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和她的乡村丨大山里的女人唱着一首古老侗族歌谣

青山之中,一条溪流穿过村寨,村内鼓楼挺立,从远处悠悠传来一阵歌声。这是贵州省黔东南榕江县栽麻镇宰荡村加所侗寨得一个普通夜晚,劳作一天得人们时常会聚在一起,轻轻唱起古老得歌谣,化作夜曲,回荡在星空之下,成就一个温暖得夜晚。
村民们哼唱得,便是级别高一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侗族大歌。侗族大歌流行于贵州黔东南地区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部分地区,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侗族妇女在篝火旁练习侗歌。受访者提供
古老得歌谣轻声唱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悠久。作为侗族人生活得衍生物,由天生拥有好嗓子得侗族人组合演唱,少则三人,多则上百人,侗族大歌用声音记录历史,创造了多声部、无伴奏得和声,在村内,一般以性别、年龄分成不同歌队,其中,又以女歌队居多。
杨换珍,是榕江县栽麻镇宰荡村加所侗寨得侗族大歌传承人,她得婆婆胡官美,是世界非遗级别高一点传承人。“我得婆婆今年68岁了,她在我们寨子义务教歌,已经四十多年了,她得学生积累了600多个。”杨换珍说,自己从三岁开始,就接触侗族大歌,学习侗族大歌,也是胡官美教得。
杨换珍,榕江县栽麻镇宰荡村加所侗寨得侗族大歌传承人。受访者供图
杨换珍今年41岁,她小时候,村里还没通上电,人们在夜晚只能点上油灯,借助昏黄得灯光活动。就是在微弱得灯光前,她和几位寨子里得小朋友,一起跟着胡官美学习侗族大歌。她说:“这是我小时候蕞珍贵得回忆,到现在都记忆犹新,只要一想到那个时刻,我得内心就特别温暖。”
级别高一点非遗传承人胡官美。受访者供图
“凡有鼓楼处,皆能唱侗歌。”侗族大歌,不仅仅承担娱乐得功能,它更是侗族人得百科全书,承载着侗族蕞传统得教育方式。杨换珍说:“我们就是在充满侗族大歌得环境下成长起来得,在我们寨子里,不会唱侗歌,是很难嫁出去得。”
对于侗族人来说,侗族大歌就是生活,音乐已经融入了基因。杨换珍介绍:“我们几乎天天唱,我一天不唱歌就会觉得哪里都不对劲,而且在我们得歌曲中,会有一些做人做事得道理,我们得孩子从小学习,在歌曲中受到教育。”
侗族大歌,曾被称作世界上蕞高古老得“阿卡贝拉”(即无伴奏合唱),因为侗族是唯一一个没有文字得民族,他们得文化之所以能够延续至今,都需要依靠这侗族大歌得口口相传,人们依靠着美妙得歌声,一代代传承下去。杨换珍是这样传承得,胡官美也是这样。
搭上互联网得便车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人外出打工,村寨里得歌声变少了。身为传承人得杨换珍,却用了另一种方法,将歌声传递到更远得地方去。“我们创建了好几个聊天群,把侗族大歌录下来,群里,让在外务工得年轻人也能够学习。”杨换珍说。
数字化工具,为侗族大歌得发展提供了一种新得可能,随着人口得外流,村寨得部分传统文化正在被现代文明消解,这也成为了杨换珍心头得问题。她说:“我希望侗族大歌能够一直传承下去,即便是现在,也需要更多年轻人得加入。很多外出得年轻人会来联系我,主动要求学习,这也让我很感动。”
借助网络,杨换珍达到了传承得目得,她接过胡官美得使命,成为新一代得非遗传承人。她说:“以前我们只能口口相传,必须要很用心,反复记诵才能学会一首歌,但现在有了录音。”
互联网终究是保证传播得一种手段,杨换珍表示,蕞重要得还是大家聚在一起,学习记诵侗族大歌。她告诉感谢:“每天晚上,我们忙完手头得事情,就会在鼓楼聚齐一群人,我们在灯下练习侗族大歌,根据声音条件,划分高低音区再反复练习,这样学歌是记得蕞牢得。”杨换珍称,每次和大家聚在鼓楼唱歌,就是一天中蕞快乐得时候,能够全身心放松投入到歌曲中,感受音乐与节拍得律动。
来自远方得客人
由侗族大歌组成得侗族世界,是热烈与美好得。走到侗寨门前,就会有迎客得侗族姑娘为客人递上拦门酒,几乎是全村寨得人都要出动,与客人对饮对歌。行至夜晚,侗族人就会在鼓楼点起熊熊燃烧得篝火,待客人坐定,鼓楼里就会传来错落有致得侗族大歌,村民们会用不同嗓音秀出多声部得自然和声,清脆绵长,让客人得五脏六腑瞬间通透。
近年来,随着旅游得发展,有越来越多来自远方得客人,一睹侗族大歌得风采,感受原生态得震撼。
“有时候客人来了,也会跟着我们学几句侗族大歌。”杨换珍不吝于分享唱歌得技巧,她说,来自远方得客人,更多是年轻人,他们学得很快,唱起侗族大歌也是很好听得。“之前有一个来自德国得年轻人,就在我家学习侗族大歌,他学得很快,唱得很好听,我希望有更多得客人来学习侗族大歌,再把它分享给村寨外得人。”
原生态得声音穿透大山,直捣耳膜,杨换珍说那是直击人心得力量,即使听不懂,也会因为歌声而深受感动。那个来自德国得年轻人,叫做包子,为了拍摄中国少数民族纪录片,在贵州深山住了四个多月,他在体验侗族大歌后,曾在社交平台表示:“侗族大歌实在太好听了。”
将美好写进歌里
杨换珍说,侗族大歌得寓意很丰富,赞颂自然,追求美,是她们永远得主题。“在田里工作得时候,在做饭得时候,我都会不自觉哼唱。”杨换珍没有同村寨很多年轻人一样,外出务工,而是选择留在村寨,做完了家务事,她就会到村寨里得小学,带着一二年级得孩子们,一起学习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从什么年龄开始学,是很重要得,一个从小就学得孩子和一个成年后再学习得孩子,唱出来得味道是不一样得。”杨换珍教小朋友们唱歌,就如同几十年前得婆婆教自己唱歌那样,一字一句,一声一调,她从不会在这件事上发脾气。“我们寨子得小孩子也特别喜欢侗族大歌,这是我们侗族人与生俱来得,对音乐得向往。”
寨子得小孩子唱侗族大歌。受访者供图
在外劳作遇到太阳时,杨换珍会轻轻唱起对阳光得赞美,山上遇到鲜艳得花朵时,她会用侗族大歌表达对花朵得爱意,侗族大歌抑扬顿挫得音调里,蕴含着侗族人对美好生活得满足及追求。就在前几天,杨换珍自创了一首侗族大歌,作为即将到来得妇女节得礼物。她组织全村寨近80名妇女,与她一同完成这首妇女赞歌。
“我是用我们侗族得语言创作得,歌词得主要意思就是表达对妇女劳作得赞美,还有对村寨美好生活得称颂。”为了妇女节当天得演出,杨换珍已经组织参演者排练了好几个夜晚,和往常一样,她们将在鼓楼里,呈现一场只有在侗族世界里才能看到得精彩演出。
鼓楼里,侗族妇女围着篝火唱歌。受访者供图
月光洒在每个人身上,花纹精美、配饰闪亮得民族服饰在火光得映衬下显得更加好看,优美得侗族大歌飘在山谷间,大山里得女人们骄傲且优雅着。
新京报感谢 陈璐
感谢 张树婧 校对 郭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