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中的「观照法门」

02-17 生活常识 投稿:管理员
《心经》中的「观照法门」
你知道自己迈开一步是几公分吗?很少人会去留意这点,因为一般人走路大多是靠惯性,怎会知道一步走多远。你根本不关心自己,所以有很多痛苦,怎么来的你都不知道。你大概知道自己一天吃一碗饭,可是很少注意多大碗或多小碗,你很少注意这些。
现在从这里用心,弄清楚一分钟念多少、十分钟念多少、一小时念多少,再以这些大小不等的单位,应用于日常生活中那些破碎的时间。日常生活中只要毋需用心时,就持咒带进去。走路、散步、晨跑、搭车、搭电梯……等等,可以不用脑筋的时候,你就提起来,用三年的时间去填,在家人最少也要一年。一天二十四小时中,填得愈满,福德资粮愈大,生命的改变也愈明显。
至于要出声金刚持,还是在心里默念,你自己看着办。碰到周围的人正忙时,我们通常是心念;一般像骑车、开车……自己独处的时候,可以金刚持,念出一点声音无所谓,因为不会干扰别人,甚至晚上睡觉,念到入睡都不要紧,用这样去填满。此时,就可以开始观照自己。
禅修中这一法我们称为「三玄九要」,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叫「句中玄」,这阶段是观照的阶段,这个方法就称作「观照法门」。这时的观照完成、观照成就,不能算成功,这个阶段还无法了生死。你不要一听师父说观照不能了生死,就想干脆直接修照见!好多同修说:「师父!我照见……照见……」照见是你讲的,其实那个程度还是在观照,并不是套用照见,你就照见了。
有个同修常常这么说:「师父!我现在入流忘所了喔!我……又……」我问:「谁告诉你入流忘所了?」他道:「耶!这样就入流忘所呀!」有位同修则是:「师父!我现在已经证三果了,要怎么证四果?」我看你吃水果比较快!谁说你已证三果了?凭什么证三果?怎么来的?不是自己讲了算数啊!还有人道:「人家说我已经证得初禅定!」人家说?哪有人家说的!禅定怎么来的,有一定的标准,我们绝对不要掉入陷阱里。
杂讯听得太多,都会跟着讲。听的那些人也没程度,看你讲得不错,便说你已经证阿罗汉。证阿罗汉那么简单?不是!一定要有实修的经验。切记!任何人的恭维、称赞,都要反观自己真的有实力吗?透过什么实践阶段?假如你没有历经实践的阶段,真正拥有刻骨铭心的过程,对于别人的称赞,要赶快消业障,不然你会「罪过!罪过!」人都爱人家捧,人家一捧、高帽子一戴就醉了,所以叫「罪过」。不要人家一捧,就忘了自己是谁。真的是成就吗?那都是名相。你要知道实际的状况如何,才算数。
观照怎么进行?刚才所提的,是个下手处,是很简单的法门,这能够改变你的生命及命运,但并不意味能就此了生死。要弄清楚它可能让你在这世间活得自在快乐一些,不用那么苦瓜脸,对于菩提道上的精进,也可扫除诸多障碍,但还未了生死啊!。
很多人说他自己一精进就有障碍。放心,那只是生活中料理不当,哪有什么障碍可言?「唉,才不是!我真的是业障,一用功就生病。」对呀,这不就是身体料理不当嘛!不然怎么会一用功就生病?不要将用功和生病牵连在一起,因为你平时身体照顾不当,所以现在想精进,障碍就来了。自己要慢慢去留意,现在开始透过这样的训练,一定会改变。
观照这个阶段,只是先把心稳定、伏住而已,你要开始去摸索,所要观照的是什么?譬如「观心」,我们提过有四个心--我这个心、能观心、所观心、观心后要做什么的那个心(即要找到的那个「真心」)。必须去摸索这部分到底是什么,并且弄好它。摸索是第一阶段,然后你会逐渐尘埃落定:「嗯!就是这样。」「嗯!就是那样!」但这只是你的第一个肯定答案而已,还未必全然正确,因此还要再提疑情加以检验,于是便进入第二个阶段。
检验以后,有错要修正,证明没错以后,还要再验证。当确定如此观照自己是无误的,才开始正式修行,这时才能掌握得住自己的心,此时叫作「照住」。前阶段「观照」是站在旁边观看,像探照灯般,但尚未掌握到;「照住」则是找到目标了,灯照住那个地方,在这时候,你的心要安住在哪里,你就能够真的「置心一处」了。
我强调要提疑情,许多同修便说他有好多疑情。那种不是疑情,是疑问,他搞不懂的很多嘛!「为什么要拜?」「为什么要拈香?」「为何要这样?为何要那样?」问这、问那,因为他还不懂嘛!这些问题提着,不用急着去求证,如果是知识性的,很快就能找到答案,生命的东西就没那么容易,生命完全要看体验,要看感受。
你从这部分来,要安住那个点并不容易,所以当你观察,明确地找到那个点以后,必须能放下一切,安住在那个地方。禅法称为「安住」,相对于观照则称「照住」。你要能「住」在那个地方,「置心一处」,将心摆在那里,其他的就放下了。
譬如近日较空闲,想去旅行,出发前阅报,「哇,看来会跌停板!这礼拜应该留守在家,不然就错失进场良机了。」这时,你是要放下股价去度假,还是放弃度假要股价?这个时候的机会成本很大喔!机会成本愈大,犹豫也愈大,愈难以下决定,因为两者都不错。「现在有利多,该准备进场,但是旅游不去也可惜!去了没赚到!怎么办?」此时,你是置心两处啊!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例子,然而发生在我们身上的,可不那么简单了。它很微细,甚至同时产生两、三个问题,这时候就反映出修行的重要了。
为什么这时候会照不住?因为你前面的观照阶段并未完成,所以这里就无法照住。如果经过前面观照的阶段,那个「点」已经出现,「定位」明确了,就能安住。倘使前面的观照没下功夫,当然照不住,因为你根本没有固定的点。你原来有千千万万个点,删来删去或许只剩两三个点,但你还是会出问题。
很多老菩萨早就能出家了,却因为孙子还小而迟疑不决。我说:「几年前你就『孙子还小』,现在怎么仍是『孙子还小』?」她道:「从前是大孙子,现在是小孙子。」我看,过几年她又得照顾大孙的孩子喽!她就这样「黏」在那里,生命的点没找到,无法安住。那种阿嬷虽然嘴巴念「阿弥陀佛」,心里却想着:「女儿下班回来不知道要吃什么?」这就像号码拨阿弥陀佛,结果传真过去是蛋炒饭。阿弥陀佛若接收到,不知会不会昏倒喔!心在两处,这样怎能安心?怎能照得住呢?
同样的,你是在家人,不是出家人,进道场发心当义工,原则上只选一样就好,不要贪多。想要修行,禅、净、律、密我们都有,你选个主修,不要选两个,要让人一看就知道你是修华严禅还是华严密。如果这样,那其他的可不可以修?当然可以,那就叫「加行」了。假如不参加其他的,往往会产生一种现象,也就是学禅的说学净的没出息,学净的说学禅的最后不知道要到哪个国土去。这种情况就是因为没有参加人家的共修。我们应该要加持别人的法,才会了解自己的法虽然很殊胜,但也没必要去批评别人。
如今外面普遍如此,学禅的瞧不起学净土的,学净土的帽子也戴得高高的。「我是三根普被,是最殊胜的,我最后肯定往生!」当然往生,人没有不往生的,只是生到哪里去的问题而已。所以这东西不是这样讲,而是在法门中必须这么做。不管如何,那个点一定要确定,「照住」才是正行的真正开始。
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一再强调这部分,禅修必须置心一处,那一处不能安住,其他免谈,怎么修都没用。否则,你坐一坐就变成:「师父!我现在初一到十五是数息法,十六到月底是观心法门。」「观心」?我看是把心关起来了!这样有可能观心吗?当然你这么讲,我们通常也只能摇摇头说:「好吧,也不错啦!很好!功德无量。」结果你就只听到最后「功德无量」四个字,师父很无奈的样子你都感觉不到。
你看!有时我们听话就是这么听的,正式场合讲的不算,一定要私底下跑来问:「师父,你看我这样对不对?」正式场合既然讲过,照这样修就好了,偏偏还要私底下再问。
正行就是如此,诸多细微之处必须自己去调整。譬如从「观照」到「照住」这个环节,你就别问了。问的人叫作「懒惰」,他是懒得修,所以问问就好了。不能这样啊!那一段路必须要自己真正走过。
我们现在是上车后就睡着了,下次叫你自己去,你就不会去了。为什么?「因为……上次人家载我。」被人载也应该要认得路呀!「噢!我上车就睡觉了。」结果你人是去了,但只到「点」的那一站而已,旅途中应有的,你都没掌握。虽然到了那一站,却有如作梦一般,那站完毕后再上车,你又睡着了,于是站跟站之间,你永远只是在作梦。修行不能这样子,一定要一步步实际地走过去,而且每个转弯处都要弄得很清楚。各位务必切记此点!
很多人相同的路走了好几回,叫他自己去,偏偏在某个地方转错弯了,还是迷路,因为他之前没有看清楚。台湾这种情况可能较少,我到美国就像走在迷魂阵里,尤其下雪后,每家的屋顶都白茫茫的,每个房子都很相似。那就容易出问题了!因为我们在重要的关键点上没抓住。
这点一定要注意,第一步,观照的地方一定要好好下功夫,不要嫌罗嗦、麻烦。许多人问,他练那么久了,是不是可以进一步?能否进一步,自己应该要知道啊!数法练好了,再来就是随法。「师父!你看我数法多久以后可以进入随法?」「我现在已经多久了……」看来,你的数法已经变成了惯性,所以才不知道进度。
真有觉性的人,在息出、息入当中就能觉知到息的变化状况,至于何时该进入随法,本身应该知道,应该比师父清楚啊!否则,就好像饭吃到一半还问说:「师父!我还要不要再添饭?」到底是你在吃饭,还是我?「可是我不知道吃饱没?」这不就是出问题了吗?关键在这里。你若真的在吃饭,有没有吃饱自己知道,该添多少、要不要再添,还要问人吗?修行也一样,所以观照的功夫一定要下。下了功夫之后那个点就会出现,点出现以后就可以安住在那里,也就照得住了;照住后便进入刚才所提的次第修法的部分;当次第修法一再地熟练,就会进入圆融的境界,此圆融境界名为「照见」。
这个行法各有三阶段。但此法门自古以来并无特别的教法,即使「三玄九要」也没有很明确的教法,一般只知道「句中玄」、「义中玄」、「体中玄」都各有初要、中要、上要,三玄加起来共有九要。九要的内容现在没人讲了,因为禅宗一向不立文字,一讲到禅宗的语言,就「一句中具三玄,一玄中具三要」带过去了。所以从实践的立场来看,讲这个行法一定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又有三小阶段,至于这阶段采用什么名字,并不重要,这就是禅宗的思惟模式。
了解这种思惟模式后,再把行为模式配合着去进行,自己就可以很清楚地弄出来。这就是为什么「宗」要有「教」,「教」便是在教你这个思惟模式,让你在「行」的时候能够很踏实地走上去而不至于落空。不可否认地,有些狂禅修行者是很精进,但为何叫「狂」?就因为他没有标的,纯粹精进而已。他的精进精神实在可佩,但精进的方法却是盲目、不可取的。我们一定要有「教」,所以任何教派都主张「教观双举」。
任何宗派都希望有一部经作为其依靠,绝对不能无经可依。即使现在台湾的独觉行者,自己在家用功,道不道、佛不佛,但是这些认真修行的人也吃素,即便吃些酒肉也很节制。他们在行法中都会选一部经,像《金刚经》或《坛经》,通常他们认为这两部比较看得懂,其实是比较难懂,应是《楞严经》比较容易懂,不过《楞严经》比较文言。
这种独觉型的,通常书读得少,如果书读得多,大多会走入经教,既走入经教,要实修就比较没问题了。独觉型的人必须有知识分子的训练,若是独觉型又没读书,通常「劣上慢心」很严重,因为自己没读书,会找几个像六祖惠能不识字的人当祖师爷,就很高兴了。
有一次遇到马来西亚的文建法师,他受英文教育,能说国语,却不识中国字,所以《大藏经》都看不懂,「某某佛寺」那几个字他懂,不见得会写,但是很会讲。我对几个独觉的菩萨说起他这种身分背景:「其实不认识字也无所谓,像他这样子精进的人……」那些独觉菩萨一听,就开始追问他住哪里,打算去找他。从这里就可以看到这些人的劣上慢心在起作用。这里要提醒各位的是,像这种不识字却又能如此精进的人,实在难能可贵,我们应该予以绝对的尊重。可是如果能兼具知识,不是更好吗?对于兼具知识的人,我们是不是更该给予尊重呢?要留意,我们常常在这里无法取得平衡。
我跟各位谈的不是这个法门,而是一个行者的「心境」状况。你会历经这三大阶段:第一阶段在混沌、混乱、心不定的状况中。你在这个阶段要自己想办法将心安定于某处,那个地方必须找到。所以我们一再强调:「要定位呀!」但就是会有人跑来问我:「师父!你看我怎么定位比较好?」是你要定位,又不是我!我只能提醒你定位的一些原则与方法。第一阶段的行法,我们叫作「摸索阶段」,摸索完毕以后,如何定位就决定了。
定位开始后,修行的技巧一定要一再地训练,不要以为这个没问题,那个没问题。事实上修行分两部分:一个是技术面,就华严禅法而言是「提疑情」,很简单,从头到尾都提疑情,技术没啥了不起;就数息法而言,则是「看呼吸」。另一个是工程面,假若只有技术面而无工程面,就会变成枯木禅,一定要有工程面将你往前推。所谓工程,便是带有一种觉知,不让你的生命睡着了。很多人都只有技术面,而没有工程面。为什么变成枯木禅、野狐禅?因为他让自己的生命睡着了!
很多人修行到最后变得意兴阑珊,对世间事毫无兴趣。这种情况,大致上都是因为缺少工程面,不知生命有积极向前推动的基本能力,修行时刚好以相反的方法将生命力砍断,变得毫无生机,开口便是:「反正修行就是这样……人家骂就让他骂……」修行如果变得如此毫无生机,那还留在世间干嘛?修行绝非这样,你必须很清楚地知道对错,只是不与人计较罢了,而非懵懵懂懂不知道。对错的分别,本身是意识形态的问题。倘若你具有相当的觉知,就会:「喔!你对!就是这样,我又多学了一样,原来这也叫作对。」是不是?从你的立场看是错,但他认为是对。
记得二十五、六年前,我骑机车去找一位朋友,机车停好后我人就上楼去了。下来时发现有人正在翻我车子的后行李箱把东西拿走,我说:「先生!那车子是我的。」他却说东西是他的。」我想,这样也对,「哦!原来车子是我的,里面的东西是你的。」他戴走我的帽子,也拿走我里面的东西。我看他戴起来还蛮合适的,好吧!布施给他了。遇到这种情况,难道要跟他打一架吗?一顶帽子三十块,跟他打什么?给他嘛!布施嘛!就当被风吹掉,再买一顶吧!不然路边摊靠什么吃饭?
修行要懂得活泼一点,计较是意识形态,你要很清楚又能不计较,这才是修行。并不是说:「哎呀!我修行就什么都不知道。」那不对!
「照住」以后,我们已经将心安住在某个状况里,不但安住在此一状况的技术面,其工程面也从这个标的开始,生命力让它全然开展来,从那个标的上开始如涌泉般不断冒出。如果你定位在一个鸟不生蛋的地方,当然毫无生命力。摸索阶段是在摸索什么?就是摸索出那一点能激发你生命力的地方。
你有没有这样的定位?你的定位都是相互的,相互性的就不是佛法的定位,而是世间法的定位。「我要跟你结婚!」「可以,但是你要爱我!」这是相互嘛!你不爱我,我为什么要跟你结婚?世间法的定义便是如此。东西拿走可以,但要给钱,这叫买卖嘛!这是相对的,世间法本来就如此。
假使在佛法的修行中,还用这种相对性来定位,你必然还有烦恼,肯定无法置心一处。置心一处是生命中的绝对,而那一点我们说过有两种方法,一个是从生命中自认为是优点的地方定位,让它持续发展。发展本身的优点,并不表示自己是百分之百的完美,只是掌握到优点,并让它发展而已。缺点仍有,但通常没时间去照顾,有时会冒出来,于是就会有优、缺点此长彼消、互相争辉的情况,因此,如何将缺点除掉,那就靠加行了。
主修是让优点突显出来,副修则是让缺点尽量减少。如果发现自己的某个缺点很严重,想把它改掉,可用「忏悔法门」改过为主,自己的优点部分,则为附带的修行。不要说:「别吵我,现在要改变我的缺点,所以你不要跟我讲那个。」哪个为主、哪个为辅要厘清楚,这样怎么进行都可以。
标签: # 的人 # 阶段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