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 状 疱 疹 后 遗 神 经 痛

一是: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这一疾病的主要病因是病毒,中医称为毒邪,而这种毒邪是专侵犯神经细胞的,中医学认为它可有滞阻络脉,瘀塞络脉通道,造成不通则痛。由于毒邪的侵入致使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虚衰,不能润养络脉,络脉失养而致不荣则痛。
第二: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并见是蛇丹痛的病理机制,明白这一机制,在治疗上一味止痛是行不通的,这正如黄胜仁医生说:“这是目前医学上的一难题,翻遍书籍文献,不外乎物理治疗、止痛药、镇静药、抗郁药、安慰药之类,效果都不好;神经阻断术也只能减轻几分痛苦而已”。那如何解决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并见的问题呢?当尊叶天士所说:“久病当以缓攻,不可致重损的原则”。
第三:在治疗上根据本病正气虚衰(免疫力低下),气血瘀阻,经脉不畅(微循环不畅)的病理,以扶正祛邪为治疗原则,即祛邪以通、扶正以荣。用养阴益气,活血搜毒,通络止痛之法。做到通荣相济,药达病所,病祛体复。
临床表现:
1、疼痛:针刺痛、烧灼痛、闪电痛、磨擦痛、撕裂痛、虫咬痛、胀痛、紧痛等或几种痛同时并存。极少数患者麻木或奇痒。
2、疤痕:一般应无疤痕,但一些病患者有:暗红色、淡红色、黑色、白色、凹陷形、凸起形等。
3、时间:少则1-2年,多者3-5年,十年以上也少见。
本科治疗:
络病属久病痼疾,是一种最具痛性特征的病毒性疾病,是公认的世界级的疼痛难题。对于病毒性疾病的治疗中医学具有独特的优势;其病势缠绵,胶痼难愈,病程长的特点。在治疗上根据本病正气虚衰(免疫力低下),气血瘀阻,经脉不畅(微循环不畅)的病理,以扶正祛邪为治疗原则,即祛邪以通、扶正以荣。用养阴益气,活血搜毒,通络止痛之法。以扶正祛邪为治疗原则,即祛邪以通、扶正以荣。用养阴益气,活血搜毒,通络止痛之法。做到通荣相济, 达病所,病祛体复。在具体治疗时采用内外兼治:外可用(由石燕、大黄、三七、等组成)敷患处。内用人参,味甘,大补元气,解渴生津,调荣养卫。现代医药研究证明人参有很好的强壮作用,能使肌体对疾病抵抗能力增强,有降糖作用,抗血凝作用等。西洋参有退热清火、退虚热、补阴、生津降压之功能。临床上能增强体质、增强免疫力:⑴ 抗缺氧,⑵ 抗疲劳,⑶ 耐高温,⑷ 耐寒,⑸耐饥渴。总皂甙(含量为5%~10%),它们的总皂甙的作用也基本相同,只是人参总皂甙侧重抗利尿和抗疲劳。二味合用,相须配对,可使中气、元气相互资生。可解“络虚不荣”之患。用为君。用全蝎、三七搜风通络,化瘀止痛,二药合用在益气养阴上可搜风通络,穿筋透骨,搜剔疏拔,逐血导瘀,搜剔络脉之间的湿热残留余毒。当归、丹参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兼以养血。共奏宣通经络,活血祛瘀,定诸经之痛,追毒破血散瘀而推陈致新。用之为臣。土茯苓、羌活、大黄、桅子等具有较強的抗菌、抗病毒作用,可清解湿热毒邪。用之为佐。细辛、能外散风寒,内化寒饮,上疏头风,下通肾气。通诸窍,散郁火、辟秽浊,外用于疮痈疔毒什佳。为方中之使。综观全方,达到益气养阴,清热解毒燥湿、活血化瘀通络。可使气复血荣,脉络畅通,气血流畅,疼痛得止,故蛇丹痛可痊愈。
《带状疱疹冶疗学》摘录
8..验方带后丹治疗蛇丹痛976例急性带状疱疹临床治愈后持续疼痛超过一个月者定义为后遗神经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困扰中老年人群的顽痛症之一,目前仍是世界级的疼痛难题。其疼痛持续时间短则1~2年,长者甚至超过10年,一般病史均长达3~5年。患者由于长期忍受疼痛折磨而苦不堪言。心理负担沉重,情绪抑郁,睡眠障碍,生活质量低下,工作和社交能力降低甚至丧失,因而产生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有轻生的念头。而我国的老年人口日益增高,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病率会持续增高,如何有效的控制这一顽痛将是我们医务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1).临床资料
2003年~2008年我们用养阴益气,活血搜毒,通络止痛之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976例。其中男性:517人,女性:459人,男略高于女。年龄最小是12岁,最大的96岁。
发病率高的年龄段是:70岁以上的431例占44.1%,60岁以上的252例占25.8 ,50岁以上的123例占12.6%,80岁以上的111例占11.3%, 10岁以上1例,20岁以上10例,30岁以上16例, 40岁以上20例,90岁以上12例。
病程:最短的30天,最长的23年。疱疹发生在前胸至后背:415例,疱疹发生于腰部至后背:233例,疱疹发生于五官及头面:190例,疱疹发生在上下肢体:138例。
(2).治疗方法
将验方带后丹制成胶囊,主要药物组成:人参、西洋参、白术、川军、黄连、板蓝根、蜈蚣、三七、丹参、丝瓜络、甘草等。每日三次,每次六粒。30天为一个疗程,观察二个疗程为一疗效期。在日常中注重加强营养,禁饮酒类和海产品。
病例纳入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和1994年国际疼痛学会(IASP)所认定的诊断依据确定:患急性带状疱疹临床治愈后仍持续疼痛超过一个月者即诊断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纳入治疗病例。
病例排除标准:临床未诊断为带状疱疹、疼痛未超过一个月者。
(3).治疗结果
疼痛程度分级标准:疼痛分级采用直观模拟标尺法,根据病人的主观感觉从0~10给疼痛记分,0表示无疼痛,10表示剧烈疼痛。具体分级标准为:无疼痛0~1、轻度疼痛1~3,中度疼痛3~7,重度疼痛7~10。
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和1994年国际疼痛学会(IASP)所认定的疗效标准确定以下标准:
痊愈:治疗后疼痛完全消除,皮肤感觉正常;
显效:治疗后疼痛降低两个等级;
有效:治疗后疼痛降低一个等级;
无效:治疗后疼痛未减轻或加重。
结果:976例中,未完成疗效期的中断病例为213例,实际病例763例中:
痊愈:447例
显效:143例
好转:144例
不效: 29例
有效率为:96.1%。治愈率为:58.5%。
讨论: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即中医学的“蛇丹痛”一病。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在受侵的神经节内大量生长繁殖,使之发生急性炎症、出血、坏死得不到抑制,病毒稽留不去,湿热余毒未尽,日久化热生毒,瘀阻络脉,而脏腑组织代谢废物不能通过络脉排出,毒素积蓄更加损伤络脉。这就加重了对神经细胞的损害,故而疼痛持久存在。正如《临证指南医案》所说:“蓋久痛必入於络,络中气血,虚实寒热,稍有留邪,皆能致痛。”血行涩滞,瘀阻脉络,气血运行失司则形成“不通则痛”。 再者病人自身免疫力低下亦是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此病患者大多为年老体弱,脏腑功能低下,又患急性带状疱疹久治不愈,更伤及阴阳气血,呈现阳失温煦,阴失濡润。阳气虚,元阳不足,清阳不升;阴血不足,脉络拘急,则形成“不荣则痛”。
蛇丹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当为“络”病,叶天士指出:“久病入络,血瘀作痛”。络脉分大络、支络、细络、孙络、毛络等,逐级分次,为数甚多,结构复杂,形成网络,行使运行气血、渗灌和排泄之作用。张景岳在他所著的《类经》中所说:“络之别者为孙,孙者言其小也,愈小愈多矣,凡人遍体细脉,即皆肌腠之孙络也”。它构成了网络的循环通路,这与现代医学的神经网络基本相似。络病,系指毒邪(病毒),侵入十五别络、孙络、浮络等而导致的病变,毒邪的入侵破坏了神经细胞使之发炎、出血、坏死, 导致络脉由滞到瘀,甚者不通,不通则痛。再加患者多是年老和体弱者,久病不愈,气血虚衰,不养脉络,造成了“至虚之处,便是留邪之地”;这些细小万亿数计的孙络、浮络,被破坏而且还滞留了一些毒邪的残余,这样它们就不能行使网络循环作用,孙络、浮络处于“绌急”状态,即屈曲拘急。《素问·举痛论篇》说:“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又说:“小络急引故痛”这种疼痛往往是较剧烈的。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特征--是剧烈的神经痛,是世界级的疼痛难题。此系中医络病,多属久病痼疾,具有病势缠绵,胶痼难愈,病程长的特点。这是由于邪毒外侵,正气内虚,气滞血瘀,湿热蕴结,络道滞阻而发病。《临证指南医案》说:“久痛入络”,“积伤入络,气血皆瘀,则流行失司,所谓痛则不通也”。伤及阴阳气血,呈现阳失温煦,阴失濡润,而致“不荣则痛”。看来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是本病的两个重要环节,治当尊叶天士所说:“久病当以缓攻,不可致重损的原则”。在治疗上根据本病正气虚衰(免疫力低下),气血瘀阻,经脉不畅(微循环不畅)的病理,以扶正祛邪为治疗原则,即祛邪以通、扶正以荣。用养阴益气,活血搜毒,通络止痛之法。做到通荣相济,药达病所,病祛体复。在具体治疗时笔者采用内外兼治:外用“石燕祛痛喷剂”(由石燕、大黄、三七、等组成)用时喷在患处,日2至3次。内服“带后丹”(经验方)用人参、西洋参,人参列为补气药(补阳),西洋参列为补阴药(补阴)。两参同用,可调和阴阳,补益元气。用白术补脾胃中气,培本扶中,三味药合用,相须配对,可使中气、元气相互资生。可解“络虚不荣”之患。苍术味辛主散,健脾燥湿,通治内外湿,与白术二者相配,一补一散,二者合力能燥湿与健脾互为促进,使后天之本脾健,以助君药。大黄性味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消痈散肿,逐瘀通经。《本草新编》说:“大黄味苦,气寒……推陈致新,导瘀血,滾痰延,破癓结,散坚聚,止疼痛,败痈疽热毒,消肿胀,俱各如神”。现代研究证明,大黄主要含有蒽醌衍生物(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等)和鞣质。具有较強的抗菌、抗病毒作用,能促使人体产生干扰素,具有免疫调节,增強抵抗力,抗衰老作用,是用于治疗热毒疮疡的佳品。黄连味苦,性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本草经百种录》云:“凡药能去湿者必增热,能除热者必不能去湿,惟黄连能以苦燥湿,以寒除热,一举两得,莫神于此”。《现代中药临床手册》认为黄连有“抑茵、抗病毒”的作用。为清热燥湿之药与大黄相须为用既能清气分实热,又能泻血分火毒。板蓝根苦寒,清热解毒散结,能入络搜湿之蕴毒。用之为臣药。用全蝎解毒散结,通络止痛,疗诸风瘾疹。《玉楸药解》曰:“穿筋透骨,逐湿除风”。蜈蚣辛温,能通络解痉。二者相须配对,可起协同作用,具有解毒散结之功,解疮疡肿毒。达到搜剔疏拔,逐血导瘀,搜剔络脉之间的湿热残留余毒,三七甘微苦,温。《中药药对大全》说:“三七在止血、化瘀、消肿、止痛四个方面均有奇效”。丹参,苦微寒。功擅活血化瘀。二药伍用,相辅相成,使活血化瘀,通络搜毒力倍增。使行血散瘀,故能定诸经之痛用之为佐药。丝瓜络,甘、平,行血活血,通络,甘草,甘平。入十二经,调和诸药。用之为使药。综观全方,诸药合用达到益气养阴,清热解毒燥湿、活血化瘀通络的作用。可使气复血荣,脉络畅通,气血流畅,故疼痛得止,故蛇丹痛可痊愈。
典型病例介绍
病例一:韩某某,男,79岁, 病程:5年
初诊日期:06年1月19日
地 址:辽宁省本溪市平山区铁路街3号
主 诉:患蛇丹痛5年余
病 史:患者于5年前年底感觉右胸部胁下及后背疼痛,当时以为是心脏病复发(原患有冠心病),到年初开始从左胁下出现疱疹,经当地医院确诊为急性带状疱疹,第二天疱疹就漫延至左腰部,前从胸至肚脐,后至后背中线,大面积水疱。经当地医院给以阿昔洛韦、B1、B12、等和抗菌消炎类药物治疗半个多月才结痂脱落。但疼痛没有减轻,痛苦万分。5年来不知用了多少药和治疗方法均未能减轻疼痛,经患友者推荐于2006年1月19日通过电话就诊:右胸部至后背疼痛,其痛如针刺和烧灼样疼痛,日夜不休。
中医诊断:蛇丹痛
西医诊断: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治 法:养阴益气、活血搜毒、通络止痛。
药用“带后丹”方内服。外用“石燕祛痛喷剂”,用药20天后就有明显效果。疼痛面积减少了,程度减轻了。用药二个疗程而痊愈。
病例二:
于某某, 男, 70岁, 病程:4个月余
初诊日期:2004年8月18日初诊
地 址:上海市虹口区新建路4号
主 诉:患蛇丹痛4个多月
病 史:于五月二日患急性带状疱疹,在当地上海市级医院皮肤科就诊,就诊时除胸部至后背疱疹疼痛外,还有淋巴结肿大,发热等证状。经治疗疱疹在第二周消失,但胸背仍有闪电样发作疼痛伴随着持续性烧灼痛。其痛苦如患者自述:“天天苦不堪言,长期剧烈难忍,日夜折磨着我,无法正常生活与工作…。”曾作神经阻滞注射疗法和其它治疗无效。于8月16日电话就诊:右胸部至后背闪电样刺痛并有烧灼感,痛苦万分。
中医诊断:蛇丹痛
西医诊断: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治 法:养阴益气、活血搜毒、通络止痛。
用“带后丹”服药十余天疼痛少有缓解,继用药到一个疗程时疼痛大咸,患者非常高兴的用电子邮件给写了充满感谢之情书函……。又服半个疗程而愈。
按语: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世级的难治之顽症,其痛长年不愈。治疗起来是比较棘手的;其中一个细小的支节是不能轻视的,那就是“剔除湿热余毒”。要想剔除湿热余毒,就要重用土茯苓,其性味苦、淡、平,必需重用。若加用板蓝根就会更妙,因为土茯苓得板蓝根解毒散结之力,能入络搜湿热之蕴毒。加用蜈蚣虫类药物可增强通络活血搜毒之力可使络脉畅通。外用“石燕祛痛喷剂”可活血通络,使经脉通畅疼痛得止。石燕性凉味咸,《本草纲目》:“石燕性凉,乃利窍行湿热之物”。大黄性味苦寒,性沉不降,用走不守。《本草求真》云:“用此皆能推陈致新,定乱致治,故昔人云有将军之号……邪热实结,宿食不下,用之得宜”。三七参散瘀,消肿定痛。故石燕祛痛喷剂能通瘀活血止痛,从而改善微循环,使气血通畅无阻,故顽痛得止。
————|————————————————————————————————————
中医研究 2007年3月 第20卷 第3期TCM Res.March 2007 V01.20 No.3
文章编号:1001—6910(2007)03—0053一02名师高徒
牛德兴主任医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经验
牛瀚医,薛淑芳
关键词:牛德兴 中医师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医 行法
中图分类号:R269 文献标志码:B
牛德兴主任医师1964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行医50余年。对病毒性疱疹疾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经验,现对其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经验整理如下。
1 对病机的认识
1.1 正虚邪实,由虚致瘀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即中医学的“蛇丹痛”一病。牛老认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为湿热余毒未尽,日久化热生毒,瘀阻络脉,正如《临证指南医案》所说:“久痛必人于络,络中气血,虚实寒热,稍有留邪,皆能致痛。”血行涩滞,瘀阻脉络,气血运行失司则形成“不通则痛”。再者病人自身免疫力低下亦是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的一个不容忽
视的重要因素。此病患者大多年老体弱,脏腑功能低下,又患急性带状疱疹久治不愈,更伤及阴阳气血,呈现阳失温煦,阴失濡润。阳气虚,元阳不足,清阳不升;阴血不足,脉络拘急,则形成“不荣则痛”。
1.2 邪毒稽留,经脉绌急
牛老认为蛇丹痛当为“络”病,叶天士指出:“久病人络,血瘀作痛。”络脉分大络、支络、细络、孙络、毛络等,逐级分次,为数甚多,结构复杂,形成网络,行使运行气血、渗灌和排泄之作用。正如张景岳在《类经》中所说:“络之别者为孙,孙者言其小也,愈小愈多矣,凡人遍体细脉,即皆肌腠之孙络也。”毒邪导致络脉由滞到瘀,甚者不通,不通则痛。再加患者多是年老和体弱者,久病不愈,气血虚衰,不养脉络,造成了“至虚之处,便是留邪之地”,浮络处于“绌急”状态,即屈曲拘急。《素问?举痛论》说:“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又说:“小络急引故痛。”这种疼痛往往是较剧烈的。
2 对治疗的认识
络病多属久病痼疾,病势缠绵,胶痼难愈,病程较长。这是由于正气内虚,邪毒外侵,气滞血瘀,湿热蕴结,络道滞阻而发病。《临证指南医案》说:“久痛人络”,“积伤入络,气血皆瘀,则流行失司,所谓痛则不通也”。伤及阴阳气血,呈现阳失温煦,阴失濡润,而致“不荣则痛”。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是本病的两个重要环节,治当遵叶天士之“久病当以缓攻,不可致重损”原则。在治疗上根据本病正气虚衰(免疫力低下),气血瘀阻,经脉不畅(微循环不畅)的病理,以扶正祛邪为治疗原则,即祛邪以通、扶正以荣。用养阴益气,活血搜毒,通络止痛之法。做到缓柔相济, 达病所,病祛体复。在具体治疗时牛老内外兼治:外用“石燕散”(由石燕、大黄、三七等组成)用两份凉开水加一份蜂蜜调成糊状外敷患处,每天2~3次。内服“带后丹”(经验方),选用芍 、甘草,酸甘化阴,阴液恢复,筋脉得养,气血调和,络脉通畅,可解“络虚不荣”之患。用辛温通络、辛润通络之当归、防风以及虫类之 (全蝎、乌梢蛇等),祛瘀、搜剔疏拔,能逐血导瘀,搜剔络脉之间的湿热残留余毒。用三七、丹参等行血散瘀,定诸经之痛。用土茯苓、板蓝根,除湿清热,解毒。若久痛不 愈加三棱、莪术、天龙,肿胀加王不留、丝瓜络。综观全方,可使气复血荣,脉络畅通,气血流畅,故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可痊愈。
3 讨 论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困扰中老年人群的顽痛症之一,目前仍是疼痛难题。其疼痛持续时间短则1~2年,长者甚至超过10年。患者由于长期忍受疼痛折磨而苦不堪言。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属于较剧烈的顽固性疼痛症(也有极少数患者表现为奇痒或痒痛),患者的疼痛常是自发性闪电样或撕裂样、针刺样疼痛,发作时常使患者寝食不安,大多数患者常常伴随较明显的持续性烧灼痛。目前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看法不一,究竟单纯是急性带状疱疹时间上的延续或是性质不同的另一类疼痛?多数学者倾向认为它们是两类不同性质的疼痛。西医学在治疗用 多使用:①麻醉性镇痛 ;②抗抑郁 ;③抗惊厥 和综合疗法及区域神经阻滞、交感神经阻滞等法,一般疗效不理想。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难治之顽症,其痛长年不愈,治疗棘手。牛老认为“剔除湿热余毒”不可轻视,而要剔除湿热余毒,就要重用土茯苓。若加用板蓝根疗效更好,因为土茯苓得板蓝根解毒散结之力,能人络搜湿热之蕴毒。加用蜈蚣等虫类 物可增强通络活血搜毒之力可使络脉畅通。用“石燕散”可活血通瘀,使经脉通畅疼痛得止。石燕性凉味咸,《本草纲目》云:“石燕性凉,乃利窍行湿热之物。”大黄性味苦寒,性沉不降,用走不守。《本草求真》云:“用此皆能推陈致新,定乱致治,故昔人云有将军之号……邪热实结,宿食不下,用之得宜。”三七参散瘀,消肿定痛。故石燕散能通瘀活血止痛,从而改善微循环,使气血通畅无阻,故顽痛得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