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多学一样本事,以后就少说一句求人的话
心 里 有 束 光 · 眼 里 有 片 海
拾遗
物语
努力,不是为了感动自己,
学习,不是为了多么傲人的成绩。
而是希望在将来我们都有选择的权利,
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
而不是被迫谋生。
01
9月,又是一年开学季。
一天,突然接到了老家小叔的电话:
“劝劝你小弟,这都高三了,他要退学。”
“为啥?”
“还不是看着村里的其他没上学的人,
打工做生意,照样活得滋润。”
挂罢电话,我不由摇头苦笑。
这不是我老家的独有的现象。
以前,我读书时,努力学习,
考上大学是摆脱贫穷的唯一出路。
现在,这确已不是唯一的出路。
甚至,在我考上大学后也曾怀疑过:
读书有用么?
毕竟,这些辛苦学习到的东西,
在踏入工作时,很多都用不到。
直到听到一个师兄痛的领悟:
求职不难,难的是你没得选择。
大学时,师兄活得潇洒,可非但本专业屡屡挂科,
除了游戏技能,别无他长,求职时处处碰壁。
最终,师兄只能选择了一个没有门槛的工作:
“没得办法,毕业了不能再找家里要钱了,谋生第一。”
我并没有拿这些故事去劝堂弟,
只是复制了龙应台写给儿子的一段话给他: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
不是仅仅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
而是,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
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
而不是被迫谋生。”
努力学习的意义是什么?
这是我见过最好的诠释。
02
一个HR朋友给我分享过一个985学生的故事。
那次,朋友负责招聘了一个985学生,
同期进来的还有一个非985的学生,
俩人一个专业。
一入职,朋友就感到不妙,
因为985翻着白眼跟他吐槽:
千万别把我给他分到一个组,
他成绩那么差,肯定会拖我后腿的。
“当时我就感到他的心态会出问题。”朋友说。
似乎,起点颇高的985,躺着就已经赢了的感觉。
反转来得很快:不久后的转正定级,
非985力压985一头。
985当然很不解,找到主管问:为什么?
主管说:是不是上次我交给你一个任务,你没接?
985一脸理所当然:那不是我专业的啊,我不会。
主管翻了一个白眼:
可跟你一起进来的,人家也不是这个专业,
但人家接了,而且完成得很好。
985的脸,刷地红到了耳根处。
他当然知道主管说的是谁,
就是那个他看不上的非985。
不是自己熟悉的专业,他视之如砒霜,
同样是不熟悉的专业,别人视之如蜜糖。
这个任务当然有完不成的风险,
谁也没有义务去承担这个风险。
但是,这个义务,本应是我们的权利:
可以多学一点本事,让自己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
03
在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等名号之外,
梁启超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他教育家的名号:
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
大的有建筑大师的梁思成,
小的有开创中国航天事业数个首次的梁思礼。
秘诀在哪里?可以从1927年梁启超给留美三年的梁思成去的一封信中略窥一二:
你该挤出一部分时间学些常识性东西,
特别是文学或人文科学,
稍稍多用点工夫就能有大的收获。
我深怕你因所学太专一的缘故,
把多彩的生活弄得平平淡淡,
生活过于单调,则生厌倦心理,
厌倦一生即成苦恼之事。
书宜杂读,业宜精钻。
细细体味,梁启超的教育理念,
超前地把梁思成培养为了一个现代T字型人才:
竖杠代表专业性,那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横杠代表你知识的广度,
如果两个人才专业性差不多,
这时候就看谁具有更广的知识。
试想,若没有博广的见识,仅仅是业务专精,
梁思成何以成为一代建筑大师。
多学一点本事,成为T字型人才,
让自己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很诱人,
但也有很多误区。
误区一:很多人的努力只是假装在努力。
你一边读书一边刷微博、微信,
于是你读了和没读没有任何区别;
课程买了很多,永远没学过第二课;
…………
你学了很多,但从不稍微多下点功夫,
自然没有收获,
于是在下一个相关机会摆在面前时,
只能尴尬地说:略懂略懂。
04
前面跟一个朋友聚会,聊起了现在的工作。
“现在干得越来越没劲了。”
“调岗或者跳槽,换个环境呗。”
“老了,挪个位置,新东西学不会了。”
这就是成为T字型人才的误区二:
现在太晚了,学不会了。
我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一位姐姐,过去在一家食品工厂工作,由于学历低,只能每天负责检查产品外包装是否合格。
时间长了她发现,经过她手的产品上写“营养”“养生”等字样的食品数量远大于其他产品,
她认定这是一个好时机。
于是她花2万多元报了一个营养师培训课程,
每天抱着书本背食品营养成分表,
工作时还会特意查看包装袋上的配料表等。
身边的人都觉得她疯了,年纪不小了还瞎折腾。
更疯狂的是拿到四级营养师证后,
她索性辞掉了工厂的工作,
在一家药房当坐诊营养师,
一边积累工作经验一边继续准备考三级营养师。
几年过去,这位姐姐已经是好几家大药房的营养专家,一周只需出诊3天,曾经工作过的小工厂早已倒闭。
如果当初她也认定“太晚了”,哪有如今的体面的工作,想必会处处撞上人生的玻璃门,痛不可言。
认为都成人了,学很多东西都太晚了,
所以不愿再努力学习,寻求上进,
正是比财富固化更可怕的认知固化,
很多事业上的崩溃,正缘于此。
05
成为T字型人才的误区三:
眼高手低,总会轻浮地说别人不过如此,
你干得我也能干得来。
譬如,很多人觉得文章很好写,
当作家的事谁都能干。
前面,一个师弟,就向我来讨教如何写出爆款文。
我还没说,他先啪啦说了一通:
就是讲几个故事,我觉得我会讲故事哎,
我以前的议论文写得也很好的……
电话这端,我无语泪千行:
我怎么从来没觉得这么简单呢。
其实杨奇函说过一段很好的话:
很多人认为写文章、当作家的事儿谁都能干,
但其实,作家的隐形门槛我们是看不到的。
这个隐形门槛就是持续有目的积累。
不止是作家,普通人和各个行业的牛人之间都会有这个隐形的门槛。
杨奇函读书,会把触动他的语言文字和自己的思考形成word文档,反复读、反复记;
雪球大V、《指数基金投资指南》作者银行螺丝钉,随手一贴就是一年半的定投记录,方便日后进行复盘,监督检查自己是否正确地执行了计划;
…………
那些真正的牛人,往往都是斯坦福鸭子:
表面看起来悠闲,
可鸭掌正在水下不知道奋力划拉了多少下。
06
知乎网友“只是个小影子”讲过一个他表舅的故事。
他的表舅八十年代华南理工的大学生,纯工科。
毕业后一路蹉跎,三十多岁时进了一个公务员单位,慢慢,也有房有车,虽然没有什么晋升机会,生活过得也波澜不惊。
但他没放弃学习,尤其是学习英语——
在家里装了个锅,可以收到国外的台,
没事就开电视听英语。
还搞了个kindle,
买一个两三百的文曲星啃英文小说。
大家都觉得没意义,他学得甘之若饴。
一直到快五十了,单位有公派去美国,
有个硬性条件是托福要过关60,
他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考了个110。
于情于理,都只能派他去。
“我没办法做到万人之尖,
只好比搞技术的多会英语,
比英语好的多会一门技术,
虽然技术和英语都没有顶尖,
但这样我也比很多人厉害了。”
人生有时机会就只有一次,没人知道什么时候来,
你能做到的就是增加抓住它的几率,
增加这个几率最好的方法,
就是让自己成为表舅那样的T字型人才——
在自己专业之外,努力多学一样本事,
多花点功夫,
甚至不妨通过有目的的积累去精通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