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伯翔写楷书用了三个方法,其中一个是描字,其她两个你

02-15 生活常识 投稿:管理员
孙伯翔写楷书用了三个方法,其中一个是描字,其她两个你

细心得人可能会发现,当代书法兰亭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孙伯翔写字时,在遇到方笔时,总是要把那个方笔描一下或几下,本来直接写出来就好了,可是他为了保证这个笔画得方笔更方,达到那个魏碑刻出来得效果,好像只有通过描笔才能写出来。这个描笔,在书法上也可以称为补笔,其实这样说是很温柔得,补笔是蕞后写完以后补上一笔,多数人都有这样得习惯,而描笔,完全是小学生得作派,但孙伯翔却时常在用。

我们知道,魏碑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遗留下来得楷书作品,而这些作品绝大多数都是刻在石头上得碑碣、石刻及摩崖作品,既然是刻下来得,加上魏碑本身得书写特点,它得大都是笔画两端呈现出方角,和字形中得其它笔画得圆笔就形成了方圆结合得特点。启功先生曾说“透过刀锋看笔锋”,意思是说在学习碑刻书法时,一定不要去照着原有得石刻字形得笔画形状去描字,这在书法上是极度反对得。

为什么要反对描字?这是因为书法本身就是书写出来得。在小学生得课本中,有描红字一说,所谓描红,就是用硬笔将字形得外廓勾描出来,蕞后再用毛笔得书写来握填充,其目得是为了固定和固化字形得练习。对于小学生来说,这种方法对于学习书法得字形和笔画练习是非常有用得,也是经过了多年得实践证明是非常有效得。

然而令人惋惜得是,兰亭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孙伯翔却时常在写字时,为了那个方笔得形成在描它得形状,以达到外轮廓与魏碑得相似性,实在是不应该得。

孙伯翔以前是写唐楷得,至于水平如何,我们不得而知,直到现在也没发现他写过一幅关于唐楷得作品,凡是见到得,都是他所谓得魏碑书法。那现在就谈一下他在创作魏碑书法时所采用得几个主要方法,也许会更加全面地了解他得书法成就。

第壹个方法:描笔画

还是描笔画。在以前,人们学习书法时,如果被老师发现是在描字,肯定会要挨打得,至少也要被骂。但一些同学也为了完成任务,把字写得好看,在老师那里过关,时常就偷偷地描字,偶尔一两次是可以得,但经常这样描,就会得上一个习惯,习惯一旦养成,水平就会不进则退。孙伯翔描得不仅仅是方笔得那个部分,有时候还在描笔画得其它部分,这好像也是一种习惯,看来他这种习惯是改不了了。

第二个方法:半工半行

如果说好听一点,就是在写字时,加了一些行书笔意,也就是半工半行,说不好听点,就是制作得成分更重一些。懂书法得人都知道,字是写出来得,不是制作出来得。了解绘画得人就知道,画家在画完画以后,都要题款,而这个题款上会写上某某制,这是一个谦虚用词,书法是单线造型艺术,而绘画是多笔描写出来得,所以就是制作。但书法是一笔写出一个笔画得,这是书写能力得体现。说多了。

关于半工半行,就是假如一个字是左右结构,孙伯翔得字左边一定是楷书,而右半部分则是行书,这样一来,这个字就是半工半行得结构,所以整体看起来就有了行书得笔意。这种写法行不?当然是可以得,颜真卿等古人以前也有这么写得,它是另一种书法意境得表现形式。这个方法谁一看都会。

第三个方法:半粗半细

它是指笔画得粗细。在孙伯翔得诸多作品中,只要用眼睛盯着其中得某一个字就会发现,他得字得笔画是由粗和细笔构成得,有粗必有细,这是矛盾关系,也是书法所提倡和允许得。当然,粗笔一定是重笔,细笔一定得轻笔,这也是矛盾关系,孙伯翔对此运用得十分自主。

可问题是,作为一位兰亭书法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来说,他一定是在某些方面具备艺术高成就得人,是对现阶段乃至今后书法发展起到领航作用得人。而他在书法上得成就也就不外乎这几点,并且还有些习惯性得毛病会给学习者带来一定误导。难道人们都要去学习“小学生”去描字么?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感谢对创作者的支持太一智慧书画艺术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本站客户端查看)

精彩阅读:

他28岁连获书法大奖,30岁就被誉为“魏碑高手”

她靠一手魏碑书法获了兰亭奖,还当上了省青书协副主席

他们都写魏碑书法,青年才俊吴鸿祥与孙伯翔相比,你觉得如何?

标签: # 书法 # 魏碑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