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什么要遏制中国因为我们抓得住机遇,更……

02-11 生活常识 投稿:管理员
美国为什么要遏制中国因为我们抓得住机遇,更……

蒋校长推荐:

很多国家也抓住过战略机遇期,但是没能度过战略困境期,结果在战略机遇期发展起来的国力,又在战略困境期交出去了。


中国的发展已经逼得美国搞起“极限施压”,企图迫使中国放弃“中国制造2025”了,这有可能成功么?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历史。


过去每到一个时段,总是告诉我们,要抓住这次的战略机遇期。中国运气这么好,总能抓住每次的战略机遇期?我们难道没有战略困境期?


改革开放定为国策后,我们遇到第一次战略机遇期(改革开放到八十年代末)。一方面,政治上美国企图联中制苏,此时处于“中美蜜月期”;另一方面,各资本主义国家正向信息化和后工业化转型,资本到处寻求出路。


1978年谷牧副总理访问德国,巴伐利亚州州长说:我给五十亿美元的投资,我们握个手就可以定下来。这肯定是战略机遇期。



但是这个机遇期对所有发展中国家都是一样的,为什么单单中国抓住了?


其实基于前三十年创造的各种条件:中国完成了初步工业化,有大量受过普通教育的有素质的劳动力,中国的劳动力都有服从组织管理的经验(大量农业劳动力也很适应组织管理)。


这是前三十年的成果,所以中国抓住了这次机遇期,大量引进国外成熟家电生产线和服装鞋帽生产线,国民经济上了一个台阶。



工业化不是有劳动力就行了,印度就有大量劳动力。工业化要求劳动力有基本的文化素质,否则企业就得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培训。


工业化还和一般农业国家不一样,小农劳动是散漫的,无组织的,而要适应准点上班,上下工序的配合等组织化的工作其实很困难。但是中国的农民工早已适应在组织中工作(改开前的农业劳动都是在集体中合作的)。


工业化还要求建立一个统一的市场环境,中国一开始也是各地为保护自己的产业,以邻为壑。在的大力调整下逐步成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



所以中国抓住这改开后的第一个战略机遇期并非偶然,中国为工业化做好了一切准备,缺的就是资本而已。当世界上资本涌动到处寻求投资机遇时,中国拿到最大部分,那是中国做好了准备,这些准备都是长期努力的结果。


中国当年的困难之一是缺乏一批熟悉市场化管理的干部。中国除了送一批干部出去培训,还创造性的举办特区,在特区办事不受既有法律法规限制,要求就是“杀出一条血路来”。


许多不安于现状的人,就是在特区学会了市场化管理。


当年特区提出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在国内产生的影响不亚于八级地震!



计划经济管理人员其实很不适应。


当年瑞士财团看到中国改革开放,意识到中国将和外界有大量的人员来往,肯定需要大飞机,于是提供一笔贷款供中国民航购买波音747。


在瑞士财团看来,这生意稳赚不赔。但是国内就有人提出为国家形象需要给领导人配专机,要求留一架波音747做专机。


瑞士财团不理解,专机肯定没有现金流,那你们怎么偿还贷款?两种经济思路打架了。瑞士财团担忧还款,当年告到了总设计师那里。


总设计师也意识到这不仅是一架飞机的调配问题,而是学习走市场经济道路问题,还是执着于计划经济的一平二调问题。


我们不知道总设计师的具体指示,但是肯定是一种禁止性指示。因为直到今天,中国国力强大了,但是中国的依然没有专机,出访需要专机时临时从国航抽调。



既然有战略机遇期,当然就有战略困境期。上世纪九十年代直到2001年可以定义为战略困境期。


九十年代初,因为中国反对资本主义自由化,西方再次对中国“禁运”。苏联崩解,也使西方再次把矛头转向中国。而从九十年代中期,美元指数上升,直到2001年达到120,许多国家在这一期间被剪了羊毛,比如发生在1996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国人引为国耻的三大恨,有两个发生在此期间。



要知道正是在这个战略困境期,也是“普世价值”泛滥的时候,许多人因此丧失信仰,丧失赶超的信心。我原工作单位一位老总,90年代初到美国参观,回来感叹道:100年我们也赶不上呀。


经济如此,军事呢?


正向某位军迷总结的:


我曾经欺骗自己,歼八II是一种好飞机,能抗衡F16、F22,江湖级也是一艘好军舰,战术合理的话,能够抗衡伯克级。可是理智告诉我,这是不可能的。如果发生战争,我们除了用胸膛去堵敌人的枪眼之外,拿不出和西方抗衡的利器!



再看国内矛盾。


由于许多国有企业效率太低,有人担心加入WTO,国际大鳄会把中国几十年集聚的财富一口吞下,渣都不剩。


而主张加入WTO的人看来,既然完成了向市场化转型,当然就应该在世界市场上搏杀。而为了加入WTO,必须抓大放小,对效益不好的国有企业关停并转,由此产生大量工人下岗,社会为维稳投入大量资源。这其实就是一次壮士断腕的举措!


很多人诟病,完全可以多给一点时间,帮那些企业提高竞争力,关停并转太缺乏同情心了。


但是经济学上有一个定理叫“路径依赖”,也就是他们习惯了在国家管理下生存,只要还能活下去,指望他们放弃这个身份,或者改变习惯,基本就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而拖着这些企业,加入WTO后就会变成外资吞并中国企业的盛宴!


断臂求生是不可避免的。



当年中国毕竟需要发展的行业众多,市场容量极大,又在九十年代初完成了市场机制的基本转型,民营企业迸发出巨大的发展潜力。第一批特区也取得丰硕成果,上海浦东也被列入特区范围。中国凭借自己的努力,度过了战略困境期。


第二次机遇期(2002到2008)来了,抗过了战略困境期,美国又判断中国应该对美国不构成威胁,于是放行中国加入了WTO,中国发展的所有障碍一下扫除,经济进入爆发期。



外国人没想到,其实中国人自己也未必想到了,一旦中国人获得发展条件,凭借其勤劳本色,在一个坚强的领导之下,一步步超越各发达国家,其工业能力达到“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一个是中国,一个是外国”的变态地步。



当年还有一个重要的决策,就是到底只做“国际大循环”的几个环节,还是逐步吞下整个产业链。


有人觉得,按照WTO的分工,中国做好产品加工组装的几个环节就不错了。但是高层领导不这么想,坚持从下至上,一步步吞下了整个产业链。


事实证明,如果只做“大循环” 中的几个环节,很容易被人掐住脖子,只有坚持吃掉全产业链,中国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



通过自己的努力,中国延长了这个战略机遇期,基本到了特朗普上台之前。


可以总结一下,中国能抓住第一个战略机遇期,靠的是前三十年的积累,和当年精准的预判。而随后的战略困境期,靠的是总设计师及时定下的“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的方针,同时大力解决国内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各类问题,终于在下一个战略机遇期到来之时,抓住这个战略机遇期打了个翻身仗。



特朗普上台后,中国再次进入战略困境期。


美国在进行极限施压,欧日等西方国家虽对美国不满,但是对中国的赶超也是忧心忡忡,因为这同样断了他们今后轻松挣钱的路子。因此在无奈对抗美国的同时,也不忘对中国的打压。


关键是中国必须有决心硬怼美国,因为中美谁能压制对方,欧日等国就会重新站队。中国对美国让步,既不可能得到美国的“宽免”,还会被欧日同时打压。



与上世纪90年代不同,当年外贸占比还不算大,主要是吸引外资问题。由于中国市场很大,虽然是战略困境期,还是有许多外资进来。现在中国与世界的相互依存度大多了,而中国的高速发展,已经极大地挤占了其他发达国家赖以生存的领域,必将招来打压。


不过,相比90年代,中国的国家综合实力也强多了,对付这个战略困境,中国已然有了准备。


其实很多国家也抓住过战略机遇期,但是没能度过战略困境期,结果在战略机遇期发展起来的国力,又在战略困境期交出去了。在战略困境期能守住成果很不容易,因为这需要实力和定力。


这个战略困境期会有多长?先准备一个“八年抗战”吧。毕竟美国还够强大,毕竟我们的统一战线目前还不能拉过原发达国家,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在观望。


只有中国怼过美国,同时综合国力还能基本赶上美国时,别人才能心甘情愿的站队。当然,美国迷信于自己的实力,现在不再在乎自己的统一战线,经常拿盟友开刀,这对我们形成新的统一战线也是有利的。



在经济战线,中国有全产业链的优势,也有缺乏某些核心技术的短板。但是这些短板目前已经没有代差,因此只要统一了认识,赶上也就是个时间问题。


更要防备的是,美国在经济领域无法战胜中国,就会利用地缘政治给中国制造更大的困境。由于中国的耐心和手段,中国周边能引爆的地缘焦点已经很少。如果美国准备军事裸奔呢?那么中国也做好了准备。


我们希望和平解决问题,但是真理有时就在大炮的射程之内。




标签: # 中国 # 战略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