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中的”手挥琵琶“,内功怎么修炼,有什么技击作用

02-15 生活常识 投稿:管理员
太极拳中的”手挥琵琶“,内功怎么修炼,有什么技击作用

循经24式太极拳的“手挥琵琶”是太极拳中极为重要的一式,是武技中的“杀法”, 也是内功中的“练法”,“养法”。可练动功,也可站桩。

“手挥琵琶”一式与社会上广传的练法基本一致,只是社会的练法多看手,这不好。一是容易使气过于聚在手部,不能流转周身,大违太极“周身大用”之宗旨,不能使内力循经走脉;二是精神不能焕发。本来这一式是武林中“击舞双并”的神功,结果一看手,养生不行,技击更差,效果还不如健身操了。

“手挥琵琶”是接上一式“搂膝拗步”之后的行功,下手前行做“穿托势”,先以虎口托起,到终点时,穿势。上手下行做扶封掌,先以手掌侧部切掌行之,然后按掌,也可以说此式是“切按行之”。

“手挥琵琶”在内家武学的武技表现是“断肘折肱法”。(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肱骨),也可以针对手腕杀伤。这也是太极拳中“惊弹崩炸走螺旋”的神勇功夫。学太极拳者不应该只知“沾连粘随不丢顶”,这只是太极循经的作为。那么太极缠经呢? 缠经内在的表现是绕行周身,打通周身脉络,以使经脉通体流畅,身如琉璃。外在技击则是力发刚乾,化为螺旋劲,击之而出,力道刚劲迅猛,冷脆快急。太极有分阴阳,当有“刚柔并济,至刚至柔”之风范,缺一不可。武技中除了”挫骨断腕“之杀法外,还可以化穿掌击打敌咽喉,眼睛。

循经太极内脉循经谱决中言道:”手挥琵琶聚坎水,外应六合见经传“。说的是这一式可以聚“坎宫真元,先天肾水”,行发周身之元气。“手挥琵琶”的姿势,以“虎踞”为宗,似虎跨而踞立,内含”真阳凝聚“:外应的六合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和、气与力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和、肩与跨和。''

”煅平神火乾金势,太阴上下溶一团“。神火为心宫,指切掌行功,此时小指少阴心经运行,表现在练功时,小手指发热明显,功夫深时, 热流沿心经上行。乾金势是是指虎口托掌行之,行手太阴肺经,此时大指发热,功夫进展则热气上行肺经。”金性钝,非火克不以为器“。这是为以后入丹道修行打下基础,太极拳为丹道外功,是三丰祖师”内持金丹,外显金锋“的武学功夫之一。”太阴上下溶一团“是言太阴脉像,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相表里,这两个太阴经脉是传统正宗武学金大周天的专修。虎踞一式,双足不丁不八,打开足太阴脾经,在练习循经24式太极拳的时候,大脚趾的感觉也是比较明显的,从而为金气大周天打下基础。


“长持虎威壮腰腿,内滋肾气育真元”。长习此功,可壮腰腿之力,可使下元饱满,精神旺盛,使人得以延年益寿。下元饱满后,可以滋补脑髓,补益先天,使人耳聪目明,不仅有助于学习工作,在技击上可以看清对手的动作,反应敏捷。

手挥琵琶分别是“穿托势“,”切按掌”行之,不可忽视。托掌先行肺经,然后上行中,手掌自然行使五指轮经,这时,认真体会,会有大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轮流发热的感觉,切掌则相反,感应是从小指到大指。这是内家武学五指轮经的奥妙。然而此种感觉,要有一定的基础,因为手挥琵琶一式内力运行比较紧凑,没有一定的功夫很难体会到这种循经的微妙。当以“野马分鬃”或“白鹤亮翅”打好基础,这两式也是先以托掌,切掌行功,其后手臂内转,以完成五指轮经,“白鹤亮翅”要更进一步,内转手臂后,还有一个手掌划圈的动作,使这种循经力量更大更强。

我们都知道,打人时,把姿势做足了,拉得越开,打的力量越大。内力也是如此,“野马分鬃”或“白鹤亮翅”他们的切托掌运行的时间和距离很长,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内力的运行就更有力量,这也是练习太极要“先求开展后求紧凑”的缘故,先以开展的动作把筋骨拉伸开来 , 内力强壮起来。内力越强,我们就更容易感知到他的运行,才可以更好的“以心行气,务令顺遂。”有了这个基础,再求方寸之间,运行内力,进行升华,微微一动,气血就运行周身,形成太乙循经。同时在技击中,可以在方寸之间发力以制对手,这也是内家功夫中的寸劲练习的奥妙。

我说的这些循经和气感, 是让热爱太极的朋友知道真正的太极是怎么样的。但是在练拳中,不要执着于气感,过分执着于气感,则会“有气无力”,只有“气化为力”,才能使他运转周身,从而无微不至。这种气感和热流是自然而然的出现的,是出现在皮肤下,不是象很多看手时,气形成一团好象包围着手部,这是真气外游,久之有伤元气。我们练时, 应秉持“来之不拒,去之不留”,心神如镜,“有物必映,无物则空”之心态。这样久久习练,自然功夫有所长进,能得内功之微妙。


标签: # 太极 # 太阴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