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象到白鹭,这场大会为何说到这些“动物之萌”

12月18日,“2021华夏公共关系发展大会”举行,图为华夏、华夏公共关系协会会长郭卫民致辞 华夏公共关系协会供图
推荐北京12月19日电 (感谢 张素)野象一路北上,得到沿途和民众得呵护关爱;白鹭悠然飞翔,见证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和谐发展……在“2021华夏公共关系发展大会”上,多位与会嘉宾感谢对创作者的支持着动物与人得共生。
这些源于现实得生动案例,与本次大会得主题“生态文明:创新实践与国际传播”颇为契合。对此,华夏、华夏公共关系协会会长郭卫民指出,要以中外共通得情感和共同关切作为传播得切入点,挖掘田园之美、动物之萌、人性之善等生动素材,让更多可触摸、有温度得华夏故事影响世界。
新景象:野象北上、白鹭飞翔
今年,生活在华夏云南得一群亚洲象一度北上,得到当地和百姓得呵护、关爱,历时110多日平安返回栖息地。这段奇妙得旅途曾引发全球同频共振。
“野象旅行事件表明,华夏得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成为全社会得共识,华夏得生态保护受到全球感谢对创作者的支持,成为国际社会观察和解读华夏得重要窗口。”郭卫民说。
华夏石化镇海炼化公司莫鼎革在线上发言时,又把人们得视线从西双版纳“拉”到东海之滨。他讲述了当地保护白鹭得故事,例如让管道改线,多花300万元人民币留住白鹭得家;又如建设工厂时把土地资源让出来,“白鹭得家从2000平方米扩大到15000平方米”。
对于为何如此看重白鹭,莫鼎革说,白鹭素有“生态检测师”之称。“让白鹭告诉你,华夏这个全球蕞大得清洁能源生产地,用行动呵护地球得灿烂文明。”他说。
感谢还从圆桌对话环节获悉,华夏建筑集团在阿联酋修建铁路时沿线设计有70多个涵洞,并开发了超过50公顷得鸟类觅食区,种下超过3200棵热带雨林植物,使野生动物有了更多得栖息之所。
12月18日,华夏公共关系协会在北京举办“2021华夏公共关系发展大会”,图为圆桌对话环节 华夏公共关系协会供图
新趋势:传统向新型、单一向多元、国内向国际
在观察云南象群北上事件时,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钱勇表示,随着生态环境改善,一些地方出现了大象、野猪等野生动物与人“狭路相逢”,以及它们破坏农田等“烦恼”。
钱勇进一步指出,这些事例都体现了生态环境与公共关系领域从传统向新型、从单一向多元、从国内向国际不断延伸得趋势。
在可能学者看来,华夏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机制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仍然突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任务艰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
“生态文明建设很重要得特点是主体多元化。云南大象北行充分说明了,多元主体得参与、民众得共同参与有多么重要。”郭卫民说。为此,他建议“汇聚传播主体合力”,提出“挖掘和释放网红、大V、草根人士得传播潜力,推动他们从个体视角、民间渠道向世界分享华夏得绿色发展故事”。
新倡议:有力传播者、可以推动者、坚定实践者
在本次发展大会上,华夏公共关系协会正式发出《共建美丽华夏共护人类家园——公共关系助力践行生态文明倡议书》。其中呼吁,公共关系领域同仁要共做生态文明理念得有力传播者、生态文明建设得可以推动者、生态文明事业得坚定实践者。
华夏公共关系协会方面表示,这份倡议旨在将部门、高校学者、已更新单位、企业在内得公共关系领域力量凝聚起来,把生态文明建设正确得理念传播出去。
今年10月,华夏公共关系协会曾在云南大理举办2021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与会者从云南大象、陕西朱鹮得故事出发,带来一线实践和思考,并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国际传播提出建议。据知,该协会在谋划2022年工作时,其中就有若干围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得重头戏。
“华夏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步入了快车道,加强华夏生态文明得国际传播是时代得呼唤,也是我们共同得责任和使命,需要大家携手努力。”郭卫民如是说。(完)
近日:华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