国乐大师方锦龙先生逆天操作,
在短短90秒内,
一把五弦琵琶幻化为数种乐器,
古琴、大鼓、响板、吉他……
一把五弦琵琶横贯东西方,
中国、印度、阿拉伯、西班牙……
许多人直呼:“厉害!服!跪了!”,
连人民日报都赞其“神仙弹琴”。
被震撼的礼节君留意之下才发现,
这段“逆天”视频,
来源于一档特别的文化节目——《博物奇妙夜》。
几位不同领域的人,
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
《琅琊榜》里的言侯爷,演员王劲松,
国乐大师方锦龙……
夜访各具特色的博物馆。
在月上柳梢头之时,
三五人相约,
摆一几方桌,
沏一壶清茶,
散散漫聊,
聊文化,
聊艺术,
聊历史。
在闲聊之中,
一个个历史趣闻,
信手掂来;
一段段文化渊源,
娓娓道来。
不同领域,
收藏家、民乐大师、演员……
不同年龄阶段,
60、50、30……
思想相互碰撞、融合,
幻化为一道文化盛宴。
在云冈系列,
伴着王劲松老师的步伐,
跟随着马未都老师的身影,
慢慢走近,
1500年前的云冈石窟 。
北魏帝王倾尽全国之力,
开凿出巨大、巍峨的洞窟
环顾四周,仰视窟顶,
漫天千面神佛,
历经千年风霜,
仍栩栩如生。
惊心动魄的美,
让王劲松老师忍不住低头、闭目礼拜。
清茶慰口,
从音乐窟聊到传统乐器,
从传统乐器聊到民族文化,
话题一点点的延伸、展开。
节目在讲解大大小小的知识点同时,
会抛出一些疑问、一种现象,
让人深思、让人重视、让人自省。
在节目中,
王劲松老师向马未都老师这样问道:
“我们进入一个博物馆,
应该关注什么,应该去体会什么?”
作为博物馆馆长的马未都老师一再强调:
“人们需要找一种感觉!”。
收起手机,放下镜头,
想象自己同古人生活在同一时期,
用心观看、感受。
从音乐变迁讲到中国千年文化时,
马未都先生如此自豪的讲述:
“我们因为独特的文化系统,
所以很多东西都保存了下来。
从甲骨文开始有独特的文字系统,
这个文字系统不仅仅是影响到我们,
我们周圈的,
日本人、朝鲜人、越南人都使我们的字。”
这一刻不仅仅是马未都先生,
台上的嘉宾,
台下的我们,
都被中国文化的魅力所折服。
除了聊得生动有趣、意味深长外,
节目另一大亮点就是,
绝不空口无凭。
几乎每提及一种乐器,
方锦龙老师便会,
漫不经心随手演奏。
从传承九千年的龠,
到萧索呜咽的埙,
从随处可见的树叶,
到自己的脸皮。
(方老师用不怕疼的精神,
充分展示了脸皮也是一种乐器。)
“琵琶是最能融合和世界文化的”。
为了展示少见的五弦琵琶到底有何种魅力,
方锦龙老师在90秒内演奏出9种音色,
这也就是网上“神仙弹琴”视频的来源。
短短的演奏,
却拨动了无数人的心弦。
除了“神仙弹琴”,
舞蹈家唐诗逸的月下即兴飞天舞,
也被赞为“神仙跳舞。
当唐诗逸说起中国古典舞蹈时,
她用几个柔美的动作,
让人瞬间理解这句:
“中国古典舞蹈,
从身体感受上来说,
是对中国文化这种圆还有韵,
这种含蓄感觉的表达。”
除了聊、演,
马未都老师带来的千年藏品,
也让人翘首以盼。
唐代佛铃,
在摇响的刹那,
带人穿越千年。
而马未都、方锦龙、阿兰三人的合奏,
有人称:直击心灵!
当佛铃摇动,
骨笛吹起,
嗓声微哼,
脑海中浮现的是,
塞外风沙、骆驼响铃,
是“大漠孤烟直”,
是“春风不度玉门关”。
……
“在云冈面前,
历史被压缩了,
拉到你面前,
这种震撼是巨大的,
站在那里,
是渺小的,
必须谦卑必须恭敬,
如静水缓而流深。”
《博物奇妙夜》这档节目,
上周二才正式上线,
虽观看的人并不多。
但已有人如此称赞:
“在这样浮躁的时代,
能够有一部沉淀下来的文化寻根之旅,
实属这个时代的幸运。”
节目的主讲人,
马未都先生一直坚信,
中国文化蕴含着巨大的能量:
“如果有一天,
中国重新成为世界最强国,
依赖的一定是我们的文化,
而不是其他。”
从《国家宝藏》到《如果国宝会说话》,
再到《博物馆奇妙夜》……
正是因为有这些良心制作,
愈来愈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国传统,
文化的力量,
也在慢慢觉醒。
· 今日互动 ·
---
琵琶、古筝、箜篌……
如果让你学习一种古乐器,
你会选择哪一件呢?
---
有礼有节微杂志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