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在世界杯舞台上的“南斯拉夫”

03-19 生活常识 投稿:管理员
消失在世界杯舞台上的“南斯拉夫”

今天是2018年6月27日


这是馒头说 第 268 篇 文章


我曾说过:


一项体育赛事唯一能离开政治的可能


就是这项赛事根本没有人关注


那么像世界杯这样的举世瞩目的体育赛事


你们觉得,能离开政治吗?




【今日由头】

1991年6月27日

南斯拉夫爆发内战


 1 


先从本届俄罗斯世界杯的两个瑞士队球员说起吧。


这两个球员一个叫扎卡,一个叫沙奇里。


在6月23日凌晨瑞士队2比1战胜塞尔维亚队的比赛中,这两个哥们一人进了一个球,帮助球队逆转获胜。但让他们受到全世界瞩目的并不是他们两个人的进球,而是他们在进球后做的相同庆祝手势:


两手拇指相交,其余八个手指张开,酷似一头展翅的双头鹰。


扎卡


沙奇里


这个手势顿时引发了大家的兴趣,以及各种猜测:什么意思?


最新的消息是,国际足联已经对两人的这个行为进行了罚款,因为他们的手势涉及到了政治因素。


什么政治因素?


我们先按下不表,来看一个问题:


如果你多少关心一点世界杯,是不是会发现近几届世界杯,每届都会出现一支让你觉得有点搞不清关系的球队?比如——


克罗地亚队,塞尔维亚队,波黑队,斯洛文尼亚队,甚至,以前还有个塞黑队。


这些队的队员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叫“XXXX奇”?他们到底彼此之间什么关系?这和两个瑞士球员的手势又有什么关系?


好吧,今天我们就借着俄罗斯世界杯,试着用一篇文章,把这些球队背后所代表国家的恩怨情仇来捋一捋。


这些国家看着混乱,但其实也不乱。


因为他们本来都源自一个国家。


这个国家,叫南斯拉夫。


曾经的南斯拉夫国旗


 2 


时间还是要先回到1918年。


这一年,席卷整个欧洲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结束了。作为结束的标志之一,就是曾经辉煌一时的奥匈帝国作为战败国,不可避免地土崩瓦解。


正如我们所知,一战爆发的导火索,就是奥匈帝国的皇储斐迪南大公在当时被称为“欧洲火药桶”的巴尔干半岛,被一个激进的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暗杀。


一战后,奥匈帝国烟消云散,原本面临亡国的塞尔维亚转身成了战胜国,且当时也没什么力量能阻挡这个巴尔干地区的传统强国扩张了。


这一年,塞尔维亚联合之前就吞并的黑山共和国,再吸收了奥匈帝国原来几个以斯拉夫人为主的联邦,组成了“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1929年,这个王国又吸收了瓦尔达尔马其顿,更名为“南斯拉夫王国”。


这是南斯拉夫(Yugoslavia)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的名称,第一次出现在历史上。


南斯拉夫在欧洲的地理位置


二战爆发后,纳粹铁蹄横扫南斯拉夫,这个王国被重新分裂为“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两个傀儡。1945年二战结束后,南斯拉夫重新联合,成为一个国土面积26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2000万的国家。


但这个时候的南斯拉夫,虽然重新组成了一个“大家庭”,却各种势力和种族错综复杂,可以用“一”到“八”来形容:


一,就是一个国家,指“南斯拉夫”;


二,这个国家使用两种字母——拉丁字母和西里尔字母;


三,指三种官方语言——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斯洛文尼亚语和马其顿语;


四,指这个国家存在四种宗教;


五,指这个国家有五个主体民族——塞尔维亚族、克罗地亚族、斯洛文尼亚族、马其顿族和黑山族;


六,指有六个加盟共和国——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马其顿、波黑和黑山;


七,指这个国家有七个邻国——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希腊、阿尔巴尼亚、意大利、奥地利和匈牙利;


八,指这个国家有八个联邦单位——除了那六个共和国外,还有伏伊伏丁那和科索沃两个自治省。


一看就知道,以南斯拉夫所处的要冲位置,再加上如此复杂的国内格局,是很容易变得四分五裂的。


要这个国家维持稳定,只有一种可能:


有一个政治强人。


 3 


南斯拉夫恰恰就有了这样一个政治强人。


他的名字,叫约瑟普·布罗兹·铁托。


南斯拉夫强人铁托


铁托是一名共产党员,他在二战期间率领南斯拉夫的共产主义战士坚定地抵抗德国法西斯,树立了崇高的威望。1946年,他将南斯拉夫改为“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成为一个有六个加盟共和国,实行联邦制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他成为了最高领导人。


铁托是一个很有想法的领导人。南斯拉夫虽然属于社会主义阵营,却并没有像邻居罗马尼亚、波兰、匈牙利这些国家一样,一头倒向苏联老大哥组建的社会主义阵营——南斯拉夫是欧洲唯一一个没有加入“华约”的社会主义国家。


在欧洲“铁幕”缓缓落下的时候,铁托领导下的南斯拉夫奉行的是“不结盟主义”——既不亲苏,也不亲美。铁托这样有自信,也是因为南斯拉夫的地理位置实在特殊,处于东方阵营和西方阵营的交汇点,苏联和西欧都想拉拢南斯拉夫,这让铁托有足够的空间和筹码在两大势力中闪转腾挪,合纵连横。


从1950年代的政治和经济改革开始,南斯拉夫一直奉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经济政策。虽然他们施行的是社会主义,但却很早就实行了改革开放,欢迎欧美的企业进来投资,所以整个国家经济状况远好于那些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东欧国家:1976年,南斯拉夫36%的老百姓已经拥有了自己的汽车,每1.8个家庭拥有一台电视,每2.1个家庭拥有一部冰箱。


1977年,南斯拉夫的人均收入已经达到了1600美元,城市化人口已经达到了70%,成为了一个中等发达的工农业国家。


昔日的南斯拉夫公园一角,足球一直是他们喜欢的运动。(照片来自新浪博客 “远去的青山”)


当然,南斯拉夫也不是没有自己的问题。


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国内贫富差距过大。在国内几个共和国和自治省里,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是最富的,富裕水平已经和意大利和奥地利差不多了,但最穷的科索沃和马其顿,却几乎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农业国家,经济水平落后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十倍以上。


铁托采取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简单来说,就是“先富带后富”,将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的财政税收和资源,大量地补贴给落后地区。这样的举动毫无疑问会引起克罗地亚等地区的人的反感,但因为铁托的权威无人能够挑战,强大的集权保证了南斯拉夫一直以这样的模式稳定运行。


但是,依靠一个强人存在的铁腕统治,终究会迎来崩盘的时候。


1980年5月4日,88岁的铁托在没有指定任何继承人的情况下,与世长辞。


南斯拉夫来到了国家命运的转折点。


 4 


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两个加盟共和国首先站了出来。


在铁托去世之前,其实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已经尝到了一点“自治”的甜头。


1974年,南斯拉夫施行新宪法,铁托的集权有所松动,开始向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这些经济较强的加盟共和国放权,比如可以自己任命一些官员,以及在税收政策上有更大的自主权。


但是,那是因为铁托还在位,没人还敢有进一步想法。但现在铁托去世了,南斯拉夫各个加盟共和国之间的离心力瞬间加强。


南斯拉夫六个加盟共和国的分布


在铁托去世后,南斯拉夫占主导地位的塞尔维亚人嗅到了危险的到来,立刻主张修改1974年的宪法,将权力重新集中到南斯拉夫共产党联盟的手中来。但是,早就尝到好处的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又怎会同意这个要求?双方开始僵持不下,折腾到了1988年,“修宪计划”已经完全破产,而南斯拉夫的经济也早就进入了下行通道,通货膨胀率高得惊人。


而在这个时候,“社会主义老大哥”苏联也已经在风雨飘摇之中,最高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的一系列“新思维”政策让西方对苏联的戒备心已经大大降低。在这样的背景下,原先被西方世界视为“缓冲地带”的南斯拉夫的作用也在随之下降,进而又回到了那条西欧列强的老经验——


对于欧洲的“火药桶”巴尔干而言,有一个统一强大的,且意识形态对立的国家存在是危险的。


当时的欧共体首先向南斯拉夫放出了信号:只要贵国结束一党制而施行多党制,就吸收贵国进入欧共体。


最关键的一场地震随之到来:1989年,整个东欧局势开始进入剧烈震荡。


图为一个罗马尼亚士兵坐在被推倒的列宁像上


东欧剧变毫无意外地影响了南斯拉夫。这年的3月,斯洛文尼亚首先提出了“多党制”主张,然后一发不可收拾。1990年7月,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通过了《政治结社法》,宣布废除一党制,施行多党制。


当时人口只有2000万的南斯拉夫,一下子涌现出了200多个政党。但对于像南斯拉夫这样一个历史渊源颇深,没有一个占压倒性主体民族的国家而言,多党制并没有向人们本来希望的“百家争鸣,良性发展”那个方向发展,而是很快成为压垮南斯拉夫作为一个统一联邦共和国的最后稻草——那些得票高的政党的口号,无一例外都是:“克罗地亚属于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属于斯洛文尼亚人”。


大家预料中的结局,最终还是无可避免地到来了:


1991年6月25日,斯洛文尼亚共和国和克罗地亚共和国单方面宣布从南斯拉夫独立。


塞尔维亚共和国和黑山共和国随即表示明确反对。


两天后的6月27日,2000多名南斯拉夫“联邦军”开始向斯洛文尼亚进攻。斯洛文尼亚并不屈服,宣布全国总动员,并调动自己的地方防御部队开始坚决还击。


长达10年之久的南斯拉夫内战就此拉开序幕。


 5 


这场内战,一打就是十年。


南斯拉夫的各民族分布情况


先说首先跳出来的斯洛文尼亚。


斯洛文尼亚打的战争被称为“十日战争”,因为只打了十天后,就被联合国调停了——斯洛文尼亚撑不下去,塞尔维亚也打不动。作为结果,斯洛文尼亚承诺“三个月后再考虑独立问题”。但事实证明这只是缓兵之计而已。三个月后,斯洛文尼亚还是宣布独立,1992年5月22日,斯洛文尼亚被联合国接纳为会员国。


斯洛文尼亚在南斯拉夫的位置


相比之下,克罗地亚的独立就显得困难不少。


因为斯洛文尼亚和塞尔维亚并不接壤,也不存在什么种族问题(斯洛文尼亚境内都是斯洛文尼亚族)。但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接壤,且境内存在大量塞尔维亚族人,情况就复杂很多。


所以,克罗地亚为了独立,和联邦军(后来主要是塞尔维亚正规军)从1991年打到了1995年。最终克罗地亚还是获得了正式的独立,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他们的人口从475万下降到了440万,至今都没有恢复到战前水平。


克罗地亚在南斯拉夫的位置


马其顿共和国受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的鼓舞,在1991年11月20日颁布新宪法,宣布从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独立——他们的独立相对比较和平,联邦没有过多干涉。


马其顿在南斯拉夫的位置


最惨痛的,是当时拥有430万人口的波黑共和国宣布独立。


1992年2月,波黑共和国宣布独立,但这个决定遭到了占波黑人口高达33%的塞族人(其余两个主体民族是穆斯林和克罗地亚)的坚决反对,塞族人随即自己成立了“波黑塞族共和国”。没多久,塞尔维亚共和国宣布武装干预——震惊一时的“波黑战争”就此爆发。


“波黑战争”打了三年,是二战后在欧洲爆发的最大规模局部战争。波黑430万人口中有28万人死亡,200多万人沦为难民,全国85%以上的经济设施被破坏,直接经济损失高达450亿美元。整场战争最终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干预下结束,波黑共和国最终获得了独立。


长期的南斯拉夫内战造成大量的平民伤亡,且伴随着残酷的种族屠杀


掐指一算,原本拥有六个加盟共和国的南斯拉夫经此一变,其中四个共和国已经宣布独立了。


剩下来的塞尔维亚共和国和黑山共和国最终决定捆绑在一起,成立一个松散的国家联盟,叫作“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概保留了原南斯拉夫40%的国土,所以也被成为“小南斯拉夫”。


而我们中国人更习惯称之为“南联盟”。


2006年德国世界杯,由塞尔维亚和黑山组成的塞黑队最终闯入决赛圈。但就在开幕前的6月5日,黑山通过公投决定独立。由于之前打预选赛的时候是塞黑队,所以国际足联允许他们最后一次以“塞黑队”的身份参赛。在那一届比赛上,斗志涣散的塞黑队在小组赛第二轮被阿根廷队以6比0狂屠(我在现场)


“南联盟”成立后,南斯拉夫内战并没有终结,因为还有一个非常棘手的地区独立问题没有解决。


这个地区后来爆发的战争,给很多中国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6 


没错,这个地区,就是科索沃。


前面提到过,科索沃在原来的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中并没有获得“共和国”的地位,只是一个“自治省”。


科索沃对此是很不服气的。


科索沃历史相当悠久,在那里生活的人被认为是阿尔巴尼亚人的祖先,但塞尔维亚人却在这片土地上建立起了第一个王国。


科索沃、塞尔维亚、阿尔巴尼亚三者间的位置关系


二战期间,墨索里尼谋划的“大阿尔巴尼亚计划”曾把科索沃归入版图,大量原来定居在那里的塞尔维亚人出逃。在二战结束后,两个原本并肩抗击法西斯的战友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为了科索沃的归属问题最终翻脸——南斯拉夫人民军攻占了科索沃,赶走了阿尔巴尼亚人建立的军,将科索沃归入了南斯拉夫的版图。


科索沃在地理位置上毗邻阿尔巴尼亚,土地上90%都是阿尔巴尼亚族人,塞族人只占到10%,所以科索沃的独立浪潮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在铁托去世后的1981年,科索沃就爆发过大规模的独立游行示威——可以说,他们独立诉求的提出比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都要早得多。


但是,科索沃人碰上了一个非常强硬的塞尔维亚总统,他就是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


米洛舍维奇


米洛舍维奇认为,科索沃是塞尔维亚的圣地,是塞尔维亚文明的摇篮,无论从历史原因还是从民族感情,“任何允许科索沃独立出去的人,都将是塞尔维亚的罪人!”所以,他不断鼓励塞族人不要离开科索沃,而是要在这片土地上定居。到了1989年,米洛舍维奇直接取消了科索沃的自治省资格。


在南斯拉夫各加盟共和国纷纷要求独立的那波浪潮中,科索沃也在1992年宣布成立共和国并独立,但一直未得到承认。


1996年,科索沃境内的部分阿尔巴尼亚人组成了“科索沃解放军”,开始用武力手段谋求独立。南联盟和塞尔维亚随即做出强烈反应,到了1997年双方冲突开始升级。


1998年,南联盟和科索沃之间的战斗已经全面打响,大量难民开始逃出科索沃。为此,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再次进行干预,要求双方坐下来谈判——可以避免“独立”字眼,但南联盟要让科索沃获得实质性自治的权利。


对此,米洛舍维奇表示明确拒绝。之后,北约为了迫使南联盟屈服,就开始不断空袭南联盟军事和民用设施,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北约空袭南联盟示意图


而在这次空袭中,让无数中国人铭记的是——1999年5月7日,5枚精确制导的导弹命中了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造成3名记者死亡、20多位外交人员受伤、馆舍严重毁坏。



科索沃的问题此后又延续了9年,直到2008年2月17日,他们正式宣告自己独立。


时至今日,科索沃获得了全世界一些国家的承认,但有三个重要国家至今没有承认科索沃独立。


一个是与之休戚相关的塞尔维亚共和国。


另两个国家,一个是俄罗斯,一个是中国。


 7 


好了,是时候回到开篇的那个问题了。


那两个瑞士球员——你们应该都已经猜到了——都是阿尔巴尼亚族的后裔。


其中的沙奇里,更是出生在科索沃,后来移民到了瑞士。在本次世界杯赛之前,他就在社交媒体上展示了他的一双球鞋——一只脚后跟上印着瑞士国旗,一只脚上印着科索沃国旗。


所以,看看阿尔巴尼亚的国旗,你们就知道他们为什么要用手势展示“双头鹰”了。





【馒头说】


抛开政治,我们还是说点纯粹足球的事。


在世界足坛,南斯拉夫足球一直是一个独特且剽悍的存在。


从俱乐部队层面看,当初的贝尔格莱德红星队和贝尔格莱德游击队是名震欧洲足坛的双子星。红星队当年在没有一名外援的情况下,夺得了1991年的欧洲冠军杯和丰田杯(后来的世俱杯),堪称是当时全世界最强的俱乐部队之一。


从国家队层面看,南斯拉夫队1930年就参加了首届世界杯,绝大多数时候都能轻松打进世界杯决赛圈,并在1930年和1962年获得过世界杯第四名。他们拥有南美人的细腻脚法和欧洲人的强健体魄,被称为“欧洲的巴西队”,1990年曾是世界杯冠军的热门候选(可惜的是贝利后来也公开表示看好他们)。


即便国家分裂之后,他们也涌现出了大批天才的球星,他们的球队曾有一个统一的称号:“前南球队”。


1998年法国世界杯,第一次独立组队参加世界杯的克罗地亚队惊艳全世界,3比0把老牌强队德国队打的满地找牙。后来成为很多人偶像的队中当家球星苏克当时被形容为“左脚能拉小提琴”。不止苏克,前南球星中的斯托伊科维奇、萨维切维奇、博班,哪个不是当初名震世界足坛的超级球星?即便现在,皇马的莫德里奇,巴萨的拉基蒂奇,以及科瓦契奇、佩里西奇、曼朱基奇、弗尔萨利科、克拉马里奇......这群“奇”字辈在整个世界足坛都是响当当的人物。


南斯拉夫分裂出来的球队,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塞维尔亚、波黑这四个国家独立组队后都杀入过世界杯决赛圈(这点比英国的四支球队要强不少),并且表现可圈可点。


所以有不少人会觉得很惋惜:这个国家如果不分裂,共同组队参加世界杯,那该有多强大?


但是,时至今日,这件事是一件完全没有办法的事。


谁都希望体育远离政治。


但是,过去,现在,将来,永远都不可能。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