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App公然窃听我这究竟是大公司作恶,还是心理暗示作祟

大家好,我是蛋蛋姐
这两天我在后台
回复大家留言的时候
看到了这么则消息
让我有种奇怪的感觉——
为什么我说有奇怪的感觉呢
因为我也曾有类似的体会:
淘宝仿佛有“读心术”
会给我推送我都没搜索过的东西
还很合我心意
就像这位小妹妹一样
闲来无事
跟室友商量说要买耳机
结果打开淘宝
还没准备码字搜呢
主页就直接给推荐了耳机
可以说是非常贴心了!
我去网上搜了搜
我发现
有这种感觉的人不在少数——
微博甚至专门有一个话题:
#淘宝推荐#
里面的同学们都在吐槽:
“我的淘宝成了精”
比方说
这位网友
坐火车的时候嘴馋
随口夸了下邻座的梅子好吃
接着就发现
淘宝将新疆特产蓝莓
推送到了他的页面上
再比如说下一位
每天早上起来
总忍不住抱怨被子滑来滑去
一点也不安分
结果没想到
不知道怎么的
淘宝就给推荐了这么个
之前从未听说过的
被子固定器
可真是解决了大问题啊!
OMG,这样的事情多了
真的分不清
到底是惊喜还是惊吓啊!
那么问题来了
淘宝、京东一类的大公司
是不是真的有能力
“窃听”用户的聊天
然后以此来进行智能推荐呢?
又或者,这完全是巧合
只是用户的心理因素在作祟呢?
值得一提的是
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
Facebook信息泄漏事件
其中有一条
就跟我们今天所说的有关——
原来,早在2017年
外国就也有用户怀疑
Facebook窃听我!
事情是这样的
有好几位外国网友
认为自己被Facebook窃听了
比如外国网友泰勒说
有次, 她跟朋友语音聊天
讨论近期感兴趣的东东
挂掉电话后
泰勒顺手登陆了Facebook
她亲眼看到
原本乱七八糟的广告推荐栏
突然出现了她们刚刚谈论过的商品
一开始
泰勒没当回事
觉得没准是个巧合呢
可接下来的事情走向
却不得不令她提心吊胆了
那阵子
她和男友买了辆露营车
想到要去露营
泰勒兴奋啊,激动啊
立马给自己的闺蜜打电话
俩人暗搓搓地规划了一番
顺带讨论了下
女性露营时的排尿设备
结果,巧合的是,没过多久
她俩讨论过的便携排尿漏斗
就华丽丽地出现在了
Facebook的广告栏中!
这时候
泰勒心里产生了怀疑
难不成,Facebook真有窃听功能?
不然怎么说个啥它都知道呢?
不过,毕竟这事没影响到生活
她也就没当回事
直到有一天
泰勒在工作时候收到一个视频
内容是一名男子在被逮捕时
举枪射杀一名警察
不过失败了
回到家后
泰勒兴冲冲地给男票看这段视频
俩人讨论这个警察命大啊
要不是穿了防弹背心
被准真会被射伤
等会儿
他俩说到了啥?
“防弹背心”
没错,就这么个极其小众的关键词
甚至完全算不上大众消费品
但是,接下来
他俩就在Facebook页面上
看到了防弹背心的广告
看到这里
蛋蛋姐其实有一些怀疑
因为手机监听这种事吧
虽然有很多用户抱怨
而且似乎也确实有道理
但是毕竟,都没有实锤吧!
其实对用户来说
这也是一个困境:
不管你遇到多少次这样诡异的“巧合”
但是你永远无法证明
你的手机被窃听了
因为万一真的就是巧合呢?
那怎么办呢?
于是,前一阵子
有位外国博主就尝试用直播的方式
测试我们所担忧的“被监听”
究竟是真是假
视频开始之初
他先拿出一张
写着“dog toys”(狗狗玩具)的卡片
表示自己等会儿要用这个做测试
而在此之前
他从未搜索、讨论过
“狗狗玩具”
接下来
他打开Google页面开始浏览
先是看到了卖饮料的广告
科学发展的广告
再是一堆
乱七八糟的广告
总而言之一句话
页面上没有出现任何
跟“狗狗玩具”有关的广告
于是,小哥开始放大招了
他关掉了所有浏览器
打开麦克风
对着麦克风自言自语
大意就是
我非常爱我家的狗狗
我想给它买个狗狗玩具
要是Kong这个牌子就更好了
接着,小哥打开网站
发生了什么?!
对的,你没看错
在小哥语音谈论了两分钟
和“狗狗玩具”有关的内容后
页面离奇地出现了各类
跟“狗狗玩具”有关的广告
一点击进去
购物网站唰地就跳出来了
仿佛腆着脸等夸奖
“你不是要买吗
看我多贴心
连店铺都给你推荐好了呢”
接着,小哥换了个页面
没错,狗狗玩具又出现了!
怕小哥找不到合适的
这次干脆推荐了个宠物店
品类齐全任你挑
就连刚刚提到的牌子
Kong都出现了
小哥惊地下巴都快掉下来了
从这个直播看来
似乎一切都指向了谷歌有问题
谷歌仿佛使尽浑身解数
就为讨小哥欢心
于是有越来越多的人猜测
问题似乎出在麦克风上
有没有可能是这些麦克风
有意无意间窃听了我们的对话
并根据我们对话中谈到的内容
给我们推荐商品?
其实,关于“被窃听”的说法
在国内也一直都有
新兴的巨头今日头条
就遭到过类似的指责
有用户说
今日头条的智能推荐
疑似参考了自己和老婆的聊天:
而今日头条呢
发了个态度良好的声明
这事也就过去了
而另一个快要过气的巨头百度呢
面对这种事就更加“硬气”
百度地图
就曾受到过这样的指责
而百度对此的回复呢
意思差不多
但是语气却很嚣张:
不存在的
我没那个功能
因为对这件事的讨论越来越多
蛋蛋姐特意采访了几位
互联网技术大牛
想听听他们对此事的看法
我们集中的困惑其实有2个:
大公司究竟有没有能力,来完成用手机窃听这件事?
我们有什么办法,能证实自己被窃听了、或者没被窃听?
我们的结论是这样的:
(啪啪啪,敲黑板)
以技术来说,理论上是可以实现的。以安卓为例,基于录音权限和语音识别,可以实现这个功能。不过准确率存疑。
另外,大牛们普遍认为:大公司没有理由这样做。简单来说,投入过大,收益太小。
而且,有一个很重要的点是
这个事情很好查
以安卓来说
不需要内部权限
可以用开发工具查看“系统相关日志”
来看有没有调用相关权限的记录
也就是说
如果大公司莫名其妙
调用了录音权限
这件事很容易被拆穿
而在安卓平台
甚至可以通过反编译的方式
来反推出App的部分代码
所以,以大公司来说
没必要做这样吃力
又容易被拆穿的事
所以,以蛋蛋姐了解到的信息来说
我觉得可能上述的案例
是巧合或者心理暗示的可能性比较大
不过,我并不觉得
大家对大公司的这些怀疑
是没有价值的
相反
我觉得这是大家的隐私意识
提高的表现
而这正是中国人所欠缺的
这件事让我想到
前不久百度老板李彦宏的那句名言:
“中国人愿意用隐私换效率”
他的这句话仿佛在告诉我们:
你的隐私泄漏
是因为你要用我们的产品
是你要追求效率和便捷
那既然你非要用
那你隐私泄漏是你活该啊
关我鸟事
这波演讲
真是“霸气侧漏”啊
虽然在这件事情里
我认为窃听的事情并不存在
但是如果下一次
有类似的情况,并且真实存在
情形会怎样呢?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
一个有趣的悖论就是:
无论是窃听还是大数据杀熟
不管你觉得自己被坑了多少次
无论出现了多少这样的巧合
你都没有办法拿出实锤
说:这些APP窃听了我、我被杀熟了
而对于企业来说
即使他们站出来澄清
大家也根本不会相信
因为在大家看来
不管真实情况是有还是没有
为了公司的利益
大企业一定都会否认
可无论如何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
在巨大的信息差距
和技术壁垒面前
在无孔不入的互联网大公司面前
我们所有的用户
也就是消费者
一定是弱势群体
所以,当你遇到了类似的情况
当你怀疑你正在使用的app时
也许你没有实锤
当然你也一定不会有实锤
但我还是支持你
讲出你的故事
表达你的不满
因为我们必须让企业知道
他们的确怀有
巨大的技术能力
可这些技术
是用来改变世界
服务人类生活的
他们具有多大的能力
就要准备好承受更大的责任
其中也包括向消费者澄清
并让消费者满意的义务
而不是有恃无恐
在那里厚颜无耻地说什么
“中国人愿意用隐私换效率”
这种鬼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