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号称“无敌”,最后一战却被自己人逼死

01-08 生活常识 投稿:管理员
此人号称“无敌”,最后一战却被自己人逼死


1

那天黄昏,残阳如血。

已与辽军厮杀一整天的杨业,带着创痛、疲惫,和仅剩的残军,来到了陈家谷。

出战之前,杨业哭着与自己的顶头上司潘美告别,并请求在陈家谷预先设下步兵强弩,等他转战到此的时候接应支援。

他对潘美说,如果不这样做,则“无遗类”矣!

潘美答应了他。

然而此刻,模糊的视线透过血水和夕阳,杨业发现陈家谷空空然。

约好的援兵一个也没有出现,辽军的铁蹄声却在耳边轰轰回响,越来越近,越来越近。

杨业拊膺大恸。没有援军,也就没了生还的希望。他对身边残存的将士说,你们都有父母妻儿,跟我一起死在这里,不值。快跑!活下来,把今天的事报告给皇帝!

众人却都哭着不肯走。

辽军追兵到了,夕阳之下,血色为山谷又添了几抹红。

杨业力战,“手刃数十百人,身被数十创”,却因战马重伤,终被辽军擒住。陈家谷的宋军,果然“无遗类”。

▲ 杨业(?-986),影视剧照

辽军统帅耶律斜轸见生俘杨业,便亲自来劝降。

此情此景杨业似曾相识,宛若七年前,在太原城头。

那时杨业的老板不姓赵,姓刘。


2

杨业,原名重贵,跟后晋出帝石重贵一个名。

少年时期的杨业,倜傥任侠。不好读书,却善骑射,每次出去打猎,打到的猎物总比别人多。曾有豪言壮语:

“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

由于其父杨信,是北汉的麟州(今陕西神木)刺史,所以从弱冠之年开始,杨业便在刘崇帐下效力。

刘崇?北汉的开国君主。

公元951年,后周太祖郭威黄袍加身,灭了后汉。同年,割据河东的刘崇在太原称帝,其国史称北汉。

由于与后周有不共戴天之仇,北汉要想立国就必须打着“正统”的旗号与中原政权争斗,正如三国时期的蜀汉之于曹魏一样。南方的越、闽等国,尚可向中原政权称臣,保一方割据,保一时平安;但北汉不行,它只能不停地战斗。

杨业在北汉为将,便意味着他将与后周,以及后来的宋朝为敌,直到双方分出高下: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 五代十国中,只有北汉在北方割据

杨业没有让刘崇失望,成年后的打猎小能手在战场上骁勇异常、屡立战功,成为对抗后周和宋朝的主力战将。凭借着杨业等人死战抵抗,以及盟友辽国的援军,北汉在后周和宋数次北伐中,顽强地存活下来。杨业的名声也在两军阵前传播。北汉的国人,称他为“杨无敌”。

公元979年,宋军再度围攻太原。

这一次北征太原,宋太宗赵光义做足了功课。考虑到历次北伐失败,皆因辽国援军搅局,这一回宋军决心好好打援。

在白马岭,辽国援军和宋朝打援部队隔河遭遇。辽军监军急于求战,不听主将的意见执意渡河攻击宋军,而宋军则趁辽军半渡发起攻击,辽军不敌,大败而还。

▲ 宋灭北汉

没了辽国援军,陷入重围的太原便成了孤儿,城破是早晚的事。最终,北汉末帝刘继元选择投降。

彼时的杨业,正在太原城东南墙据城苦战,“杀伤宋师甚众”。在老板刘继元的招降下,杨业这才“北面再拜恸哭,释甲来见”。

三国时期蜀汉末年,姜维等人在剑阁抵挡钟会大军,不想被邓艾偷渡阴平,直取成都。当后主刘禅投降的消息传到剑阁的时候,蜀军“将士咸怒,拔刀砍石”。

如今在太原城头,数百年前姜维的心情,杨业亲身体验了一回。

▲ 姜维之怒,感受一下?


3

久慕“杨无敌”之名,在太原城下,赵光义接见了这位太原降将。

在友好而亲切的氛围中,赵家皇帝数次称赞杨业的勇武,并告诉他自己打算马上北征契丹,收复幽云,“恢复旧疆”。

有感于对方不计前嫌,有感于民族大义,杨业表示愿意为新主效劳。

赵光义大喜,授予杨业右领军卫大将军,继续让他带兵。

让一个新降的将军带兵,这是对降将最大的赏赐。

由于杨业“老于边事”“洞晓敌情”,在宋军高粱河之战败北班师之后,赵光义便任命杨业为代州刺史,继续负责河东边境对辽国的防务。而当时总督河东军务的三军主帅,是宋朝名将,潘美。

▲ 潘美(925-991)

说起潘美,可能有的人会感到陌生,但一说“潘仁美”,恐怕十有八九都知道。

在有关“杨家将”的各种小说、戏剧中,以潘美为人物原型的“潘仁美”,是坑害杨家将的罪魁祸首。这人不但不仁,更不美,说他“十恶不赦”都不为过。每一个看杨家将故事的读者,都恨不得把这个“老奸贼”撕成碎片。

▲ 潘仁美,人一点也不美

但,历史上的潘美却不是这样的。

在成为杨业的上司之前,潘美已凭借平南之功名满天下了。而在河东任上,潘美和杨业合作得也很好。

公元980年,辽军南下攻打雁门关。在潘、杨二人的筹划下,潘美率大军正面抵抗,而杨业则领一支军马绕到辽军背后。二人前后夹击大败辽军,杀死辽国驸马,活捉辽军统帅。

这一战堪称宋辽战争史上,宋军最为酣畅淋漓的一场大胜。也是潘、杨二人军事生涯的巅峰。尤其是杨业,因为打得太猛,让契丹人都怕,以致后来一见到杨业的旌旗就跑路。

▲ 雁门关,今山西省忻州市代县有景点

战后,二人都升了官。

立功升官,这对年已56岁的潘美来说,已经司空见惯了。而对太原降将杨业来说,却十分抢眼。许多边将对此不服,史载“主将戍边者多忌之,有潜上谤书斥言其短”。

后世有人认为,“潜上谤书”构陷杨业的,正是潘美,说潘美嫉贤妒能。

这种说法其实经不起推敲。

一来,潘美当时是杨业的上司,上司向皇帝反应下级的情况,直接打报告就好了,用不着“偷偷上书”;

二来,从雁门关之战后潘、杨二人升官的情况来看,潘美显然将战况如实上报,没有隐瞒杨业的战功,如何“嫉贤妒能”?

三来,二人因同功受赏,身为上司的潘美却偷偷给身为下级的杨业告状,这不是自打脸吗?

然而造化弄人,左右杨业命运和生死的决定权,最终还是交到了潘美的手上。


4

公元986年,北宋雍熙三年,经过数年的厉兵秣马,宋军再度北征。

按照赵光义的部署,征辽大军分东、中、西三路。东路军以曹彬为首,以十万宋军主力,声称直取幽州(今北京西南),但实际上却是为了牵制辽军主力,为中、西两路的进军打掩护。

中路军的统帅是田重进,领兵出太行山谷飞狐口,直取蔚州(今河北蔚[yù]县);西路军则夺云、寰、应、朔等州,统帅自然是潘美。杨业作为副帅,也随军出征。

起初,皇帝制定的作战计划执行得还算顺利。东路军的统帅曹彬,是与潘美齐名的宋朝名将,宋朝平定南方就是靠这俩人。在曹彬的指挥下,东路军一直吊着辽军主力,而中、西两路则趁机进军,攻城略地,形势一片大好。

▲ 公元986年,雍熙北伐。

福祸相依,好的形势往往孕育着危机。

眼见中、西两路战功累累,而自己身为主力却寸功未立,东路军诸将心里失衡了,纷纷要求主帅曹彬领军进攻。

按说身为一军之主,这仗怎么打理应曹彬说了算。但奇葩的事发生了:

面对众将请战,曹彬居然“不能制”,只得在众将怂恿下率军出击,裹粮前进。

广袤的华北平原,一如草原一般一望无际。在这种地形里,辽军骑兵的机动性被发挥到极致,前出的宋军很快粮道被断。

宋对辽,以步制骑,跑得没人家快,欲战抓不住人家主力,欲退又免不了被对方骚扰,军中无粮,雪上加霜。终于,岐沟关一战,十万宋军主力一战崩溃。

▲ 曹彬(931-999)

失去东路军压场,作为偏师的宋军中、西两路显然打不过辽军主力。

如今败局已定,赵光义痛心疾首,不得不下令让中、西两路军队放弃已占领的城市,班师回国。他特别叮嘱西路军潘美,将云、寰、应、朔四州百姓迁回关内。

自古以来,打仗撤退都是一个技术活。在小说《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北伐,撤退时常常能占魏军便宜,设个伏,杀对面一两个大将。但在现实中,要想从战场全身而退,真的不要太难。再加上带着百姓一起撤,那难度简直噩梦级。

▲ 记得《三国演义》里面的当阳之战吗?

这人怎么撤,西路军副帅杨业率先发言:

“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朝廷止令取数州之民,但领兵出大石路,先遣人密告云、朔州守将,俟大军离代州日,令云州(今山西大同)之众先出。

我师次应州(今山西应县),契丹必来拒,即令朔州(今山西朔州)民出城,直入石碣谷。遣强弩千人列于谷口,以骑士援于中路,则三州之众,保万全矣。”

▲ 杨业的方案,调动辽军向东,以便西面三个州的百姓撤离。

杨业所说的,是一个调虎离山之计:撤民从最远的云州开始,而宋军则攻打东边的应州吸引辽军主力,由此让开西边云州—寰州—朔州的道路,正好让百姓撤离。四州百姓全撤不现实,但撤走三个州的百姓,还是可以拼一拼的。

杨业话音刚落,一个声音便表示反对。

说话的不是主帅潘美,而是监军,王侁[shēn]。


5

王侁,是一个很有来头的人。其父王朴,是五代后周名臣,是周世宗柴荣的臂膀。这人有多牛?宋太祖赵匡胤曾说:

“此人在,朕不得此袍著。”

言外之意,要是王朴还活着,天下轮不到赵家人来坐。

有着这样的家世背景,王侁一开始起点就很高。加上他与赵家兄弟关系一直很铁,所以被视为亲信。王侁本人也很有能力,在太祖、太宗二朝立过很多功,是那种既听话,又会办事的“人才”。

但这人有一点不好,“性刚愎”,很自以为是,作为皇帝的眼线,又十分多疑。

某次,王侁送还辽国使臣来到边境,捕风捉影地打报告说边境主帅的亲兵有很多与“境外人士”勾结,建议全换新的来。赵光义闻此便派了一批内地的士兵前去替换。然而那些亲兵听说要被人替换,大多不愿意。于是王侁便找了其中几个领头的,杀了。这才完成换防。

这手段也算是狠辣的。

▲ 宋朝的监军,最出名的一个该是童贯了

此次雍熙北伐,王侁作为监军随军出征。听到杨业的方案,当即表示反对。反对的理由很奇葩:

“领数万精兵而畏懦如此?”

按王侁的意见,杨业出了雁门关应直接北上去寰州(今山西朔州东),与辽军决战才是,不然就是“畏懦”。

杨业据理力争:

“不可,此必败之势也。”

王侁笑了笑:

“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

此话一出,便戳中了杨业的命门。

你不是号称“无敌”吗?不是很能打吗?怎么今天却不敢与辽军交锋了?

——难道你有二心?

怀疑一个降将的忠诚,这是对降将最大的打击。

杨业一听这话,便知再争无用,谁让这“无敌”的名号,得自太原呢?

“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

现在你既然说我怕死,那我就只能去死,“当为诸公先”了!

▲ 监军逼死人,宋朝之前不是没有过

昔日唐朝安史之乱,监军边令诚勒令高仙芝、封常青出潼关迎敌。二人不从,边令诚斩之,全军大呼“枉”。之后哥舒翰继之,不得已大哭出战。

此时的杨业,心里当作何感想呢?


6

在与潘美约好在陈家谷布置步兵强弩接应之后,杨业便率军出战了。

两个方案,哪一个手握战场主动?哪个靠谱稳妥?久经战阵的潘美心里一定很清楚。望着杨业远去的背影,潘美深知这位跟自己共事七年的部下,此去凶多吉少。

但事情的诡异之处就在于此:

整个军议过程,身为一军主帅、战场经验丰富的潘美,一言不发。

更离谱的事还在后面。

当日,潘美和王侁的确如约在陈家谷布阵,等待接应杨业。然而刚等到中午,王侁便等不及了。他派人登高眺望。不知道望者看到了什么,王侁就以为杨业已经打败了辽军。

为了争功,监军王侁带着将士们纷纷离开陈家谷。身为一军主帅的潘美,“不能制”。

又是一个“不能制”。

▲ 宋朝君臣实在是被五代的武人政治给吓到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本该说一不二的一军主帅,军议的时候竟然一言不发,打仗的时候好不容易发言了,却被当做空气。

究竟是什么,让一个62岁德高望重的老将噤若寒蝉?

答案就在赵家皇帝身上。

宋朝立国,为了避免重蹈五代的覆辙,“重文轻武”成为帝国的主旋律。对武将,即使如潘美、曹彬这样的功臣也是不放心。

为了控制军队,赵家皇帝如前朝皇帝那样,派驻监军监督将领。这些监军虽然人望资历不及主帅,但由于是皇帝的“身边人”,因此颇受主将忌惮,常常以此干预军议。

王侁与杨业,一个是皇帝派来的监军,另一个是主帅麾下的战将。王侁点杨业的名,又是讥讽杨业“畏懦”又是怀疑杨业“有他志”,实际上也是敲山震虎,做给潘美看。

此时的潘美已年过花甲,功业什么的事小,保全晚节事大。自然不敢依仗主帅的身份跟王侁争对错。一旦监军大人将事情添油加醋报告给皇帝,纵使仗打赢了,皇帝又会怎么想呢?

何况潘美的儿媳妇,是太祖赵匡胤的孙女、秦王赵德芳之女。有这层关系在,就已经很让人睡不好觉了:

谁知道赵光义的天下是怎么得来的呢?

所以皇帝说的话,都是对的;皇帝的代表说的话,都是对的。老将在监军面前,只得如此。


7

王侁等人带兵离开陈家谷,途中又听说杨业打输了。一看没功抢了,王侁立马“麾兵却走”打道回府。只留空空陈家谷,以待如血残阳。

陈家谷为什么没有援兵?杨业自然是不知道其中曲折了。如今伤痕累累,身陷囹圄,杨业横了心:

上一次投降,那是因为国君投降在先。而今兵败被俘,绝无投降两次的道理——唯有以死明志。

面对老对手耶律斜轸,杨业说了:

赵家皇帝待我不薄,我本想以讨贼捍边作为报答,如今反被奸臣逼迫,以致兵败,又有什么脸面苟且求生呢?

绝食三日后,一代名将伤重而死。

杨业死后,赵光义很是悲痛,对杨业各种表彰,还赐给杨家布帛千匹、粟千石作为抚慰。而那些杨业之死的“责任人”,主帅潘美被降职三级,监军王侁罢官,流放金州(今甘肃榆中),其他责任人也都受到了相应的处置。

对此,杨家上下感念皇帝的恩德,感谢皇帝主持公道。并表示将继续为赵家的天下赴汤蹈火。

公元1004年,契丹入寇。杨业之子杨延昭力劝宋真宗坚决抗击,自己也率军杀入契丹境内,斩获颇多。

杨延昭之子杨文广,也继承父祖之志,投身军旅,受范仲淹的起用,跟随狄青一起鏖战西夏,后来就连宋英宗也说了:

“文广,名将后,且有功。”

至此,杨家祖孙三代一门忠烈,为了保卫赵家人的天下征战沙场。他们的事迹被改编成各种故事、剧本,被众人口口相传。一个忠君爱国的完美将领的形象,就这样家喻户晓。

至于当年的杨业之死,要怪就怪“潘仁美”吧!



标签: # 太原 # 皇帝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