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元节!

万树凉生霜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小儿竞把青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有些地方,尤以中国南方,是七月十四日,相传是宋代末年蒙古人入侵某地,居民为逃难而提早一天过节),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简称盂兰节),民间俗称鬼节,七月半(部分客家人的称谓,相对于中秋为八月半)。节日的庆祝活动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直到七月三十日,长达一个月。 中元节典故 正月十五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佛教徒庆祝中元节的仪式称为“盂兰盆会”,庆祝中元节不仅是为了拜祭死去的亲人,对佛教徒来说,这也是纪念目莲的日子,藉以表扬他的孝道。目莲救母的故事是出自《大藏经》(由印度传入的佛理),根据《大藏经》的记载,目莲在阴间地府经历千辛万苦后,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刘氏四娘受一群饿鬼折磨,目莲用钵盆装菜饭给她吃,菜饭却被饿鬼夺走。目莲向佛主求救,佛主被目莲的孝心感动,授予盂兰盆经。目莲按照指示,于七月十五日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挨饿的母亲终于得到食物。为了纪念目莲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
道教徒相信,从农历七月初一起,阴间打开鬼门,放出孤魂野鬼到人间来接受奉祭。人间为了免受鬼神的干扰伤害,便在七月十五日设“中元普渡”,供奉食品及焚烧冥纸以安抚那些无主孤魂。
民间习俗1祭祀活动
祭祀活动包括中元普渡、祭祖超度和祭祀土地。
中元普渡:在旧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间,择日以酒肉、糖饼、水果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顺利。
祭祖超度:民间信仰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但祭祀活动一般在旧历七月底之前进行。某些地区通过一定仪式,夜晚接祖先灵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卅日送回为止。送回时,烧纸钱衣物,称烧“包衣”,或佛门或道教的超度法事。
祭祀土地: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
2放河灯 陆为阳,水为阴。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盏灯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点灯照亮他们回去的道路。所以放灯是一件善事,可见活着的人们,对那些已死的冤魂还没有忘记。3烧街衣 一踏入农历七月,人们都会于天黑后,带备香烛、金银衣纸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饭在路边拜祭一番。人们“烧街衣”的目的是让那些无依的孤魂有衣物御寒,有食物裹腹。4做茄饼 民间认为,茄饼可以成为已故祖先前往盂兰盆会的干粮。而如今茄饼已经是一道寻常的菜了。各地方会做不同的食物来“恭饭”’。
而在广西,中元节也称“鸭子节”,多杀鸭祭祖,人们认为亡灵可以站在鸭子上,通过鸭子的运载在阳间和阴间自由穿梭。久而久之,也就形成当地鬼节吃鸭子的传统。
禁忌知多少 除了家长和你说“没事的话,就早点回家”,你还应该知道这些风俗禁忌。1.床头挂风铃 2.不要结婚、搬屋、安床3.非特定场合烧冥纸4.不要夜归,不要穿红衣
5.看见别人烧衣时不要胡言乱语
6.不要拾起地上来历不明的物品,尤其是纸钱7.听到背后有人叫自己的名字不要回头,要回就要全身转过去
……
种种禁忌,不一而足,大家注意。
并不是在教大家迷信的东西!这些留下来的风俗禁忌,希望大家能够尊重,但也要客观理性地去对待。信不信由你,祝大家平安~
节日意义 中元节的深刻意义 要说封建迷信,中元节可以说是迷信,但也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它背后包含的是对亡灵的怀念。我们可以知道“鬼节”是因传统美德的孝心而起的。可深切体认到中元节的祭祀具有双重的意义在,一是发扬推已及人,乐善好施的义举这全是从慈悲的角度出发,很有人情味。另一是阐扬怀念祖先的孝道,包含了的传统美德。“人生百善孝为先”,无论是对尚健在的长辈,还是已逝的亲人,不忘孝道。所以,我们在庆赞中元的同时,应该跳脱鬼的角度,期勉互爱。因为血脉的召唤,感情的延伸,以及对自己未来的提醒,都赋予了鬼节丰富的人文内涵。 中元节其实跟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一样,有一种感恩、追元的情怀在里面,积极内容多于消极,应该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