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我省制定《陕

03-21 生活常识 投稿:管理员
2025年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我省制定《陕

为加快推进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制定《陕西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到2025年,我省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3%。

“十四五”时期 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7%以上

到2025年,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构建起特色鲜明、创新力强、绿色安全得现代制造业新体系,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推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得地位更加巩固,建设China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取得重大进展。

规模结构持续优化:“十四五”时期,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7%以上。到2025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3%,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5.5%,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8%。

质量效益显著提升:“十四五”时期,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6.5%,制造业产品质量水平显著提升。到2025年,省级质量标杆工业企业达到100家,形成100家以上省级工业品牌培育试点示范企业。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营业收入得比重达到1.5%,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每亿元营业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达到1.3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达到25%,建成级别高一点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0个。

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深入推进:到2025年,200户以上企业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达2级标准,50户企业达到3级以上水平,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61%,创建级别高一点和省级绿色工厂100家、绿色园区10个、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20家以上,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降低12%,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累计降低5%,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6%。

对外开放全面提高:深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到202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年均增速达到15%。

做大做强六大支柱产业

立足China制造业相关要求,综合全省产业基础和特色优势,着力构建“6+5+N”现代制造业新体系。即做大做强高端装备、电子信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现代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6大支柱产业,做优做特冶金、建材、食品、轻工、纺织5大传统产业,做精做实人工智能、云计算与大数据、物联网、增材制造、光子、量子信息、空天信息等一批新兴产业。

立足高技术层次、高产品附加值、高配套能力、高市场竞争力发展目标,推动6大支柱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打造China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提供有力支撑。

以航空航天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装备、节能环保装备,以及应急装备、电力装备、石油装备、工程机械等其他装备为重点,聚焦延链补链强链,着力培育一批优质产品,打造华夏高端装备研发和制造中心。力争到2025年,高端装备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左右。

做大规模与做强实力并重,以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智能终端、新型显示、太阳能光伏等领域为重点,强化技术创新和项目招引,着力提高产业技术水平,提升产业链供应链保障能力。力争到2025年,电子信息制造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2%左右。

坚持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聚焦乘用车(新能源)、重卡产业链,加速推进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和相关产业发展,提升整车规模能力,强化汽车零部件竞争力,重点发展节能与清洁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推动传统和节能汽车总成及关键零部件向低能耗、轻量化发展,推进固态电池、永磁电机、燃料电池电堆、车载视觉感知与决策等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带动三四级以上配套协同发展。力争到2025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以上,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比达到50%左右。

依托省内煤油气盐综合资源优势,以打造“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为发展目标,对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深入推动能源革命,坚持走绿色低碳能源发展道路,在满足能耗“双控”要求得前提下,大力推动现代煤化工、石油化工等产业链向下游延伸,重点发展高科技绿色环保、高附加值得精细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推动煤制烯烃(芳烃)深加工产业链特色化、低碳化发展,做大做强现代化工产业。力争到2025年,现代化工产业(石油加工、化学原料、橡胶制品)总产值年均增长3%左右。

以服务China重大急需和省内工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聚焦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和前沿新材料等优势领域,加快新品种研发、提高材料性能、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和生产推广应用,着力打造西部新材料产业发展高地。力争到2025年,新材料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速达到7%左右。

紧抓健康华夏建设机遇,聚焦生物药、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医药研发及医疗服务等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集聚全球生物医药产业资源及创新要素,不断提升医药产业基础能力和生物医药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动全省生命健康产业规模化、集群化、高端化跨越式发展,做大做强“陕药”品牌。力争到2025年,医药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左右。

做优做特五大传统产业

顺应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趋势,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和工艺,加快促进冶金、建材、食品、轻工、纺织5大传统产业提质升级,提高有效供给能力。

充分发挥省内资源优势,结合区域市场需求,加快冶金产业升级步伐,推动产品质量提升,持续完善和延伸产业链条,加快推进冶金产业高端化发展。力争到2025年,冶金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左右。

积极提高建材产品深加工水平和绿色建材产品比重,鼓励开发新型建材产品,增强高端产品供给能力,提升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严格执行水泥熟料、平板玻璃行业产能置换办法,努力推动建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力争到2025年,建材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左右。

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得健康需求为目标,聚焦特色羊乳、富硒食品、粮油、果蔬、酒水饮料和功能食品等领域,重点发展安全健康、营养方便、休闲养生型产品,积极发展绿色食品,推动富硒食品和乳制品产业链规模化、高端化发展,加快促进食品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力争到2025年,食品产业总产值实现稳定增长,年均增速达到5%左右。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强化质量品牌和管理能力为重点,大力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得“三品”战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技术、品牌、制度创新,推动产品升级和附加值提升,走出一条“大市场、深加工、强集群、有特色、绿色化”得新型轻工业发展道路。力争到2025年,轻工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6%左右。

聚焦“创新驱动得科技产业、文化引领得时尚产业、责任导向得绿色产业”发展方向,持续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延伸发展棉纺产业,优化调整印染产业,大力发展服装、家用纺织和产业用纺织产业,加快发展高端纺织机械和纺织检测仪器,不断推动供给与需求更高水平得动态平衡,提升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把陕西打造成为具有现代化水平得纺织服装强省。力争到2025年,纺织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6%左右,培养3-5个科技创新性高、时尚消费引领性强、国际竞争优势明显得知名企业和优质品牌,形成若干先进得纺织产业集群。

做精做实N个新兴产业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以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平台为支撑得新兴产业发展机制,扩大新兴产业投资,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在人工智能、云计算与大数据、物联网、增材制造、光子、量子信息、空天信息等领域实现重点突破和整体提升,壮大新得增长点,培育新得增长极。

■人工智能 依托秦创来自互联网新驱动平台和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人工智能创新资源,加大在前沿基础理论、专用芯片研发、深度学习框架等开源算法平台构建、智能感知处理、智能交互与理解、智能系统应用、人工智能处理器和智能传感器等领域研发投入力度,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在旅游、物流、医疗、教育、城市管理、交通等领域得实验与应用。

■云计算与大数据 推动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级别高一点大数据工程实验室和其他校企共建研发机构,支持云计算和大数据领域关键技术研究和基础软硬件研发,提高云计算和大数据服务能力。加快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推动面向工业、医疗、交通、物流及公共事业等领域得大数据解决方案广泛应用,促进、企业、社会数据融合,构建和推广大数据典型应用场景。

■物联网 按照“强基础、抓整合、促应用”得发展思路,着力打造物联网产业链,积极探索物联网在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现代农业等方面得应用创新。

■增材制造 强化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技术优势,充分发挥China增材制造创新中心作用,加快推进增材制造工程化应用,以需求为牵引,带动整个产业链快速发展,着力打造研发实力雄厚、掌握核心技术、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得增材制造产业链。

■光子 聚焦先进激光与光子制造、光子材料与芯片、光子传感三大重点领域,打造China光子产业发展主阵地和全球具有影响力得光子产业生态高地。聚焦光子产业链,推动光电子集成芯片设计、光有源芯片制造和光学材料等优势领域争创国际一流水平。加快优质光子企业得培育和引进,积极推动光子产业园区建设,做大做强产业规模,形成全省光子产业发展全生态体系。

■量子信息 强化量子通信研究和应用,突破量子实用化核心技术,开发量子通信在政务、金融、电力、通信等领域得规模化应用,以及在车联网、自动驾驶、工业互联网等新兴领域应用,配套发展量子保密通信网络运营服务产业,开发面向公众得量子智能密码钥匙、量子U盾、量子手环、量子手机、量子加密支付等量子安全应用新型产品,推动西咸新区加快打造“量子保密通信装备制造中心”。

■空天信息 依托陕西空天动力研究院等科研院所,深度挖掘空天信息领域技术、市场、人才等优势资源,推动空天信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卫星互联网、北斗及空间信息服务等空天技术产品和服务产业化、规模化、商业化,打造多元、立体得空天信息产业生态。

同时,积极布局类脑智能、未来网络、细胞治疗、基因技术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加强前沿技术多路径探索、交叉融合和颠覆性技术供给,探索未来技术应用前景,前瞻谋划一批未来产业。

打造“一核两带三区”制造业空间格局

我省将重点打造“一核两带三区”制造业空间格局:“一核”即大西安地区,充分发挥大西安产业、科教、人才、金融资源丰富得优势,打造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引领区。“两带”即沿陇海铁路先进制造产业带和沿包海铁路绿色能源产业带。沿陇海铁路先进制造产业带要着力打造空间相对集聚、功能适度错位、产业链相互配套得关中先进制造业大走廊和国防科技工业产业带,成为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得“主脊梁”;沿包海铁路绿色能源产业带作为后起之秀,以铁路大通道带动能源产业贯通发展,推动新兴产业提质增效,成为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得重要支撑。“三区”为陕北绿色石化和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关中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示范区、陕南绿色循环高端制造发展区。

西安报业全已更新感谢 马昭

标签: # 产业 # 制造业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