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无知又顽固,我该怎么办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当你想跟自己的父母分享一些新事物的时候,他们总是无法理解我们在说些什么。于是听的人听不懂,讲的人被听众的无知消磨了耐心,最后这场对话不欢而散。
这样的场景很容易让人产生无力感,甚至怀疑人生:为什么我的父母总是如此无知?为什么他们接受不了新事物?明明是最亲近的人,为什么他们不支持我的行为?
啊,是是是,我知道父母都是为了我好,可是为什么他们就不能理解我一下呢?读完《清单人生》后,我有了点小小的发现。
01
为什么我觉得父母无知又顽固?
瑞典作家弗雷德里克·巴克曼在《清单人生》中塑造了这么一个形象:
布里特-玛丽是那种你能想象到的最无趣的63岁女人,她不允许生活里有任何波澜。每天6点准时起床,12点必须用餐,从不在天黑后出门,床单整理得一尘不染,否则就不是“文明人的做法”。她有许多许多清单,甚至有一张记录所有清单的清单……
简直像极了我的父母:
(为什么不让我和曼莉交朋友呢?)染头发的都是坏孩子;(同学过生日,我能和她吃过晚饭再回来吗?)晚上八点之前必须回家;(我不是不结婚,能不能再晚两年呢?)25岁还不结婚就是不孝;(我这是个正规公司,这个工作我挺喜欢的!)公务员、事业编、当老师才是铁饭碗,其他公司指不定哪天就倒闭了……
为什么父母总是无知又顽固呢?
熟悉的生活模式给人安全感
在丈夫出轨之前,做饭、打扫卫生、照顾孩子就是布里特-玛丽的全部生活。她熟悉家里的一切,具体到哪一把叉子放在什么位置。一款熟悉的清洁剂就能带给她满满的自信心。
对我父母而言,家里的一亩三分地就是他们最熟悉的地方。他们知道什么时候下种,什么时候育苗,什么时候浇水除草,甚至有时候看看云彩就知道要不要提前抢收。给我这个五谷不分的人普及农事常识是他们最神采飞扬的时刻。在这个时候他们是知识的掌控者,我是个无知者。
“我的话就是真理”让他们很有成就感与安全感。一旦脱离了他们熟悉的区域,他们也会觉得不安。
认知的局限性引起思维的固化
在布里特-玛丽的眼里,摆放整齐的刀叉代表了良好的道德修养,每天准时用餐代表了优雅的贵族作风。
这种判断方式我们也经常会用到。比如一个人经常早起运动代表他有活力、很自律;一个人如何穿衣打扮代表了他的生活作风如何;一个人经常无偿加班代表了工作认真等等。
在父母这一辈人中,“三岁看到老”、“一顿饭看穿一个人”这样的识人术很有市场。所以他们很擅长根据自己的经验来给人贴标签。用“标签”来固化自己的认知又导致他们很难被说服。
02
放任父母与时代脱节才是真的不孝
有一段时间,因为被逼着去相亲,我和父母的关系很紧张。我曾经很恶毒地想:你们凭什么来干涉我的生活!满脑子的封建思想,活该跟不上时代!你们抛弃了!历史的巨轮会把你们碾碎的!抱着你们的迂腐保守顽固不化过一辈子吧!
然而在接到父亲大病的消息的时候,我整个人都是懵的。一口气请了好几天的假,我马不停蹄地从帝都奔回老家,路上预约好了医院,然后把我的父母都打包到省会来。
虽然离省会只有两个小时的车程,但我的父母却是第一次来。他们总是拒绝我的邀请,在帝都没住几天就觉得浑身不舒服,吃不好睡不好,必须要在老家才能有舒坦劲儿,而且坚定地认为和女儿住会让人笑话,必须要和我弟弟住在一起。而我也顺水推舟,给钱或者买东西毫无二话,却很少再提让父母搬来同住。
一路上他们都表现很好奇。他们不知道原来动动手机就能包车,摆弄几下电脑就能挂号,打个电话就可以预约酒店。在住了几天院,跟医生确认完可以回家了之后,父亲很小声地提了一个请求:“妮儿,带俺俩去坐坐地铁中不?这玩意儿咱那沟里木得,我还木坐过哩。”见到我有点愣神,父亲又挠了挠后颈,说:“要是麻烦,那斗还打车,你看咋着方便咋着弄,我斗是随便说说。”
买好票进了地铁站,父母像个孩子般东张西望,又不敢离我太远。他们一边夸地铁跑起来又稳又没有声音,一边小声嘀咕着回去可以跟村里老张侃大山了,还顺便感谢了一下伟大的。我的鼻子微微有点发酸。我自以为是新一代,却没有让父母享受到新时代的便利。或者是教不会他们使用APP让我感到暴躁,或者是解释起来太麻烦所以不跟他们说,或者是怕他们被骗干脆让他们继续保持所谓“传统生活”,反正那么多年他们也是这么过来的。
就像他们以“为我好”的名义去约束我一样,我也以“为他们好”的名义把他们固定在那个旧时代,还要把顽固、保守、传统、落后的包袱甩给他们。而这,才是真正的不孝。
03
我们都需要一点点勇气与耐心
前几天父亲给我发了一条自己拍的抖音视频,五十多秒的时间全是家里的那条癞皮狗在啃西瓜。我强忍着“我去这视频好无聊”和“被抖音毁掉的中国人”的吐槽欲望,认认真真地和父亲讨论夏天狗会不会掉毛的问题,并教他怎么分享到朋友圈让人点赞。
年轻人的喜好变化太快,他还不知道现在抖音经常会被diss,他只是以一个父亲的身份努力去适应我们这一代人的世界。他们在被称为“时代”的巨大黑洞里踽踽前行,手中还拿着属于“历史”和“过去”的蜡烛。烛光微弱,照不清前路。他们身边唯一能够依靠的向导,也只有作为子女的我们了。而我们却经常把他们甩在身后,很少给他们回应与引导。
和父母一起适应新时代,我们都需要一点点勇气与耐心,相互磨合,一同改变。
这很难吗?当然很难。对父母来说,他们作为家长的权威性受到了质疑,社会环境变得陌生,我们口中的词汇他们听都没听过。对我们来说,或者童年的伤痕让你难以面对父母,或者两代人的矛盾已经很尖锐,或者我们都很忙没时间没耐心,也放不下成年人的骄傲。最重要的是,我们清楚地知道,无论做什么事都不可能立刻见效的,前途未必光明但道路肯定曲折。
在《清单人生》中,布里特-玛丽63岁才第一次为自己做出改变——之前她一直怕出车祸死掉、怕自己熟悉的生活被打乱——独自驾车开往巴黎,而这时她已经承受了被出轨、被孩子们抛弃、失业、被其他人嘲笑且无家可归。
但我们还很年轻。既然我们自己都在憧憬着拥有一个丰富的明天,那么又怎么能独独把父母抛弃在一成不变的昨天呢?趁着父母还在,趁着还有机会。别在你失去一切的时候才想起你本可以做得更多,毕竟明天和意外,你不知道哪个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