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斜状沁片是鉴定古玉真伪第三个可靠依据(祥云轩玉说之八十五)(总1040篇

片斜状沁片是鉴定古玉真伪第三个可靠依据
(古玉不可克隆的古沁特征之三)
(鉴定古玉的依据在玉内不在玉外之八)
(祥云轩玉说之八十五)
(总1040篇)
片斜状沁片,或片斜状沁纹,也是一种不可仿制的古沁迹象或特征。
祥云轩认为,远高古玉器受侵所表现出来的丰富性、精彩处、奇妙点、绝美感,往往集中体现在片斜状的古沁之中。
片斜状沁片,有各种各样的受侵状态,有流水状、波浪状、鱼鳞状、瓦云状、碎瓷状、冰裂状、断层状、层叠状等等,其状不尽,美不胜收。
祥云轩归纳,片斜状沁片(亦为一种三维或立体状沁纹),有以下大、中、小三种状态:
一,重侵的片斜状沁片,由于古玉体中的沁纹、沁瑕受侵,扩展,深化,形成宽深、大片的片斜状沁沁片。红山文化玉器、商周玉器中有很多这种片斜状沁片。
片斜状沁片的特点:
1.大面积的沁片上,沁色丰富,多彩;
2.往往一线(或一片)之隔,其两侧的沁色截然不同;
3.沁片之沁色,彼此反差大,对照鲜明;
4.沁色深浅轻重,沁层深浅薄厚,有鲜明的层次感;
5.沁色尽管彼此交融,过渡,但是,各自有鲜明之色,彼此并不模糊,浑浊;
6.沁片在浮出古玉表面之处,均形成沁门,即沁坑、沁沟或沁脉;
7.沁门周围往往有沁坑、沁孔等其他沁迹。
这种大片的沁片,呈现了古玉古沁的斑斓图画,自然的鬼斧神工,美不胜收的奇光异彩。
因此,祥云轩多次说过,古玉上的瑕裂并不是瑕疵,而是沧桑历史的容观,美观,奇观。古人早就说,夏后氏之璜(夏代重器、国宝),不能无考(考为瑕,非为考证之考)(见《淮南子》)。不识古玉古沁之精彩或精华者,才会挑剔古玉之瑕。
二,微细的沁纹或沁片,在古玉体的局部,或在粗长的沁纹(沁片)的末端,出现细密的网状沁纹(沁片)或其他状沁纹。此纹并不像人工作伪的纹理,只局限于或基本局限于玉器表面即平面之上;而是沿着玉表上纤细的线状纹理,垂直或倾斜,向玉体的深层之内浸渗,延伸,细碎的片斜状沁片,形成(组成或分解)碎小的块体。
片斜状沁片,是古玉受侵的自然状态:
1.这种沁纹之线或片,不只是直线延伸,而主要是垂直或斜向发展,成为沁片状态。
2.沁片相交形成蜂巢状、立体状。
3.玉体受侵,分解为若干块状碎体。
4.许许多多的块状体,是古玉体受侵而分解后出现的状态。因为受侵的时间不同,先后沁质不同,因此,沁片上的沁色彼此截然不同。而人工染色,只能是同种色,或模糊色、浑浊状态,并仅仅局限在玉器的浅表层上。
5.由网纹分割、由沁片构成的块体,极为微小而分明。只有微妙的自然、渐进、和缓地滋渗,浸染,才能逐渐形成如此状态。人工强烈制造,只能出现较大的裂纹、裂片或块状裂体。古玉受侵出现的微妙状态,因其微妙,而仿品上就不可能逼真仿造其状。
三,在以上两种宽大和微小的片斜状沁片的中间状态,非大非小的状态,是较普遍存在的。这种状态并非可以随意仿做,即使仿做,也只能运用具有或近似片斜状沁片的玉料,但也很难达到古玉古沁的丰富而深沉的状态:
1.多种沁色,有各自鲜明的特色,虽然也有过渡色,但并不浑浊、模糊。
2.有的沁片两侧的沁色,截然迥异。
3.尽管沁片较小,均有相当的受侵深度,人工作伪,浮浅是普遍规律。
4.具备以上两种宽大和微小的片斜状沁片的所有特征。
祥云轩认为,片斜状沁片,由于经受悠久历史、复杂环境、丰富物质的侵蚀,所形成的古侵,所呈现出来的丰富性、精彩处、奇妙点、绝美感,使当代技术与当代作伪者都只能因为不可克隆,望而却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