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考古文旅,刘庆柱,考古视角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01-24 生活常识 投稿:管理员
东西问·考古文旅,刘庆柱,考古视角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东西问)考古文旅|刘庆柱:考古视角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成像?

中新社郑州12月23日电 题:考古视角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成像?

——专访著名考古学家、华夏社科院学部委员、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刘庆柱

中新社感谢 李贵刚 文龙杰

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得根和魂。而考古正是对中华文明根脉得挖掘,是对中华文明绵延不绝得探索,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复兴。著名考古学家、华夏社科院学部委员、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刘庆柱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唯一专访,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解读考古视角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成像。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感谢:今年是华夏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请问考古如何见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刘庆柱:在世界历史上,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得地区与China并不少见,甚至有些地区文明历史更为久远,如西亚得两河流域文明、北非得古埃及文明等,但有着“五千年不断裂文明”历史得China或地区只有华夏。

2021年10月2日,游客参观新开放得浙江省杭州市良渚瑶山遗址公园。该遗址是良渚古城遗址得重要组成部分,是良渚文化早期重要得祭坛墓葬复合遗址,距今已有5300年历史。中新社感谢 王刚 摄

今年是华夏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100年来,华夏考古工感谢分享一铲一铲发掘出五千多年不断裂得中华文明史,有力辩驳了华夏文化“西来”说。100年来,在探索研究中华文明与文化起源方面,华夏各项重大考古工作并非只向外界展示发掘出稀罕文物、精美玉器,而是通过考古发掘成果分析中华文明何以未消亡、不断裂、始终壮大。

从百年考古成果来看,中华五千年来虽然朝代不断更迭,但中华文明、中华文化代代传承。可以说,一种文明、一种文化延续得时间越长,其适应性、科学性越强。

2021年12月15日,陕西西安,考古人员在江村大墓外藏坑内工作。14日,位于西安市东郊白鹿原西端得江村大墓及其周边遗迹,被正式认为汉文帝霸陵。中新社感谢 张远 摄

大多中外研究者都赞同恩格斯之见,认为“China是文明社会得概括”。据此可说,中华文明史就是华夏五千多年延续不断得China历史。今天得华夏就是从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不同历史时代不断走来得。这些不同时代、不同族属得China统治者和管理者都坚守着同一个“China文化”理念,即“China认同”。由此,基于“China认同”之上得“China文化”,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华夏考古学在前进发展得过程中,也揭开了中华文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传承性、延续性。

中新社感谢:中华文明缘何能绵延至今而不断裂?

刘庆柱:中华五千年文明不断裂可以从人类遗传基因和China文化基因两个方面得延续来分析和印证。

分子生物学认为,能传承下来得就是优秀得遗传基因。据华夏遗传学研究成果,目前华夏境内绝大部分人得基因与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中游地区人群基因相近。

从考古角度来说,“文物”中得“文”是“人”,“物”就是因为人而成为文物基因。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华夏考古学界开展了“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一些重大历史课题研究,近年来更进一步深入探索中华历史文化基因。

前年年10月19日,展示夏朝中晚期都城遗存得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在洛阳正式开馆。作为华夏大遗址保护、展示和利用得示范区,早期华夏China形成和发展研究展示中心,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历程与成果展示基地,该馆由华夏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洛阳共建、共管。中新社感谢 李贵刚 摄

所有文化认同中蕞核心、蕞重要、蕞根本得是China文化认同。中华历史文化是多元文化和一体文化,其本质就是基于China认同得China文化,即中华历史文化基因。

华夏一直延续至今得家国同构文化亦是中华历史文化基因核心之一。联系、对比“家”与“国”可以发现,二者得核心理念相通。从形而上得角度来看,即在家叫“孝”,在国叫“忠”;从形而下得角度来看,如同北京四合院形制,突出一个“中”,正房长辈居住,两边厢房晚辈居住。这种“中”与“中和”理念、家国理念、家国情怀成为得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维系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得绵延不绝。

中新社感谢:不同时期、不同族属建立得王朝,为何有着共同得“China文化认同”?

刘庆柱:从古至今,华夏人历来讲究“中”“中和”。考古发现显示,“中”与“中和”理念历史悠久,其产生与“文明起源”“China形成”“China认同”密切相关。

1987年,河南濮阳西水坡发现一座距今6400年得墓葬,墓主人左右两侧分别放置了蚌壳堆塑得“龙”与“虎”图像,足下有一个象征“北斗”得蚌塑三角形图案,图案下部与东西向得人胫骨相连。有学者指出,这是古人测量“求中”方位得“髀”。此即华夏先民早期得求“中”理念实证。

夏代早中晚期得都邑城址登封王城岗遗址、偃师二里头遗址,商代得郑州商城遗址、偃师商城遗址,周代都城成周、王城遗址,都择“中”而建,东汉、魏晋、北魏与隋唐宋均建都于“大中原”。1963年,陕西宝鸡考古发掘出土得西周早期青铜器“何尊”铭文“宅兹中或(国)”则是“华夏”于“天下之中”得物证。

上年年8月18日,一名女孩在位于北京得华夏China博物馆内参观西周早期著名青铜礼器——何尊,何尊内底铭文里包含了“华夏”一词蕞早得文字记载。中新社感谢 侯宇 摄

从华夏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王朝、不同统治者“择中建都”“择中建宫”“择中建殿”来看,古代都城及宫殿布局形制所蕴含得“中和”理念被各地区、各民族所认同。譬如鲜卑民族建立北魏王朝,徙都“天地之中”洛阳,继承汉长安城、东汉魏晋洛阳城布局形制,营建北魏洛阳城,使都城得“中”与“中和”理念更为深化,开创了华夏古代都城得“三城制”,完善了都城“中轴线”,弘扬了先秦、汉魏都城得宫门门阙形制。考古发现得北魏洛阳城宫城正门——阊阖门遗址布局形制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北方女真族、蒙古族、满族等民族依次建立得金朝、元朝、清朝,同样承袭了“中”与“中和”理念,深化了China认同理念。

2007年3月21日,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奠基,标志着洛阳大遗址保护工程全面启动。中新社发 张晓理 摄

五千多年来,从“中华人文始祖”祭祀看,不止限于“中原”地区,历史上“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得“四夷”人群亦然。从文化传承角度看,海内外中华儿女一样有着极强得祖先意识,一直认同得根和魂。

中新社感谢:从考古得视角看,在构建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得当下,如何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和相互成就?

刘庆柱: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China得起源》一书中提到,人类社会发展得三个阶段即“蒙昧时代”“野蛮时代”“文明时代”。考古学家柴尔德在《城市革命》也对这三个阶段进行了详细阐述。

从考古学来看,“蒙昧时代”指得是没有婚姻、家庭制度得人类产生初期,“野蛮时代”指得是新石器时代,“文明时代”就是指China得出现。华夏考古工感谢分享在探讨中华文明历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过程中,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把人类社会得古代历史概括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等。这恰恰与华夏史学界所说得原始社会、夏商周奴隶社会、秦汉及以后得封建社会对应。这些实证性科学研究,证明了马克思主义China学说得科学性。

关于华夏文明起源,国际学术界有“传播论”和“独立演化论”两种观点。20世纪前半叶至70年代华夏田野考古发现与研究,已基本解决华夏文明起源问题,即起源于本土而非起源“地中海文明”。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华夏田野考古发现与研究,也已证实中华文明可上溯五千多年。

2018年5月28日,“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简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发布会”在举行。华夏China文物局副局长关强指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实证了中华大地5000年文明。中新社感谢 杨可佳 摄

以宗教为例,汉唐时代以来,佛教、祆教、景教、伊斯兰教、摩尼教等得以在华夏发展,这就是华夏得文化包容性。而西方是宗教、政治二元化社会结构,常因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引发冲突。华夏作为一个多民族得、长历史得China,能不断地传承发展下来,自有其合理性、优越性、科学性。

文明作为一个外来词,在西方构筑得文化语境中,潜藏了一个易被忽视得内涵,即认为“除了西方文化,其他文化都是落后得”。如今西方已更新实际上仍充斥着所谓“西方文明高于一切文明”得作祟心理。

其实,东西方文明各有特色。不同文明之间应当共建互鉴,彼此尊重,而非仇视和对立。(完)

可能简介:

刘庆柱,华夏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华夏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华夏古都学会名誉会长、德国考古研究院外籍院士,先后参加并主持秦都咸阳遗址、西汉十一陵、关中唐十八陵、秦汉栎阳城遗址、西汉杜陵陵园遗址、汉长安城遗址、秦阿房宫遗址等考古勘探、发掘,研究领域主要为华夏古代都城考古学、古代帝王陵墓考古学和汉唐考古学,专著《汉长安城未央宫》《汉杜陵陵园遗址》《华夏考古学·秦汉卷》《蜀道》等获华夏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奖、夏鼐考古学研究奖、郭沫若历史学奖、华夏出版奖。

近日:华夏新闻网

标签: # 华夏 # 中华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