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中国机器人第一品牌

02-02 生活常识 投稿:管理员
打造中国机器人第一品牌

经过4个月的精心打造,2017年3月1日,思尔特公司最新一条全智能生产线正式下线验收交货。

这是世界第一条冰箱拉手智能生产线,每天从原料到成品完成9个工序,一天产能近3000件,平均15秒出一件成品。原来4个人工的流水岗位,在智能机器人的高效运作下,只需要生产线头尾2个无技术要求的人员就可以全部操作完毕。虽然造价1000多万,但是为客户带来的巨大收益使其不到三年就可全部收回投资,而且帮助客户减少70%的生产用地,极大地降低生产时间、空间和人工成本。

为客户设计、研发和制造高度自动化、智能化和高效率的生产线,思尔特公司的工程师们这已不是第一次见证奇迹的产生。从2004年国内最早投身机器人产业开始,思尔特公司从生产设备到现场物流,从产线控制到制造执行,至今已为用户提供和实施了3000多套有效的智能工厂整体解决方案,其高效率、高质量、高柔性的生产模式和专业严谨的服务态度赢得了客户的信任。10多年来,思尔特公司与ABB、戴尔、日立、海尔、中车、江铃、徐工、忠旺、骏马、路达、九牧、华联等知名企业密切合作,凭借着多年来在数字化工厂的设计实施案例,思尔特已成为国内智能制造领先品牌。

2016年,继挂牌新三板后,航天科工智能机器人有限责任公司成功控股思尔特。思尔特正式成为国有特大型高科技企业——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的下属单位,双方将开展技术和市场的全方位合作,打造国内智能制造及机器人系统集成领域的主流企业。


1

首家用机器人命名的公司


从民企到央企,从自动化工程公司更名为航天机器人系统股份公司,思尔特走过的13年,业绩很美,但道路并不平坦。

古语对技术一词的解释颇为精妙:要么一层纸,要么一座山。“这个行业,不是有钱就能做,一定是经验的沉淀和人才的储备。技术这一行,能解决是一捅而破,否则就是绕道而行,技术无捷径可走。”现任厦门航天思尔特机器人系统股份公司总裁的何维光如是说。

思尔特,这个名称取得有意思。“思”是要做有思想的设备、“尔”是连接你我他、“特”是产品很特别。十几年前,企业初创团队就有为客户做有思想、很特别的产品这个创意。而实际上,思尔特成立的最初是没有方向的。

作为初创人之一,何维光在上世纪90年代加入了这个团队。在思尔特成立之前,他们是某焊机著名品牌的福建代理。“当时福建70%的市场都是我们的,随着客户对焊机自动化需求的不断增加,我们不得不开始自己摸索研究。”何维光说,1999年,他们公司成立了研发部,还特别请来了厦门大学的一位专家为一台用于焊接的设备编程。然而3个月过去,专家却无果而回。当时,社会上这个产业还处于萌芽期,没有任何资源可用,他们其中一个副总用了一年的时间终于自己研发而成,这台设备甚至到今天客户仍然在使用中。

研发的投入越来越大,每年都要亏几十万元,5个股东4个反对,差点就坚持不下去了。然而其中一个股东特别看好工业机器人自动化这个方向,始终坚持,加之公司其他主业还算顺利,工业机器人的业务就这样保留和延续下来。

2004年,在这个初创团队敏锐的市场预判力和洞察力下,他们成立了国内第一家用机器人命名的公司——厦门思尔特机器人系统有限公司。

“我们是国内最早一批从事机器人系统研制的民营企业。当时很多这方面的国企还处在实验阶段,而我们已经跟市场接轨了。”思尔特从此走上自主研发生产的道路。何维光回想创业之初的不到10人,发展到现在有200多人的企业团队,很自豪。

2006年,思尔特与ABB牵手合作,10年之间相知相伴,从合作到战略合作,再到金牌合作,2016年,思尔特被ABB授予“终身成就奖”,这在ABB企业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与ABB的成功携手,让思尔特在业界名声大噪,以至后来的模仿者在公司和品牌的名称上,许多都以思尔特其中一字命名向其靠拢。


2

二次创业的春天


然而,在思尔特辉煌的发展史上,也如许多民营企业一样,经历过高峰和低谷。

形容这个产业,何维光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风口上的猪。在行业最发达鼎盛时期,各种风投争相涌入,国内有3000多家机器人公司。直到2016年,这个行业仍然呈现“每一天有5家成立,也每一天有3家死亡”的态势。

这与社会经济大环境无不相关,然而生存一定是王道。

何维光介绍说,思尔特曾经在2008年—2012年达到企业发展的第一个巅峰。“最辉煌的时候,2008年,国家4万亿的刺激令基础设施建设遍地开花,工程机械行业形势一片大好,我们的订单根本做不完,占了全国市场近50%的份额。”

然而也就一夜之间,订单突然消失了。2012年—2015年,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整和外部经济形势的下滑,行业内僧多粥少,思尔特如火如荼的生产戛然而止,一步跌落崖底。“产能过剩,行业洗牌,那时所有老板的想法都是要如何活下来。”民营企业的艰难让何维光及团队在一起一落之间陷入了困境。

“最痛苦的时候,我们坚信一点,这是上天对我们的考验。”何维光说,我们没有气馁,把拓展市场的力量用来加紧修炼内功,深入研发和团队建设。”

面对萎缩的市场和企业已经培养10年的人才,几经挣扎和煎熬后,思尔特高层决定迅速转换角色,调转船头。

思尔特原来是以焊接装备为全部主业。但是现在,焊接只是主业的八分之一。经历阵痛、转移和调整,思尔特目前已成为拥有厦门、成都、上海三大基地,焊接装备、汽车装备、移载机器人、机床管理、磨削装备、喷涂装备、3C装备、军工装备等八大机构的综合性机器人科技企业。

这样精致的细分,只为更好地服务客户。何维光介绍说,机器人一旦代替人工后,企业就不会再设定这个岗位。然而机器人一旦出现故障,产能马上就会停顿,思尔特的客户遍布全国各地,出现这样的状况时,如果他们从厦门再赶过去,客户是无法承担这个时间成本的。

“我们在成都、上海设厂,就是能够就近去服务好客户。最初是以这个目的来设立外面的基地,但是随着产能的扩大,这些地方也成为了各具特色的制造基地。”何维光说,目前成都基地以汽车装备为主,上海基地以机床管理为主。这样设置,使他们在细分领域做精做深,让客户认可思尔特的专业度,增强信任和粘合度。

行业的过热,经过这两年的大浪淘沙,已渐趋理智。有沉淀有实力的企业终于看到春天。何维光说,对于思尔特而言,二次创业的机会已经来临,而数据说明,他们从去年起已经进入第二轮的增长状态。

目前,思尔特拥有80多个专利,60%的市场是来自老客户,这是他们先进技术和过硬质量的结果。2016年,思尔特合同额达到近3个亿,是2012年低谷以来的上坡峰值。其业务范围已拓展至重型机械、汽车、机车、电梯、压力容器、电力、电子、家电、卫浴、五金等行业。

“方向多元,风险就小了,企业第一个高峰是做工程机械,而这次是已经走向智能化道路。”何维光说,原来是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现在放到了8个篮子,市场风险的可控力明显增强了。


3

航天科工入主


2016年9月30日,是思尔特企业成长史上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一天,思尔特正式成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的成员,从民企一步跨入央企行列。

航天科工的控股,对思尔特而言是企业一飞冲天,令同行望其项背。为什么是思尔特?何维光回答,他们经过一年的全国考察,最后选择了思尔特,说了一句话,“有这样一个公司能够坚持十几年,是非常难得的。”这其中,他们看重的是思尔特团队做事的风格和信念,素质过硬,其次是相信市场的成长。

与航天科工的合体,双方注重的是资源共享,共同经营事业。“最主要的,是借其平台、眼光和智慧把企业升级。一是市场更有竞争优势。智能化不同于标准产线,是从无到有,我们根据客户的需求转化成智能装备,科工进入后可以为我们减轻风险。二是科工的人才,对我们产品的研发、市场洞察力提供很大的平台。”何维光总结道。

而航天科工的引入,还将使思尔特加快走向人工智能时代的脚步。在自动化—智能化—人工智能时代的三步演变中,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还处于智能化阶段,而据思尔特团队的分析,未来是智能共享化、分享经济的时代,将有80%的岗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所以产业前景非常大。

因此,思尔特在航天科工的引领下,下一步将有收购海外服务型机器人公司的计划,研发制造人工服务智能产品,预计在2018年的下半年,厦门航天思尔特机器人又将开辟先河,提前进入人工智能时代。

坚持一份事业,是有其独特的价值的。作为行业的龙头,思尔特依旧沉稳而谦逊,何维光说,“我们严谨走每一步,就是为了等待这个爆发时机的到来。”




海峡商业 记者 李雪梅

摄影 钟洪

编辑 陈丽娇







标签: # 尔特 # 机器人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