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源头探秘

人物简介
叶文宪,1948年生。 1982年1月毕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学士学位。1982年2月进入原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历史系,现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历史系任教,2001年被评为历史学教授,2006年被聘为专门史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
纵观太湖地区的历史发展变化,其间不断经历迁徙、斗争和融合,而吴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也仅仅几十年的时间,文化是人们的生活方式、生存的状态,所以我们所讲的吴文化,其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今天我们对吴文化进行研究,是为了发展、建立新的生活方式,但不能为了发展经济而牺牲学术的严谨与客观。
1
探秘一:吴地土著神秘消失
苏周刊:苏州古称吴国,绵延数千年的苏州文脉层累而成熠熠辉煌的“吴文化”,但很少有人去寻问什么是“吴”,“吴”的含义是什么?
叶文宪:苏州简称吴,那是因为吴王把国都建在这里。吴国的“吴”字,俗称“口天吴”。《说文解字》对“吴”字的解释是:“大言也。 ”“大言”是大声叫喊的意思,“吴”本是一个会意字,表示一个人在抬起头大声叫喊。那么吴人为什么要大声喊叫呢?原来上古时代合围狩猎,在设好陷阱或围网以后,人们就散开一齐大声喊叫哄赶野兽,以便把它们逼入陷阱或围网。因为猎人常常身披兽皮作为伪装,或者喜欢穿着用兽皮制成的衣服,所以“吴”字也可以写作“虞”,这两个字在先秦是相通的。
由此可见,吴人原来应该是一个擅长狩猎的氏族。善于以合围方式狩猎的吴人原来居住在今天的山西和陕西一带,那里至今还有许多以“吴”或“虞”命名的地名,如吴山,又叫虞坂,在山西平陆县北,山上有虞城;吴岳,在陕西陇县西南等。
商朝末年,周族的太伯、仲雍为了避让季历,避入今陕西陇县的西吴,后又千里迢迢离开关中故地奔到长江下游,于是就把“吴”的地名也带到了江南,并成为姬姓吴人的始祖。周武王灭商后寻求太伯、仲雍的后裔,这时仲雍已传至第四代周章了,于是就封周章为吴国之君,封周章之弟虞仲于今山西平陆之北虞。然而以后“西吴”、“北虞”渐渐被人淡忘,唯有长江之畔、太湖之滨的吴国成了吴人的发祥地,直至吴国灭亡后仍在此地留下许多以“吴”、“虞”命名的地名,诸如吴郡、吴县、吴江、吴中等等。
吴人离开内陆山区来到江边湖畔以后,一改原先喊叫围猎的特长,而从荆蛮土著断发文身之习俗,太伯、仲雍奔吴后也学荆蛮文身、在身上勾画修饰鱼、龙纹样。从此,吴人由内陆山区的虞人、猎人变为水乡泽国的渔人、农人,吴国的历史由此揭开了序幕。
苏周刊:在吴人来到太湖地区之前,这里的土著是什么人呢?
叶文宪:从考古发现来看,吴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仅从太湖地区来看,就分为马家浜文化(距今7000-6000年)、崧泽文化(距今6000-5000年)、良渚文化(距今5000-4000年)、马桥文化(距今3500-3000年)以及于越文化(距今3000年以后)。在吴人到来之前的夏商时代,分布在太湖地区的考古文化是“马桥文化”,在它之前就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良渚文化。奇怪的是,在距今4200年前,良渚文化突然在太湖地区消失了,这个时期是良渚文化的极盛时期,它的消失像一个悬案,与玛雅文化的消失很相似,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良渚文化消失后,又有越人迁入太湖地区,这就是马桥文化,因此也有人认为吴越同祖。
苏周刊:良渚文化消失,使太湖地区的文脉断了500年,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随着良渚文化的消失,那些土著人又去向何处了呢?
叶文宪:在距今4000年左右,全球气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世界各地人们的记忆里,在那个时代几乎都发生了大洪水,欧洲有诺亚方舟的故事,中国有大禹治水的传说。可以推测,当时低平的太湖平原遭到大范围的水淹,以至于在以后的几百年里人们难以在此生存,于是良渚文化的先民只能被迫举族迁徙,他们中有一支南下到达粤北,而其主体则渡江北上,辗转到了中原,并融入到中原文化中去了。
2
探秘二:太伯奔吴奔到何处
苏周刊:一般我们认为太伯奔吴,是吴文化的源头,已经修复的太伯庙仍被后人奉为吴文化的祭坛和归宿。但也有人对“太伯奔吴说”提出过质疑,对此,你怎么看?
叶文宪:太伯、仲雍奔吴,这段历史在《史记·吴太伯世家》中有记载。到了东汉,班固的《汉书》在写到这一段的时候加了一句:“太伯、仲雍辞行采药,遂奔荆蛮。”而赵晔写《吴越春秋·吴太伯传》时又添上了采药的原因和地点:“古公病,二人托名采药于衡山,遂之荆蛮。 ”还说后来古公去世后太伯、仲雍还回去奔丧,事后再回荆蛮。
年代越晚的史书记载得反而越详细,因此有人对“太伯奔吴说”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末年,周人又是一个生产力水平远比商人落后的小帮,太伯、仲雍能否千里迢迢远征来到江南?尤其是在古公去世后居然能回去“奔丧”,在当时的条件下如何能做到如此迅捷的通讯?实在令人怀疑。
我认为这样的质疑固然有其道理,但未免过了头,太伯、仲雍奔吴,这一历史事件肯定是真实的,但具体奔到了哪里,至今仍然是笼罩在一团迷雾之中。
苏周刊:太伯、仲雍奔吴的具体地点,学术界的看法如何?
叶文宪:学术界对于这个问题一直有东吴、西吴和北吴三种不同的说法。东吴说是历史文献上的传统说法,均指江南的今苏州、无锡一带。西吴说认为是在陕西陇县,而北吴说则认为在山西平陆。
文献记载必须得到考古资料的印证,王国维先生提出的“双重证据法”,这是很科学的研究方法。然而问题在于:在西吴——陕西宝鸡至陇县吴山一带,所留遗存实在难以确认是否是太伯、仲雍的遗物;在北吴——山西平陆一带,虽然有古城遗址,但尚未发掘,已发现的吴人遗物远不如江南多,只能存疑;在东吴,宁镇及无锡、苏州地区的遗存年代都较晚。
苏周刊:你认为太伯奔吴的地点在哪里?
叶文宪:太伯、仲雍奔吴究竟奔到哪里,应该凭考古发掘资料来说话。 1998年冬,由南京博物院等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江阴云亭镇花山遗址进行了发掘。在花山遗址东面不远处有一座古城遗址,叫做“佘城”。经过对城墙解剖发现,佘城遗址应是商周时期的古城。佘城地处长江南岸,长江江阴段的江面相对比较狭窄。我认为,太伯奔吴应是先由此过江,至宁镇地区,然后再来到苏州。
苏周刊:有人说太伯奔到无锡梅里,这种说法有何根据?
叶文宪:关于太伯奔到无锡梅里的说法史书里多有记载,东汉赵晔的《吴越春秋》、唐代张守节的《史记·正义》、陆广微的《吴地记》、宋代的《太平寰宇记》、南宋范成大的《吴郡志》等都有所记载,且言之凿凿,但是各部史书里所记梅里的方位、道理却各不相同。梅里的具体位置究竟在哪里,还是没说清楚。
在今无锡锡山东部的梅里乡,在梅村镇上的伯渎港南岸有一座太伯庙,庙前有照池和一座单拱的香花桥。据史书记载,太伯庙为东汉桓帝时所建,但原建筑已不存,现存的太伯庙为明代重建,后来历经毁建。在太伯庙附近的鸿声乡鸿山西南有太伯墓。太伯墓也是东汉桓帝时所修,并非春秋时代遗留下来的原物,尤其是我们在无锡梅里一带找不到商末周初的遗址,这就使我们更加相信梅里的太伯墓、庙是后人修建的纪念性建筑和衣冠冢。
3
探秘三:吴国何以称霸
苏周刊:吴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只有短短几十年,一个江南小国何以就成就了一段霸业?
叶文宪:公元前496年,阖闾受伤身亡,夫差即位后发愤图强,两年后就取得了夫椒之战的胜利,并乘胜追击,最后把越王勾践围困在会稽山上。战胜越国、俘虏勾践后,吴王夫差就全力准备伐齐,一心一意要到中原去争当霸主。在吴楚之战中,楚昭王病死,楚军撤兵,吴楚战事稍歇,夫差马上就把矛头转向了东方的齐、鲁。在艾陵之战胜利后,鲁、卫、宋、陈等国纷纷臣服于吴国,越王勾践也派人前来祝贺,吴国把北部疆域推到武城(今山东费县)、丰(今江苏丰县)一线,吴国达到全盛。
苏周刊:吴国的全盛也是它转向衰败的时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叶文宪:只能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来解释了,吴国的强盛就在于它不断地发动战争,而它的灭亡则在于盲目地发动战争。公元前482年春,野心勃勃的夫差不顾国内粮食歉收,执意率军沿着新开的水道北上争霸。这是一次十分冒险的举动,这时伍子胥已经被夫差赐剑自尽了,在出征前仍有很多人向夫差劝谏,连太子友也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典故极力劝阻,但是夫差根本听不进去,反而下了“力谏者死”的命令,只留下一些老弱病残兵给太子留守都城,自己带着全部军队北上。而恰恰在这个时候,越国趁吴国国内空虚,在背后偷袭了吴国都城,烧了吴国的宫殿,俘虏了太子友。公元前473年,越军再次发动进攻,吴都失守。
苏周刊:吴国战败后,越国继续走上了争霸中原的道路,为什么偏处东南一隅、文明程度相对落后的 “荆蛮”能战胜中原诸国呢?
叶文宪:吴越的强大,不是因为经济、科技等因素,主要是靠武力和战争。在那个冷兵器时代,越文明反而越挨打,当中原的青铜礼器发展到精致成熟时,吴国的铸剑技艺也发展到极致。吴国的青铜兵器流传至今被我们发现的主要有戈、矛、戟、镞、剑五类,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剑。吴国在当时拥有干将、莫邪等著名的工匠,铸剑术在当时的中国堪称一流。经过将近2500年,至今还可以看到8把制作精良的夫差剑,且连剑身上的铭文都用上了印模,可以看得出当年一定是成批量地生产,由此可以想见当年吴国的穷兵黩武。
4
探秘四:吴国大城之争
苏周刊:越国灭掉吴国以后,对吴人的祖坟进行彻底的破坏,那么吴国的都城和王宫有没有被越人毁坏呢?
叶文宪:史书上没有留下相关记载。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吴国在亡国时人们已经逃走或被遣散,勾践占领吴都后也没有搬到吴都来居住,而是步夫差后尘北上争霸,把都城迁到了琅琊,因此吴国的都城和王宫至少是荒芜了。战国时楚国的春申君被封于吴地还利用过“故吴墟”,但是经过秦代“堕诸侯城“和“断东南王气”的破坏以后,吴国的都城和王宫肯定是已经不堪居住了。
不过吴国的财富和宫殿里的宝器肯定是遭到了一场浩劫,因此在今天的苏州地区几乎没有出土过级别高、质量好、有铭文的吴国青铜器,而现在所知的58件(套)有铭文的吴王和吴国贵族的铜器几乎都出土在异域他乡。
苏周刊:吴国的国都到底在哪儿,至今仍争论不休,你的看法如何?
叶文宪:据《吴越春秋》记载,吴王阖闾即位后派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修筑了大小两座城池。这座伍子胥建造的大城自唐代以来的地方志里都说就是现在的苏州老城区,小城则是苏州城内的子城,即今以体育场和大公园为中心,由锦帆路、十梓街、叶家弄到言桥下塘所围绕的这一长方形的区域。
另一种说法认为大小城都在无锡市西南,就是现存的阖闾城。但其中有可疑处,首先据《越绝书》记载,伍子胥当年是“取利浦、黄渎土筑闾城”,《无锡县志》和《梅里志》都说在无锡梅里就有利浦和黄渎两条河。梅里距阖闾城几十里,跑到数十里外运土筑城,当年伍子胥能做出如此愚蠢的事情来吗?其次,阖闾城位于太湖边上,依山面湖,扼守太湖边南北交通要道,形势十分险要。这里作为吴国的一处军事要塞绝对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果作为吴王阖闾的都城,它的地理位置就很不合适,周围没有发展的空间,面积也实在太小了。
苏周刊:现在的苏州古城是否就是阖闾大城呢?
叶文宪:春秋战国时代,在现在苏州老城区范围内的高地上已经有人居住了,例如城中心的大公园就是一个春秋战国时代的遗址,但苏州的老城墙是在战国以后才修筑的。有史学家根据史料记载考证推测伍子胥建造的城墙应该在西部灵岩山、七子山、狮子山等一系列小山环抱之间的盆地上。这团团一圈的小山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屏障,其长度与《越绝书》中“吴郭周六十八里六十步”的记载基本相符。但这还有待于考古资料的进一步发掘来论证。
苏周刊:你怎样看待吴国“国都之争”?
叶文宪:纵观太湖地区的历史发展变化,其间不断经历迁徙、斗争和融合,而吴国的历史也仅仅几十年的时间。文化是人们的生活方式、生存的状态,所以我们所讲的吴文化,其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今天我们对吴文化进行研究,是为了发展、建立新的生活方式,但不能为了发展经济而牺牲学术的严谨与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