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能辨认出谁是“报复社会”的人吗

03-26 生活常识 投稿:管理员
我们能辨认出谁是“报复社会”的人吗

这是中国城市管理最先进的上海,警方的处置和消息公布都是很及时的,但也正因为如此,此事才更让人担忧。依现在的机制和水平,我们还不能防范这类真对儿童暴力。



上海警方通报:28日上午11点30分,上海世外小学浦北路校区门口一男子持刀砍伤两名小学生,目前受伤学生已被送往医院抢救,砍人男子已被警方控制。相关情况正在进一步调查中。另外据“上海观察”发布的快讯,两名小学生已经不幸离世。

警方通报

这是中国城市管理最先进的上海,警方的处置和消息公布都是很及时的,但也正因为如此,此事才更让人担忧。依现在的机制和水平,我们还不能防范这类针对儿童暴力。


在社交媒体时代,此类事件造成的恐慌和困惑会加倍。有人拍了视频,马上发在了网上,而我的一位朋友,在事发一小时前,刚刚带着读小学的儿子从那里经过。他家就在附近,此前,儿子上学放学,都是一个人。从现在开始,朋友要重新考虑自己的决定了。暴力事件就是这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在资讯发达的时代,我们已经能够很及时地看到一些消息,比如说这个行凶的男子有精神病。这是很不靠谱的说法,他的精神状态要通过司法鉴定来确定,很多人可能不希望他“患精神病”从而减轻处罚,但是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又多么希望他是一位精神病患者啊:只有神经病才会对孩子下手,正常人谁会这样干呢。


这种想法很有普遍性,也是很多媒体在报道此类事件的一个角度。正常情况下,这个人的故事和处境会披露出来,人生的失败,家庭的破碎,经济的艰难,所感到的世界的不友好——这些角度好像给我们一种解释,这种暴力是某种“合理”的结果。


这样做的人,肯定不是为了原谅凶犯,但是面对这样的暴力,我们确实需要一个看上去合理的解释。这种解释会多少抚慰一下我们惊恐的心:暴力是有原因的,如果我们周围不存在这些“原因”,暴力就不回发生在身边,于是,我们的生活就可以照旧进行。


抓捕现场

但是,就全世界范围内来看,目前似乎存在一种“毫无征兆”的暴力。在美国,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好几起校园袭击案,歹徒手持武器到校园杀戮。媒体大多会去解释他的“恐怖主义”背景,但是有很多枪击案,却是正宗的美国白人干的,看不出来凶犯在现实生活受过什么压迫。


中国的社会管理方式,更有利于维护公共场所的安全。不管是学校还是车站、大型商场,都会有警力巡逻,再加上严格的枪支管理措施,能够给人更多的安全感。但是,类似上海这次上海儿童案件,在全国也已经发生多起,或许,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新的安全环境正在到来:会有越来越多的难以解释的、突发性的、专门针对弱者的暴力事件发生。


在我们的语境中,这被定义为“报复社会”。据上海警方的初步调查,这次行凶的犯罪嫌疑人黄某(男,29岁),无业,今年6月初来沪,其交代因生活无着产生报复社会念头,进而行凶。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侦查中。


不久前成都盐市口发生一起驾车恶意冲撞行人案,嫌疑人也是“报复社会”。再往前看,有更恶性的陕西米脂砍杀儿童事件。每一起这样的凶案中,都有一个在世俗意义上“完全失败”的凶手。“报复社会”,这四个字,其实未必完全无误地来自他们的口供,而是警方和媒体对事件原因的一种概括。因为这种暴力行为的目标,并不是直接导致他们境遇糟糕的人或机构,而是完全意义上的无辜者。


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在他去世前不久出版的著作《怀旧的乌托邦》中分析过这种行凶模式。这些人在行凶之前,已经料到自己必死的解决。所以,我们那种“当场击毙”的呼吁,对他们并没有太大的威慑力。


他们的人生处在完全的失败中,毫无成就感可言,没有人认同他们,在这种情况下,这种对社会的“报复”,就成为他们人生的最后一击。他们在暴力事件中收获的“社会关注度”,会被理解为一种“认同”甚至是个人价值的实现(现在你们不能再忽视我们了吧)。在这样的暴力行为中,只有少数人会挑战比他们强大的人,大多数都会针对更容易下手的妇女和儿童。


这样的暴力,最可怕的地方是你根本无法防范。从具体措施上,我们当然可以呼吁加强学校的保卫工作,让学校保安拥有更厉害的防卫武器,或者要求家长一律来接孩子。但是即便如此,也无法防范那种突然性的、发生在校门口或者附近马路边上的凶案。


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这样的事情日益增多,其实是一个漫长时期社会发展的结果。当我们越来越强调成功,并且把成功与否进行简单量化并且形成一种炫耀成功嘲笑失败者的文化后,“失败者”被社会抛弃的感觉就会越来越强烈。事实上,这些失败者所崇尚的也是成功学,当他们认为自己一生唯一的成功,就是最后干这么一票轰动的事情,买单的就只能是整个社会。


现场图

针对个案严厉而公正的法律意义上的惩罚,当然是必须的。学校加强安全保护,家长增强安全意识,也是必备的功课。这些即便不能杜绝案件的发生,也会提高具体的应对能力,或者至少能够给我们提供一种安全感。


这些都是正确的做法,但是这些做法要见效,却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需要提防的是一些错误的想法。有时候在恨一个凶犯的时候,我们很容易把这种恨扩大化。这个黄某的“社会特征”,包括这三个因素:外地人,无业,生活无着——这就很容易让我们产生这样的想法:让那些无业、无能的外地人,离开上海吧,还我们一个安全的环境。


不要说这根本不可能,事实上这种要求一个绝对安静和安全环境的想法,恰恰是导致这种暴力事件发生的原因之一。那些“报复社会”的人,根本上来说是因为对生活和世界都丧失了希望,如果外部环境更加艰难,反而会成为一个触发点。


不管我们是多么“恨他们”,我们都无法真正在事前辨别出他们。事实上,或许就不该有“我们“和“他们”这种对立阵营的想法,因为“他们”也是“我们”中的一员。如果说这种“恶意”是一个漫长过程形成的结果,那么要争取一个“善意”的环境,就需要社会更长时间的爱和耐心。


标签: # 上海 # 社会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