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的六生六世之十

01-26 生活常识 投稿:管理员
赵氏孤儿的六生六世之十

第三代、赵朔

赵朔,姓赵名朔,谥号庄子,生年不详,卒于前五九0年左右。是赵盾与狄女季隗之子,曾任晋国的下军佐,卒于下军将任上。前597年,以下军将身份参与「邲之战」,结果晋师惨败。然而他被司马迁误记为遭屠岸贾陷害,他也从容就义,使他的一生充满了高尚的色彩。

一、身世

公元前六○一年,年初或更早,中军将赵盾去世,赵朔并没有继承卿职,不久后被新执政郄缺拔擢,担任下军佐。公元前五九七年,晋、楚两国的第二次大对决,「邲(今河南荥阳市北)之战」以前,下军将栾盾去世,他已晋升一级,成为下军将。邲之役以后,他就从历史上消失了。公元前五八九年,晋、齐鞍之役时,下军佐栾书任下军将。赵朔的亡年,必然在公元前五九七至五八九年之间。因为他的儿子赵武死于公元前五四一年,得年最多五十岁,由此推算,赵武生于公元前五九○年左右,因而推论赵朔可能卒于公元前五九一至五八九年之间。

赵衰的另一个老婆是晋文公的女儿赵姬,她生了三个儿子:赵同、赵括与赵婴。凭着爸爸与妈妈的地位,他们在晋国也是很拉风的人物。赵同封于原(今河南济源县西北),赵括封于屏(?)婴齐封于楼(今山西永和),都是有封地的的贵族,也各有官位,公元前六○六年,晋成公元年,实施扩大版公族制度时,赵盾还把赵氏嫡子的位置让给气焰嚣张的赵括,让他当赵氏的族长。赵同与赵括把能干但管不住小头的弟弟赵婴驱逐出境,两人的果报是灭族之灾。

赵衰是次子,他的哥哥叫共孟,他的儿子名赵穿。赵穿的儿子叫赵旃,共孟没没无闻,这对父子也是制造灾祸的小丑型人物。赵同、赵括与赵旃还都升到卿位。

二、成就

赵朔能文不能武,以能文上台,以不能武黯然失色,他没有成就可言。他之值得一提,因为他是赵武的爹,还有,赵氏孤儿要替他伸冤,控告荀林父欺世盗名,侵犯人权。赵朔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有关他的史料太少了,但是,赵盾、荀林父、中行吴、赵成都留下一些线索,让人可以深入探索。史料有许多断点,使人难以把整个故事连接起来。孤儿不愿避重就轻的溜走,就暂时放下严谨的历史,改从侦探的角度,试图拚凑一个赵朔的故事。您看到的本篇文章,有如计算机仿真的故事,如果说错了还请大家指正。

 

三、经历

(一)晋楚邲之役

赵朔的经历只有在晋楚之战的邲之役时出现。公元前五九七年春天,楚国攻击郑国,郑国向晋国求救。郑国位于晋国的南方,楚国的北方,秦国的东方,是强国互相争取的要地。六月时,晋国出兵救郑。晋国三军总动员,全都来了。中军将(元帅)荀林父,中军佐(副元帅)先谷,上军正、副司令是士会与郄克,下军正、副司令是赵朔与栾书。赵括、赵婴是中军大夫(参谋?),巩朔、韩川是上军大夫,荀首、赵同是下军大夫。韩厥为司马(军法官)。赵穿的儿子赵旃也在军中,职位不详。

晋国的将领对于战略问题分为主战与主和两派。元帅荀林父是老政客,当年才接任新职,人心还不服,领导力也没有经过考验,所以他是主和派。他的目标是解除郑国的危机,不是要与楚国决战。上军司令士会,是个有谋略军事家,他知道尊重元帅的重要,他说:「楚国政治清明,人才得用,军队强大,无隙可乘,不可与他硬拚。天下有许多既衰弱,又昏昧的国家,可以任我们攻取,为什么要与最强者作战?」他们不想与楚军对决,只想把楚军逼退,是正确的选择。因为楚国在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统治下,国力高战力强,晋国应当避其锋锐。副元帅先谷是个脾气暴燥的老粗,是强硬的主战派,他说:「枪杆子出盟主,我们的盟主之位是打出来的。楚国欺负我们的小弟,不把他们打回去,当什么盟主?」。

晋军南下,快要到达黄河时,就听说郑国已经战败投降,签订城下之盟,成为楚国的属国。郑国已不可救,元帅准备撤军回国了,他说:「郑国背叛我们投降敌人,我们暂且回去,改天(楚军不在时)再来教训背叛我们的郑国。」上军司令士会跟着报告敌情分析,结论是:「好军人不打没有把握,而且可以避免的仗。」能不与强敌打没有把握的仗,晋国官兵都很高兴,只有副元帅先谷大怒,他率领自己的部属继续前进。军法官韩厥对元帅说:「有人抗命不服指挥,按军法,元帅要负指挥无能之责。如果全军一致行动,还打了败仗,六位将领将要分担责任。你要独自担负失败之责吗?」于是荀林父下令前进渡河。

楚国的军队分为中、左、右三军,如同晋军,中军将最大,是元帅。因为楚庄王亲征,令尹(相国)孙叔敖也来了,所以正、副元帅就变成楚王与令尹,中军将沈尹就降级为只管「中军」之将。左军司令子重是楚王的弟弟,时任左尹。右军司令公子侧是楚国正卿。楚国也是精锐尽出。伍子胥的曾祖父,伍参是楚王的宠臣,也是智囊。楚王巳经打了几个月仗,也达成胜郑的战略目标,他不想与晋军纠缠,他计划到黄河边饮马,对晋军示威后就撤军回国。晋军却突然赶在他们前面,渡过黄河来挑战了。楚军也为要不要打仗分成两派,楚王与孙叔敖是主张退兵不要打的。智囊伍参是主战派,他说:「晋国的主政者刚上台,还没有建立威信,军令难以贯彻。副元帅先谷脾气火爆不仁,他另有主张,元帅的命令无法下达到基层,大家无所适从,像一盘散沙的晋军一定会打败仗的。这么便宜的仗一定要打。而且陛下以君王面对臣子,居然不战而退,要如何对社稷交待?」楚庄王被说服了,他不能闻敌而退,好歹要与敌军碰个面,占点小便宜再回去。他下令已调头准备撤退的孙叔敖,调转马头继续北进,到管(今河南郑州)待命。

晋军驻扎在河南省莹阳以北的敖、鄗两山之间,与楚军隔着一个水塘对峙,水塘的外围有沼泽与树林。楚军的意见一致了,晋军的思想还没有统一。郑国也来搅和,郑在两大强国之间,左右为难,他的希望是两大强国大拚一场。最好是是两败俱伤,其次是一胜一败。两个老大并存,小国真的没有生路,乘机整倒一个,是他的求生之道。郑国同意与晋军联合御楚,郑国代表说:「楚师已经累了,而且没有防备。你们主攻我们助攻,一定会赢的」。先谷说:「打败楚国,收服郑国,就在这一战了,快答应他吧。」下军副司令栾书说:「楚师没有累,防备也很严密。郑国要坐山观虎斗,他的话不能听。」

先谷的好战立场没有司令级的将领附合,只有赵同与赵括两个大夫声援他:「率军出征,就是要找敌人打胜仗,获得属国,有什么好迟疑的呢?还是听从先谷副元帅的话吧。」下军大夫荀首说:「赵同、赵括讲了该死的话,该送军法办理。」下军司令官赵朔,在这时说出了他在这一战役,也是他生涯中,唯一传世的台辞:「栾书明白道理,他做得到他说出的话,一定会成为执政者。」赵朔的话虽少却一语成谶。这是后话。

两国对阵先礼后兵,楚国派人向晋军将帅传话:「鄙国君王少年失父,没读什么书(所以他依例办事),他听说二位先王多次来往于这条路上,为的是教导与安定郑国。鄙国不敢与大国为难,请诸位不要在这里待太久。」他的潜台词是:「教训郑国是本国惯例,请勿打搅,请让路。」晋军由士会致答词:「从前周平王命令我的先君文侯,与郑侯一同辅佐周王室,不可违令。现在郑国违抗王命(弃周王而服从楚王),小臣的主子派小臣来责问郑侯。我们不敢惊动贵国的间谍来刺探。虽然如此,我们还是愿意拜受大君的命令。」他的意思是:「我们『干郑』」有更久的历史,与更高层的交待。虽然我们的合法性比你们高,我们还是愿意跟你们谈一谈。」先谷认为士会的答辞太软弱了,他叫赵括到营账外拦住楚国使者,换个说词。赵括对楚使说:「刚才我们的代表说错话了。鄙小学君命令我们把贵国大军请出郑国之境。国君说:『不要逃避敌人。』我们不能违背国君的命令。」

楚使回去复命,把所见所闻做了详细报告,庄王听完报告非常高兴,确信这一仗他已立于不败之地了,因为使者见到晋军内部的混乱,证实伍参的判断无误。他无法想象大元帅的外交词令,可以由别人任意更改。但是,他还是稳重的想要以谈判解决问题。楚王又派人来求和,晋军同意了,过几天就要歃血为盟,订立和约了。

楚国的三位军官共乘一辆兵车到晋国军营示威,术语叫「致师」。三位杰出的勇士都是大夫级的高官。负责驾车的许伯说:「我听说担任示威责任的驾驶,要一手执马缰,一手握着大军旗斜放外伸,驾车紧靠敌军营壁的斜撑飞驰,让军旗顶端在壁撑上磨擦,刮刮作响,然后才回营。」担任左侧射手的乐伯说:「我听说示威的射手要用最好的箭,射中敌人的标志物。再代驾驶握住缰绳,让驾驶可以轻松的下车走到马前,去把战马排列整齐,整理配饰,然后上车而还。」担任车辆右侧战士的摄叔说:「我听说示威的车右要冲入敌营,割一个人耳,抓一个俘虏后才回来。」一车勇士出去示威,三个人都做到了他们自认该做的事。在将要签订和约的前夕,晋军的防备很松懈,一辆敌军的兵车驶来,也没有引起戒心。敌人不但示威还伤人捉人,晋军派出一队战车来追遂挑战者。晋军战车排成人字形,队长在前方,晋军愈追愈近了。乐伯气定神闲的还击,他射左侧追军时只射马,射右侧追军时只射人,晋军竟然无法逼近。距离军营还远,他只剩下一只箭,还有很多追兵在后面,怎么办?他看见前方草丛中有一只鹿,他把最后一只箭射向那只鹿,正中鹿背。他叫摄叔去抱起鹿,把它献给晋军队长。摄叔对队长鲍癸说:「打猎的季节还没到,你们一定没有什么肉吃,我献上一只鹿表示对兄弟们的敬意。」晋军士兵要杀示威者,队长说:「这个射手厉害,这位战士会说话,都是可敬的武士,饶了他们吧。」

晋国的高干子弟魏锜想要当公族大夫,没有如意,他竟然想搞鬼,让晋军吃败仗。他请求去楚营「致师」讨回面子。上级不准,因为要订盟约和解了,还示威什么呢?晋国是王霸之师,怎能跟蛮夷之邦一样搞小动作呢?昨天晋军没有防备才让楚人示威得逞。楚人会不防备晋军来报仇吗?去了也只是自取其辱而已。魏锜就说:「那么我改当和平使者好了。」和平使者是需要的,这个任务却给了这个不适当的人。赵旃想当卿,没有当成,连个军大夫也没顶上,他有一肚子火。听说楚军的「致师者」来去自如,又没抓到。他也申请要去「致师」,当然也被打回票。他也学魏锜,要当会盟的联络人,也被批准了。荀元帅大概以为当邮差的,能搞什么鬼呢?让两个少不更事的「贵二代」有点事做,应该可以消除们的不满。上军副司令郄克觉得不对劲,他说:「两个愤青去执行任务了,如果不严加戒备,一定会坏事。」先谷说:「郑国求战你们不同意,说是要和平,既然要和平还要戒备什么呢?」士会说:「有备无患。」先谷还是不同意。上军要加强戒备,副元帅坚持不必,元帅与下军没有意见,三军各行其是,不败才怪。士会令上军在阵地设下七道埋伏,所以,上军后来没有战败。赵婴没有加强战备,却教部属准备运输船队,所以中军能最先撤退。

再回到魏锜与赵旃,两人分别出营。魏锜在白天当使者到楚营,出言不逊故意找碴。楚国的潘党大怒,就驱车追他,魏锜就逃,到了沼泽地区时,魏锜似乎无路可逃了。他发现有六只鹿躲在草丛中,就依样画葫芦,射中一头鹿,献鹿,说好听的话。潘党一看晋人在讨人情,楚国不能失了气度,就放魏锜回去。

入夜后,赵旃偷偷带一队人摸黑潜到楚营前面。他命令属下进入楚营搞小动作,他自己则故作镇定的坐在营外地上等待。楚王的护卫有三十辆兵车分为上午、下午两班,称为左广与右广,每班三十辆兵车加上护卫步兵。上午班从鸡鸣之时就开始值班,至中午交班给下午班,下午班则执勤至日落。这天鸡鸣以后,楚王亲自带着上午班护卫巡逻,在微曦中他发现有敌军坐在营外地上,庄王就率队追过来。赵旃坐在地上等了许久,一直没有等到手下之人回来,他不知道他们是否失陷了,忽然见到楚军向他冲过来。他急忙上车逃命,到了一片树林旁,他就弃车跑到树林里。楚王御驾的车右,屈荡就跑进树林追赶,双方打起来,赵旃打不过就逃。当时的军装是上衣下裳外罩甲冑,下裳就是裙子。大概是赵旃脱下甲衣及下裳,以径赛选手的装扮,跑赢了参加武装赛跑的对手,屈荡只好拣起赵旃的甲裳当战利品。

晋军也怕两傻激怒了楚军,就派一队防守用的重装战车出来接应。重装车在营外待命,裸奔或半裸奔的赵旃跑出树林,向巡逻车奔去,巡逻车见到自己人狼狈跑来,就快速上前接应。重装车急驰时带起的尘土多,潘党出营找楚王,看见前方烟尘滚滚,就派人回到统帅部报告:「晋军出动了。」楚王出营追敌时,楚军就已经集合待命了。令尹孙叔敖听说晋军进攻楚王,他担心楚王被敌军俘掳,立即下令:「全军出击,全速前进,宁可在别人家门口打,也不要在自己的家门口打。」于是楚军的兵车与步卒都勇猛向前冲。两军之间有树林有沼泽,楚军自然是兵分两路,绕过障碍物,也绕过庄王。看见楚军大举来袭,晋军则一团乱,执勤的战士在自己的岗位上待命,备勤战士则紧急集合等待命令。元帅荀林父不知所措,他击鼓召集部队后,下的命令竟然是:「先渡河的有赏。」士卒全都向后跑,晋军不战而溃了。中军与下军全部抢先渡河逃命。为了抢船挤成一团,船已经满载了,还有许多水里的人手指紧抓着船沿。船上的人就斩断抓着船沿的手指,赶忙开船,每艘船上都有许多断落的手指,水里有更多的落水者。

晋中军不战而逃的时候,下军也被楚国右军追着打,只有上军在原地顶着,副司令问:「要坚守吗?」司令说:「楚师气势正旺盛,若是都来攻我们,我们会大败,不如收兵退回。既保存实力,又与同僚分担败仗之责,这是上策。」所以上军将士会自己充当上军的殿后部队长,走在最后,有遭遇战,却没有败绩。上军遇到的对手是潘党率领的后备队,只有四十辆兵车,加上一个尾巴小国唐国的军队。或许楚国知道晋国的上军不好对付,就先派少数人佯攻牵制上军,要等击溃中、下军之后再以主力对付上军。上军适时的作出正确的抉择,在楚军主力来到之前就已撤退。

赵旃丢盔卸甲,光屁股逃回来,而且引起楚师全部出动之后,他安全地回到营区。新命令是「先渡河者有赏。」这一次,他老实地撤退过河,没有再逞能。在路上他碰到堂兄赵朔与堂叔赵同,下军既没有准备船只,又没有战备,败得最惨,乱到连司令赵朔与大夫赵同都凑不齐一车可匹配的四匹马。赵旃慷慨地让出两匹好马给赵朔与赵同。他改乘普通马拉的战车逃命,途中遇到敌人,他再度弃车,跑进树林徒步逃命。有位逢大夫与他的两个儿子共乘一辆车,经过赵旃的旁边。逢大夫看到狼狈的赵旃了,他喝令儿子不要回头,儿子却不懂父亲的意思,他们想的是一定有什么状况了,要提高警觉才是。一回头就看到赵旃在后面,他们说:「赵旃在后面。」逢大夫不能再装做没看见,也不能教儿子弃上级长官不顾。他愤怒的指着眼前的树,对两个笨儿子说:「下车,死在这里吧,我会回来替你们收尸。」他留下两个儿子,载着赵旃逃难。后来逢大夫按照标记回到旧地找尸体,看到两个儿子都遵命死在同一株树下,尸体还迭在一起。

战争是从早晨开始的,黄昏时,胜利的楚军移营到邲地集结,晋的残余人马已无法集结成军,他们乘夜间偷偷渡河,整晚络绎不绝,楚军则不为已甚,没有追杀残军。这场战役还有许多精彩的情节,为了不离题太远,与赵氏无关的部份就割爱了。

大帅荀林父回国后请求以死谢罪,有人替他求情,结果就免死,免罚,官复原位。他是高干子弟老政客,赵盾执政时他早已幸运地升到中军佐,赵盾认为他不能担大任,没有依序让他升任元帅,而是让上军将郄缺接任中军将。不幸的是郄缺当三年元帅就死了,荀林父在重要关头匆匆上阵,却因无能铸下大错。赵盾是有眼光却无运气,如果赵盾让荀林父依序接班,当了三年元帅之后遇到邲之战,他的表现不知道会不会比较好?

副元帅先谷是贵四代,在一年半以后被究责,不但自己被杀,还被灭族。先轸(第二任中军将)、先且居(第三任中军将)、先克(中军佐)三代建立的家业,被他一夕败光。先轸、先且居都是大将之才。先克却是贪官、政客,他明里巴结狐、赵二氏,暗地为自己讨官,被赵盾回报升为二把手,却因霸占别人土地被刺杀。先克死后赵盾还是对他感恩,要提拔他的儿子先谷为卿,但是先谷年幼不能任卿,赵盾就任命自己的家臣臾骈暂时为卿,替先谷占一个位置,等到先谷成年后再让他任卿。赵盾没有看到先谷是个暴燥不驯的祸胎,会闯这么大的祸,赵盾要担识人不明的罪。

另一个祸首赵旃,是晋成公女儿的儿子,也没有被检讨。公元前五八八年,晋国又扩充为六军十二卿。他与赵括同时升任为卿,括为新中军佐,旃为新下军佐。公元前五七八年,赵旃升任新军将。公元前五七五年,鄢陵之战时,郄犨代替赵旃为新军司令,赵旃大约卒于这一年或稍前。赵同是赵括之兄,显然才能不及弟弟,所以他的弟弟赵括当族长,并且先任卿。赵同在公元前五九四年时,担任「献俘团团长」出使周王室,态度傲慢不敬,东周的刘康公预言:「不出十年,赵同必有大祸。」前五八七年,赵同升任下军佐,四年后灭门惨案发生。

赵朔娶成公的女儿,景公的姐姐为妻。赵朔住在「下宫」,也许是晋国公室的财产,也许是因为里面住着的是贵比国君的赵氏家族,除了赵朔,还有他的叔叔赵同、赵括、赵婴等三位景公的大表哥,所以称为下宫。赵朔死后,他的遗孀赵庄姬与小叔赵婴磨擦出爱的火花,前587年私密不小心被发现,或被有心人侦查到而大肆喧染,丑闻爆露了。赵同与赵括容不下赵婴,要把他赶出国外。他求情说:「有我在,栾氏不敢害你们,我走了,你们就危险了。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让我留下来做帮手,好吗?」求情被拒绝,赵婴被流亡到齐国。赵婴出走后,她就带着年幼的赵武,搬到弟弟景公的家里住了。气不打一处来,赵括不但让她人面具失,早些时,还拿走赵氏嫡子之位。她越想越气,终于想出一个复仇之法。前五八三年,她向晋景公诬告赵同与赵括谋反,还说栾书与郄锜都知道。景公一问,两人都不否认。案子就交给栾书处理。诬告案到了敌对的政客手里,就成了造反案,不是把两人绑赴法场就算了,还要斩草除根,有关系的一个都不放过。这就是传世版赵氏孤儿疑案的真相:偷情的母亲诬告两个叔叔谋反,被政敌利用,以攻打叛军的方式将之消灭。

还有一个独家报道:孤儿版的赵氏孤儿故事,主角还是同一个赵武。有个整人高手抓了赵武的爷爷的小辫子,要赵武的爸爸负责,赵爸爸也认罪负责了。没想到,整人高手的孙子也长了一条同样的小辫子,韩阙是赵爷爷的好朋友,曾为赵武出头,要回赵氏的财产,他儿子韩起是赵武的好朋友,帮赵武的儿子讨公道,那个长了小辫子的人的儿子,倒也爽快,认错认赔。到这时应该一笑泯恩仇,画上圆满的句号,不,四十多年后,赵武的孙子又来挑事,他把那个认错认赔的中行吴的儿子赶到齐国当难民:然后,赵武的曾孙把曾经抢过赵爸爸官位的荀首的六世孙,打到灭族,还把他的头骨当器具使用,别怪姓赵的狠,他打的是名正言顺的自卫反击战。

(二)仕途探秘

1.前597年初,或上个年底,晋国的中军将郄缺要去世了,一把手离职,二、三、四把手照规矩依序各升一级,现在四把手该给谁?应该是由年轻的晋景公与新执政荀林父一起挑选。候选人有两个:赵朔与郄克。

两个人的比较表


 

结果现任元帅的儿子郄克入选,也许郄缺要郄克退让,郄克没答应,却答应会回报赵氏。前588年晋国增建新三军,赵括为新中军佐,赵旃为新下军佐,次年郄克去世后,赵同升任下军佐,赵氏也成为短暂的三卿大族,大约这就是郄克的回报,他这才有脸去见地下的老爹。

2.前596年,晋国的二把手先谷犯罪被灭门。三、四把手依序晋升后,四把手的位子又空出来了。这次的候选人有三位:受处分的五把手赵朔、无辜的六把手栾书、邲之战有功的下军大夫荀首。这次荀首出线。

3.前594年底或次年初,晋国一把手荀林父要告别了,又依惯例,二、三、四把手循序晋升,四把手由荀林父之子荀庚出任。

4.前592年冬,一把手士会退休,他儿子士燮接任四把手。赵盾去世时,没有指定赵家的人继承卿位,而指定士会担任四把手,这算恩惠吗?连士会也不回报,赵朔应该彻底绝望了,没人替他平反,就是没人替赵盾平反。

连续四次被定罪,而非特赦,不久后他就郁郁而终了。

四、评论

邲之战后赵朔就消失了,根据他在此战中的表现,作者归纳出下列四点浅见:
1. 从赵衰、赵盾到赵朔都不是将才,赵衰有自知之明,他一直闪避主将之职。赵盾因缘际会,当上主将,却做不好,然而他还不是败军之将。赵朔大概是有「非主将」的遗传基因。
2. 邲之战,下军的损失最大,赵朔当然有很大的责任,但是晋国的文化比较包容,连荀林父都能原谅,赵朔当然可以托福。赵朔一直升不上去,很明显有人作梗,这个人呼之欲出,却没有人把他揪出来,此君还好评不少。

3. 赵朔与赵同、赵括的关系明显的不好。当同、括二人支持先谷的好战言论时,赵朔没有命令所属的赵同闭嘴。下军大夫荀首对他说:「赵同、赵括有大罪(该死)。」赵朔却叉开话题说:「栾书刚才讲得太好了,他能做到他(隐谕你,荀首)讲的话,他一定会成为执政官。」似乎他回答荀首,预见栾书会当元帅,会惩治那两个罪人,后来同、括二人果然死于孪书之手。
4. 赵朔的个性软弱,又不懂军事,如果他生在战国时期,文武分治的时代,他有可能成为良相。不幸,他生在春秋,文武合一时代,不懂军事却窃居将位,又碰到大战场合,在这个场合中,他的成败要看主帅的表现,无能的主帅救不了他,他也帮不了无能的主帅。

标签: # 晋国 # 楚国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