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古代哲学家简介(3)

01-11 生活常识 投稿:管理员
西方古代哲学家简介(3)
(根据《中西哲学小史》,结合查阅的资料整理,仅供参考:)
十三、柏拉图(Plato,前427-前347),在雅典创办了著名的学院。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写下了许多哲学的对话录,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被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此外,他创造或发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图思想、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经济学图表等,他在西方的地位相当于中国的孟子。主要著作有《伊壁鸠鲁篇》、《苏格拉底的申辩》、 《克力同篇》、 《斐多篇》、《克堤拉斯篇》、《泰阿泰德篇》、《智士篇》 、《政治家篇》、《巴曼尼得斯篇》、《菲力帕斯篇》 、《飨宴篇》、《斐德罗篇》、《阿奇拜得篇之一》、《阿奇拜得篇之二》 、《高尔吉亚篇》、《智者篇》、《政治家篇》、《斐利布斯篇》、《法律篇》、《理想国》 、《苏格拉底之死》。(1)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2)柏拉图认为,任何一种哲学要能具有普遍性,必须包括一个关于自然和宇宙的学说在内。(3)他提出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他认为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但是构成这些有形物质的“形式”或“理念”却是永恒不变的。当我们说到“马”时,并没有指任何一匹马,而是称任何一种马。而“马”的含义本身独立于各种马(“有形的”),它不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因此是永恒的。但是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于感官世界的马,却是“流动”的,会死亡,会腐烂。这是“理念论”的一个初步的解说。柏拉图认为,我们对那些变换的、流动的事物不可能有真正的认识,对它们只有意见或看法。我们唯一能够真正了解的,只有那些我们能够运用我们的理智来了解的“形式”或者“理念”。因此知识是固定的和肯定的,不可能有错误的知识,但是意见是有可能错误的。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他用著名的洞穴比喻来解释理念论,即“形式”其实就是那阳光照耀下的实物,而我们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不过是那白墙上的影子而已。我们的大自然比起鲜明的理性世界来说,是黑暗而单调的。不懂哲学的人能看到的只是那些影子,而哲学家则在真理的阳光下看到外部事物。但是另一方面,柏拉图把太阳比作正义和真理,强调我们所看见的阳光只是太阳的“形式”,而不是实质;正如真正的哲学道理、正义一样,是只可见其外在表现,而其实质是不可言说的。(4)柏拉图的《理想国》一幅理想的乌托邦的画面:柏拉图认为,国家应当由哲学家来统治,公民划分为治国者、士兵和普通人民三个阶级。分别代表智慧、勇敢和欲望3种品性。治国者依靠自己的哲学智慧和道德力量统治国家;武士们辅助治国,用忠诚和勇敢保卫国家的安全;劳动者则为全国提供物质生活资料。3个等级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在这样的国家中,治国者均是德高望重的哲学家,只有哲学家才能认识理念,具有完美的德行和高超的智慧,明了正义之所在,按理性的指引去公正地治理国家。治国者和武士没有私产和家庭,因为私产和家庭是一切私心邪念的根源。劳动者也绝不允许拥有奢华的物品。理想国还很重视教育,因为国民素质与品德的优劣决定国家的好坏。他的理想国要求每一个人在社会上都有其特殊功能,以满足社会的整体需要。女人和男人有着同样的权利,存在着完全的性平等。可以在为了公众利益时撒谎。每一个人应该去做自己分内的事而不应该打扰到别人。在今天看来,柏拉图描绘的理想国是一个可怕的极权主义国家。但是“理想国其实是用正确的方式管理国家的科学家的观点”。他认为“宪法国家”是仅次于理想国的最好的国家,并认为妇女和男人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和训练。柏拉图后来又提出了政治中道、混合的概念,首次明确论述了法律的作用,并以法律作为划分政体的标准。他认为,真政治家(哲学王)无需用法律统治,但现实中真政治家极为罕见,即使有真政治家,法律也还有一定的作用。因为政治不仅是一种艺术,亦是一门科学。法律对于政治家,犹如教练和医生的训练方案和处方一样,法律虽然在理论上是荒谬的,在实践中却是必要的。从理想出发,他推崇哲学王的统治,“没有任何法律或条例比知识更有威力”;从现实出发,他强调人类必须有法律并且遵守法律,否则他们的生活将如同最野蛮的兽类。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设计了他的“第二等好”的城邦,与《理想国》中的正义之邦相比,在具体措施上有很大区别。主要有:政治制度由哲学王执政的贤人政体转为混合政体,以防止个人专权。《理想国》主张统治者实行公产、公妻、公餐、公育制,第二等好的城邦则恢复了私有财产和家庭。《理想国》中划分公民等级是依照其先天禀赋的优劣,而《法律篇》则是按照后天财产的多寡。(5)柏拉图企图使天文学成为数学的一个部门。他认为:“天文学和几何学一样,可以靠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来研究,而不去管天上的星界”。他认为宇宙开头是没有区别的一片混沌,这片混沌的开辟是一个超自然的神的活动的结果,是造物主为世界制定了一个理性方案;关于这个方案付诸实施的机械过程,则是一种想当然的自然事件。柏拉图的宇宙观基本上是一种数学的宇宙观。他设想宇宙开头有两种直角三角形,一种是正方形的一半,另一种是等边三角形的一半。从这些三角形就合理地产生出四种正多面体,这就组成四种元素的微粒。火微粒是正四面体,气微粒是正八面体,水微粒是正二十面体,土微粒是立方体。第五种正多面体是由正五边形形成的十二面体,这是组成天上物质的第五种元素,叫做以太。整个宇宙是一个圆球,因为圆球是对称和完善的,球面上的任何一点都是一样。宇宙也是活的,运动的,有一个灵魂充溢全部空间。宇宙的运动是一种环行运动,因为圆周运动是最完善的,不需要手或脚来推动。四大元素中每一种元素在宇宙内的数量是这样的:火对气的比例等于气对水的比例和水对土的比例。万物都可以用一个数目来定名,这个数目就是表现它们所含元素的比例。(6)建立了完整教育体系,他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完整的学前教育思想并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的人。他要求3~6岁的儿童都要受到保姆的监护,会集在村庄的神庙里,进行教育。7岁以后,儿童就要开始学习军人所需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包括读、写、算、骑马、投枪、射箭等等。从20~30岁,那些对抽象思维表现特殊兴趣的学生就要继续深造,学习算术、几何、天文学与和声学等学科,以锻炼他的思考能力,使他开始探索宇宙的奥妙。他主张未来的统治者在30岁以后,要进一步学习辩证法,以洞察理念世界。经过5年后,他就可以成为统治国家的哲学王了。他的教育体系主要有:唯心教学、阶段施教、提出四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教学观点、理性训练、体育教育等部分。(7)“精神恋爱”的柏拉图式的爱:这种爱认为肉体的结合是不纯洁的是肮脏的,认为爱情和情欲是互相对立的两种状态,因此,当一个人确实在爱着的时候,他完全不可能想到要在肉体上同他所爱的对象结合。
十四、斯多葛派(The Stoics斯多亚学派,或斯多阿学派)是塞浦路斯岛人芝诺(Zeno,约前336-约前264)于公元前300年左右在雅典创立的学派,因在雅典集会广场的廊苑(英文stoic,来自希腊文stoa,stoa原指门廊,后专指斯多葛学派)聚众讲学而得名,是希腊化时代一个影响极大的思想派别,芝诺被认为是自然法理论的真正奠基者,亚里斯多德誉之为辩证法的发明人。斯多葛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巴内斯、塞内卡、埃彼克泰特、马可·奥勒留(帝王哲学家,著有《沉思录》,是学派晚期最著名的代表)、克里斯普等。 斯多葛派认为,哲学是寻求智慧(对人的及神的事物之知识)艺术的实践,其中艺术最高者是道德。道德分为三种:物理的、伦理的和逻辑的。由这三种道德又形成三种哲学:物理学(考察宇宙及其所包含迫之物)、伦理学(研究人生)、逻辑或辩证学(研究推理:即修辞学和辩证学)。芝诺认为,最大的善是率性而生,即依首道德而生,是天性引导我们达于此,人之幸福也在于此。斯多葛派理论经过三个阶段,早期时,唯物主义到辩证法,带有宿命论和禁欲主义;中期时,抛弃唯物辩证主张,倾向宗教和神秘主义;晚期时,主张宿命论和禁欲主义。
十五、亚里士多德(Aristotélēs,前384-前322)是古希腊色雷斯斯塔基拉人,亚里士多德学派,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是最早论证地球是球形的人,对科学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写作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思想家、诗歌、风俗,以及雅典宪法。在哲学方面,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对西方文化从根本倾向到内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上古及中古时期,他的著作就被译成拉丁文、叙利亚文、阿拉伯文、意大利文、希伯来文、德语和英语。希腊学者、拜占庭的学者都研究并推崇他的著作,他的思想是中世纪基督教思想和伊斯兰经院派哲学的支柱。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是西方哲学的第一个广泛系统,包含道德、美学、逻辑和科学、政治和玄学,随着其作品的不断被发现,中世纪出现了一个研究亚里士多德主义的新时代,学者们以此作为求得各方面真知识的基础。亚里士多德是集古希腊科学文化知识之大成的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他不仅为后来的许多科学门类奠定了基础,也把古希腊好学深思的精神发展到了顶峰。在他死后的几百年中,再也没有出现过一个人有勇气和智力像他那样对全部知识进行系统考察和全面掌握。他在西方历史上的地位相当于中国的荀子。主要代表作有《工具论》、《物理学》、《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1)科学方面:一是,理论的科学(数学、自然科学和后来被称为形而上学的第一哲学);二是,实践的科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战略学和修饰学);三是,创造的科学,即诗学。(2)哲学方面:一是,抛弃了柏拉图的唯心主义观点,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这些思想已经包含了一些唯物主义的因素。二是,对因果性的看法提出有四种:第一种是质料因,即形成物体的主要物质。第二种是形式因,即主要物质被赋予的设计图案和形状。第三种是动力因,即为实现这类设计而提供的机构和作用。第四种是目的因,即设计物体所要达到的目的。在四因中,他看中的是物体的形式因和目的因,认为形式因蕴藏在一切自然物体和作用之内。他还认为,在具体事物中,没有无质料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质料,质料与形式的结合过程,就是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运动,表现出自发的辩证法的思想。三是,创立了形式逻辑这一重要分支学科,这也是亚里士多德在哲学上最大的贡献。他在研究方法上,习惯于对过去和同时代的理论持批判态度,提出并探讨理论上的盲点,使用演绎法推理,用三段论的形式论证。希腊和中古时代的科学界在亚里士多德的权威下,运用演绎法把许多错误的权威说成是绝对正确的,并用欺骗性的逻辑形式进行了许多错误的推论。四是,形而上学方面,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和神学思想在伊斯兰教和犹太教的传统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并继续影响着基督教神学,尤其是学术传统的天主教教会。(3)天文方面:认为运行的天体是物质的实体,地球是球形的,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天体由不同的物质组成,地球上的物质是由水气火土四种元素组成,天体由第五种元素“以太”构成。(4)物理方面,他的关于物理学的思想深刻地塑造了中世纪的学术思想,其影响力延伸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直到被牛顿物理学取代:一是,反对原子论;不承认有真空存在。二是,认为物体只有在外力推动下才运动,外力停止,运动也就停止,提出的假设是“凡是运动的物体,一定有推动者在推着它运动。中古世纪的基督教说“第一推动者” 就是指上帝,并将亚里斯多德的学说,与基督教教义结合。这样的结合让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成为权威学说,一直到了牛顿手里,才建立正确的力学学说。三是,认为作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重的比轻的落得快,这个错误观点直到十六世纪,被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推翻。四是,地上世界由土、水、气、火,四大元素组成。其中每种元素都代表四种基本特性(干、湿、冷、热)中两种特性的组合。土=干+冷;水=湿+冷;气=湿+热;火=干+热。五是,认为白色是一种再纯不过的光,而平常我们所见到的各种颜色是因为某种原因而发生变化的光,是不纯净的,这种结论直到牛顿的三棱镜试验,看到白光的纯净的七色光时,才被推翻。(5)生物方面:对五百多种不同的植物动物进行了分类,至少对五十多种动物进行了解剖研究,指出鲸鱼是胎生的。他是将生物学分门别类的第一人,并为之写出了专门著作(如动物分类,动物繁殖等等)。他首先发现了比较法的启发意义,并理所当然地被尊称为比较法的创始人。他也是详细叙述很多种动物生活史的第一人,写出了关于生殖生物学和生活史的第一本书。他特别注意生物多样性现象以及动植物之间的区别的意义,虽然没有提出正式的分类(法),但按一定的标准对动物进行了分类,而且对无脊椎动物的分类比两千年后林奈的分类更合理。在生理学上他大都采用了传统观点因而并不出色。和他的前辈比较起来,他是一个坚定的经验主义者,他的推论总是植根于他过去的观察,超过理智思考所能提供的信息。在这一方面他和经院哲学家中的亚里士多德派完全不同,后者认为单凭推论就能推论出一切问题。他并不满足于仅仅提出“怎样”的问题,而且还提出“为什么”的问题,这在当时来说是非常了不起的。亚里士多德坚信世界基本完美无缺从而排除了进化的观点,他的先进思想只是近几十年才得到充分肯定。(6)教育方面:一是,认为理性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主张国家应对奴隶主子弟进行公共教育。二是,重视练习与实践的作用。三是,在师生关系上,不是要求对导师一味言听计从,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敢于思考、坚持真理、勇于挑战,如他所言的“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四是,在人性论、认识论及其对于儿童身心发展考察的基础上建立起教学思想。他把人的灵魂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非理性灵魂,其功能是本能、感觉、欲望等,二是理性灵魂,其功能是思维、理解、认识等。他认为在人的认识过程中,灵魂的主要功能是感觉和思考。灵魂借助于感觉器官而感知外界事物,那被感觉的东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从而承认感觉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是,他又认为感觉在这里只起到一种诱发的作用,真理和知识只有通过理性的思考才能获得。因此,亚里士多德的教学目的是发展灵魂高级部分的理性。五是,亚里士多德为其哲学学校设立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主张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且在不同时期各有所侧重。幼儿期以身体发展(体育)为主;少年期以音乐教育为核心、以德、智、美为主要内容;高年级要学习文法、修辞、诗歌、文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以及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学科。但不重心都应放在发展学生的智力上。他特别强调音乐在培养儿童一般修养上的作用。认为音乐具有娱乐、陶冶性情、涵养理性三种功能,它能使人解疲乏、炼心智、塑造性格、激荡心灵,进而通过沉思进入理性的、高尚的道德境界。在体育教学中,他不同意教师只让学生进行严酷甚至痛苦的训练,要教“简便的体操”和“轻巧的武艺”,着重于让儿童身体正常发展。(7)政治方面:一是,与柏拉图一样,认为城邦高于公民,但是也主张人有自己的权利,要求实现城邦和公民利益的平衡。他还确立了公平的正义和交换的正义的均衡正义原则。一方面对于不同出身、财产、地位、能力的人要平等对待,另一方面对于特殊的任务也可以给予特殊的优待。他推崇民主制和君主制的结合,在立法问题上实行民主,行政上实行君主制。他希望借此在维护城邦整体利益时保证公民的各种利益,并提出了分权学说。二是,亚里士多德是现实主义的鼻祖。不同于他的老师柏拉图以自己假定的理想国衡量现实,他主张从现实的国家出发,防止国家堕落和促进国家的发展。他对人性和理性持怀疑态度,主张法治,而法律的来源也不是人的理性或者学者的思考,而是来自于历史和传统中为人们所遵循和认知的东西,也就是历史的理性。他对变法和改革持一种十分谨慎的态度,非到万不得已不宜改革。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