咫尺间丹青绘民居

刘苏华/文
《苗寨风情 》 68cmX 68cm
身居城市,每个人都在找寻自己的原乡梦,看城市变迁,记录时代纷繁,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来讲述与叙述。近日,三祥轩书画院采访组走进画家彭强华先生,找寻有关“彭围屋”的时代变迁痕迹,从而还原画家的精神家园。
《 忆江南 》 136cmX68cm
乡村与城市的变迁,每个人都是带着自己的情怀进行描述,在城市寻找关于乡村的记忆,在乡村寻找儿时的记忆,一旦熟悉,即把情怀释放在记忆中,加以渲染而成为自己最关注的那个领域。和画家彭强华的对话中,我时时感触到时代的痕迹在一个画家身上留下的烙印,而倔强的画家,用手中的画笔,记录并表达着时代的强音。
《春风杨柳伴我行》 136cmx68cm
上个世纪60年代,彭强华先生从山区小城考入广州美院系统的学习美术知识,边学习边参加文艺宣传,为他的绘画夯实基础。从学校进入部队,一直没有离开宣传与弘扬的主旋律,那个时候浓墨重彩的油画,是他的主战场。
《战友》
自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彭强华就不断在艺术创作方面,取得一个个可喜的丰硕成果。如早在1972年,彭强华的油画《开发荒地》,与陈衍宁的油画《视察农村》,汤小铭的油画《鲁迅》和《女委员》,潘嘉俊的油画《我是海燕》,同时入选1972年的全国美展。当时广东美术在全国彰显的整体艺术成就,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开发荒地》
在人生的每个时间段,他都能拿出新的成果来让人们大饱眼福。如1974年,彭强华与人合作的版画《西沙凯歌》入选全国美展。1977年有油画《人民力量的检阅》入选“庆祝建军五十周年全国美展″,并为人民美术出版社出单页,广东美术馆收藏。
《客家瑰宝》 366cmX144cm
进入80年代,先后有连环画《白马将军》和插图《前夜》,入选笫六、七届全国美展。
《烟雨姑苏 》 68cmX68cm
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彭强华的艺术创作也迈向了另外一方向,他逐渐放弃油画,转而主攻中国画,并渐渐形成自己独特“彭围屋”的风格。
《春气满山香吊脚楼》 136cmx68cm
因彭强华画的大都是民居建筑,有人开玩笑地说彭强华也是房地产建筑商,每天在纸上造房子。这无不印证,彭强华与他乡村建筑的难以割舍之情,他的笔墨充盈饱满、丰沛的感情色彩,浓郁地描述着他家乡的一草一木和许许多多的围屋。
这些年,他又走进中国乡村各处,笔墨从家乡围屋到江南水乡、苗族吊脚楼、傣族竹楼.....
《回娘家》 68cmX68cm
一套民居,一个故事。青坡拥着点点村落,
而这些乡村建筑就散落在乡间,
在画家笔下热情洋溢的绽放,
民居即“家”之所在。“家”是维系血缘亲情的避风港,应是一个特别温馨、富有情感色彩和情趣的地方。彭强华先生走向大川南北,用笔墨作底色,开始在画纸上记录时代的乡村民居。
《山村新绿 》 68cmX68cm
他觉得,许许多多的城市人对民居是有一定的精神性要求的,也就是说,民居是富有一定的审美性和情感性,民居不只是简单的房子所提供的一个空间。而且讲究的房子也是一类艺术品,具有可以欣赏的精神价值。它可以造成一定的情绪氛围或环境气氛,引起美的愉悦,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从而引领人们的心灵归宿。
《贵州西江千户苗寨 》 136cmX68cm
身居城市,常常有一种迷失感,当看到彭先生的乡村生活画面时,我心头是暖的,甚至热泪盈眶,浓烈的生活气息,赶走眼前的孤寂,那是一种新生的暖意与对心底生活的渴望。
《月上枫桥 》 68cmx68cm
古朴厚拙的村屋,幽幽诉说着岁月蜿蜒曲折的故事。
走进围龙屋的乡村建筑中,
古老的马灯在跳跃着火花
沉重的石碾滚动着、吱吱作响
那门、那窗、还有那古老的木床
门前的池塘、农具、时而闪现画面的农家女......
景物与人错落有致,相得益彰
玉米、辣椒、石碾.....村屋风味格外鲜明
《水乡》 68cmX68cm
这乡村,旖旎风光
观山望海,想住在诗中的房子里
海子说,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秋到水乡》 68cmX68cm
在海边,在林间,在山脚。
海边石板路,隐于山水间,绿意浓浓、鸟语花香、阳光充足,是一处美的足以融化人心身的地方,以一处依山傍海的房子,独享一个奢侈的自然天堂。
《山寨 》 68cmx68cm
山居顺山势而建,隐于山林松竹间,既可观山,山光烟岚尽收眼底;又可望海,水色迷雾一览无余。
那些遥远的古建民居,
随日出日落明暗交替,随一年四季变换容颜,
在岁月中沉积故事,却也同你我渐行渐远
画家彭强华先生用画笔为我们讲述,娓娓动听。
正在创作中的彭强华
《客家庭院》 68cmx68cm
在历史的年轮中,古民居所经历的沧桑和古朴如今看来愈发迷人。而置身画家营造的民居故事中,于此,也俨然有时光倒置之感,似乎使人从现代文明一下子就回到了遥远时代。“每一栋房子都是一段历史,每一栋建筑都充满了人情味,给人非常亲切的感觉。”彭先生一边手持画笔,一边喃喃自语道。
纵横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孕育五十六个古老民族,织就一幅幅绮丽多彩的华夏民居风貌:有人夜憩竹楼,有人水上为家,有人把家驮在马背上,有人享受着窑洞中最古朴的大自然的恩赐……各地民居风采将中国故事的源远流长,画家用他的画笔将民居故事的独特魅力记录下来,他说,他依旧要走到全国各地写生并记录。
《春到客家》 68cmx68cm
我们期待着彭强华先生更多的民居创作,更多的作品呈现。
彭强华
1943年10月生,广东梅县人,1968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后曾在广州军区美术组任职,曾转业到广州美术学院任教,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文史馆书画院南方分院画家,美术编审(正高级职称),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广东省政协书画艺术交流促进会理事、珠海市政协书画院特聘画家、广州市花都区政协书画室成员、广州画院特聘画家。
《闻鸡起舞绘山河》篆刻 傅志勇
总 编 辑
任丽玲
艺术总监
班 澜
广州市花都区新华美玲字画经营部(联系电话:13662503633)
广州庆业水电安装工程有限公司任诗祺(联系电话:020—86836982)
雅昌艺术网、中国书法网、中国篆刻网、《书画评鉴》杂志、《花都乡音》杂志、《花都人》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