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国家宝藏》,你会迷上“颜值与才华”并存的历史文物

03-22 生活常识 投稿:管理员
看过《国家宝藏》,你会迷上“颜值与才华”并存的历史文物

/


麦家陪你读书

 

距离2018年,只剩下1个月。今年的目标都完成了吗?书架上的书读完了吗?

这一次,我们也为你带来了一份年末读书大礼包,限时优惠。

后台回复“读书计划”,点亮全年听读福利,更能0元认购原价99元的【四大名著原声音频】任意专栏一份。

读书,让我们遇见更好的自己。

最近朋友圈被《国家宝藏》给刷屏了。


也许很多人跟我一样,乍看这个名字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一本正经的纪录片。幸亏朋友圈不厌其烦地推荐,才让我没有错过这个好看得不像实力派的综艺。



▲ 我开始看的时候,豆瓣评分已从9.3升至9.5


一开场,就被深深地吸引了,无论是灯光还是背景音乐,都让人感到热血沸腾。大气,磅礴。


▲ 感觉经费在燃烧


当《千里江山图》徐徐展开时,相信很多人都发出了惊叹的声音。山河壮丽,咫尺千里,色彩明亮,又极其细腻。


到王凯这一段的时候,先是笑得不行,当王凯说出“鼎盛王朝,就该海纳百川”时,又被深深折服,自豪与感动油然而生。


▲ “鼎盛王朝,就该海纳百川”


看节目的过程中,几次泪目,情到深处不知从何谈起。这才是今年最应该追的综艺。


01

令人眼花缭乱的瑰宝


《国家宝藏》是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牵头,用了两年的时间筹划的节目。

 

故宫建成600年之际,故宫博物馆携手上海、南京、湖南、河南、陕西、湖北、浙江、辽宁,九大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以《国家宝藏》为题举办一次盛大的特展。

 

▲ 《一眼千年》MV片段:众多国宝


博物馆里文物多到数不过来,以故宫博物院为例,里面有186万余件文物,梁金生先生曾用7年的时间对它们进行了一个梳理。

 

因此,便由九大博物馆推荐三件文物,再由观众投票选出一件。同时,每件宝藏都有自己的明星“国宝守护人”,他们将倾情讲述“大国重器”们的前世今生,解读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

 

12月3号播出的第一集,就由李晨、王凯和梁家辉讲述他们所守护的国宝的前世今生。

 

▲明星守护人从左至右:王凯:梁家辉、李晨


这些国宝它们虽然不会开口说话,但它们都在讲述着历史,记录着过去。

 

▲ 《千里江山图》出自十八岁天才少年王希孟之手,画卷颜色经过九百年历史变迁依然鲜艳夺目


▲ 各种釉彩大瓶被戏称“农家乐审美”,但它代表了中国瓷器技术的顶峰,人称“瓷母”



▲ 石鼓,来自大秦帝国的“中华第一文物”,上有我国现存最早的一组石刻文字,有着非常高的研究价值


而这三件只是通过已播出的节目展示出来的,后面还有186万件没有展示的文物。

 

▲ 《清明上河图》,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故宫陶瓷的代表,其烧制极为困难,数百窑亦难烧成一件


其他馆藏,如:

 

▲ 越王勾践之剑 ,藏于湖北省博物馆,被誉为“天下第一剑”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 藏于陕西博物馆


▲元龙泉窑舟形砚滴,藏于浙江博物馆


节目先由明星守护人以舞台剧的形式讲述它们的前世。然而剧本并不是那么好写的,因为很多文物的史料并不充足。


再由匠人、志愿者和工作者讲述国宝的今生,分享他们与国宝和故宫的故事。


而现场坐镇的9位馆长,则会讲解每件文物背后的意义。


02

再多的溢美之词都显苍白


在欣赏国宝、为之惊叹的时候,我们也要知道它们所传达出来的文化、艺术以及背后的意义。

 

工艺


《千里江山图》,是中国青绿山水画的代表作之一,全卷画长11.91米,比著名的《清明上河图》还要长。

 

▲节目中采用全息影像技术展示《千里江山图》


画卷气势磅礴,咫尺千里,细看更是生动有趣,每个逗点都暗藏玄机,被称为宋朝版的“航拍中国”。


而这样的画卷,出自一位18岁少年之手。用节目中的话说,“大几岁心力不足,小几岁经验不丰,18岁,真是一个画家的黄金时期”。


画这样一幅画,要耗费非常大的精力,相当于画五幅画。


先是墨稿,再用赭石色铺垫,然后石绿上色,还要其他绿色叠加、青色渲染、明胶固色,最后才有这幅《千里江山图》出现在我们面前。



五幅稿,包括普通人以为不重要的“墨稿”,其实都是不可或缺的,只有经过层层的叠加,最后才有我们现在看到的类似3D立体效果,以及多变的颜色。


在这里,张国立老师说,就像做人,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步,这也是文物所给我们传递的价值观。


而且画上的颜料,全都是从“上等的宝石和药材中提取出来的”,原料宝石都是精品中的精品、珍宝中的珍宝,很多颜料现在都已找不到,这更显出画作的珍贵。


▲现场老师演示制作原料,碎矿四处飞溅,张国立和李晨心疼地一点点捡起


由此,两个月前轰动故宫的《千里江山图》,每天都有上万名爱好者跑去故宫瞻仰,更有观众“打飞的”观展,有人排队几小时只为最后的十几分钟。


历史


王凯演绎的乾隆和瓷母的故事,承包了整期节目的笑点。里面的瓷母集齐了从宋代到清代17种最具代表性的釉彩。从外观来看,大瓶显得有点浮夸,“农家乐审美”。


▲各种釉彩大瓶


但剧中王凯说:就是要过!就是要花!就是要炫!


“我就是在炫,我炫的是景德镇的匠人,炫的是大清的盛世!鼎盛王朝,就该海纳百川!”



是的,炫丽的背后是物质的丰富,文化的繁荣,以及工艺的高超,是国家的强盛与自信。


讲解员张甡介绍到,17种釉彩脾气各不相同,有高温、有低温,做瓷的方法和上色的方法也不一样,大概也就0.23%的成功率。

 


传承


第三件宝物,几块灰溜溜的大石头,其貌不扬,却有着重大的历史文化意义。


▲石鼓


十只石鼓,上面篆刻着718个文字,现存327个,记录着先秦时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上面的文字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乃篆书之祖,也有人说是今天汉字的「祖宗」。


“一字抵万金!”从先秦开始,几经战乱,却被完好地保存下来,实属不易。


石鼓的明星守护人是梁家辉,虽然说话带着满满的港味,但他儒雅的气质和极有实力的演技,非但没有出戏,还让人觉得惊艳。



如梁家辉所说:“就因为这石鼓上留下来的,是祖宗给后世子孙的汉字。香港和陕西距离很远,陕西话和粤语的差别也很大,但是呢,我们能够彼此理解,彼此认识,就因为汉字是中国人的精神,是中国人的根,是它把千千万万的中国人紧紧连接在一起。”


03

让国宝活起来


有人说节目会不会太大众,显得不正经,里面的内容也没有深入研究,浅尝辄止。


但正如张国立老师所说:“让国宝活起来”,要先让大家喜欢上文物,改变人们脑海中那个高高在上的印象。


▲它们从来不是尘封的古董


通过节目,让更多的人了解文物,对于文物的传承也是极好的。


正如去年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网上热播后,很多年轻人自发去故宫做志愿者,愿意跟随大师学习,传承即将消失的传统技艺。



最后,用《国家宝藏》制片人、总导演于蕾的这段话来总结:


我们很荣幸,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第一次把文博领域跟大众娱乐、综艺形态结合在一起。


我们希望能让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更希望大众能意识到——文物与我们血脉相连。


我们希望看完节目的你,会有一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


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真正的弘扬优秀传统。


每一件文物的真正价值,不是它值多少钱,而是它背后的人文精神、民族性格,以及它所代表的我们整个民族的历史进程。


节目播出之后,很多国人都为自己能够了解国宝的过去和现在,而感到骄傲自豪,大家都想走进博物馆。


这就是《国家宝藏》最大的成功。



对于经典的事物,尽管我们对之缺少了解,但当看到它们呈现在眼前时,仍然会不由自主地被感动,并为之惊叹。


无论是沉默无声的文物,还是经典的亟待翻阅的书籍,都有着它们穿越千年都不会消减的魅力。 

标签: # 文物 # 故宫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