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究竟为何不抵抗就放弃东北

01-07 生活常识 投稿:管理员
张学良究竟为何不抵抗就放弃东北



NO.444 - 为何弃东北

作者:巴希尔

编辑:冷小军  /  出品:冷热军事史


九一八事变令人匪夷所思。坐拥数十万大军的少帅张学良,居然不战而放弃东北家乡。


其实,九一八不抵抗的伏笔,早在两年前既已埋下。1929年的中东路事件,如同一盆冷水浇熄了张学良的热血,令他对国民的强硬外交彻底失望。


▲ 九一八事变日军进占沈阳


争夺路权,事变发端


甲午战争后,沙俄势力深入东北,修建了纵贯东三省的「东清铁路」。


经过日俄战争,俄国仅控制长春以北路段,即「中东铁路」。十月革命后,这段铁路由中苏合办,权益共享,但实际以苏方为主,商务、总务、机务、会计,全部由俄国人担任。1928年,张学良主政东北,谋求收回路权。


1929年,在东北当局要求下,苏方把原来俄国人担任的大量要职交予中方。但是,年轻气盛的少帅不满足于此。


5月初,他派军警强行搜查苏联驻哈尔滨总使馆。7月,中方以武力手段接管中东路事务,逮捕和驱逐了大批苏联职员,同时还封锁了一大批苏联贸易公司。


▲ 中东铁路哈尔滨火车站


张学良对苏联如此强硬,底气在于南京国民的支持。1928年底东北易帜,服从国民,南京与东北理论上已经为和地方的关系,蒋介石坚决主张收回中东路。


中东路事件发生后,蒋介石立即表态:「我们当然要抵抗到底,誓死要达到我们收回主权的目的!」宣传部门严正声明,事件责任在苏方,而且这是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第一步。


东北当局和国民的态度,令苏联大为愤慨,宣布断绝外交关系,召回在华人员。


▲ 蒋介石


面对苏联绝交,蒋介石过于乐观,认为苏联不敢出兵,「即用兵,余必以全力赴之」。宣传部火上浇油,一口气颁布十八条反苏宣传标语,如「收回中东路」、「打倒破坏国际交通的赤色帝国主义」等等。


南京许诺,全力支援


然而,斯大林并不只是打嘴仗。加伦将军被任命为远东军总指挥,这位将军此前曾担任广州国民军事总顾问,手把手带出了国民革命军。


眼看苏军磨刀霍霍,张学良态度迅速软化,电告南京:「但有避免纷争之术,总以避免为宜。」东北方面与苏联外交官会谈,双方商定大体恢复冲突前的状态。


▲ 苏联远东军总指挥加伦将军


此时,蒋介石却一再给张学良打气。蒋介石坚信战争不会爆发,信心十足地列出多项理由:美国国务卿希望和平解决;日本外相推测俄国不致拒绝中国提议;据苏联官方报纸消息,苏联人民反对战争,等等。


上述理由没一个可靠,但蒋介石却自信可以强力收回中东路,令苏联接受苦涩的和平。他批评张学良等人的妥协「摇动方针」,「失策之至」。在此情况下,东北当局尊重国民意见,原先谈判条件遭到否决。


苏联极其不满,终止了外交努力。国民却继续硬碰硬,8月10日发布《告东北将士书》,鼓励他们保卫边疆,不惜一战。


蒋介石拟定增援计划,准备抽调九师集中于平津,作为东北战事的预备队。他还转告张学良,「战费当由准备,必不容辞」,「当竭东南之兵力、财力,尽量供给我东北军」。

8月中旬,苏联开始军事行动。张学良受蒋介石激励,增派6万大军防守。苏远东军则陆续集结4-5万人,依托飞机、军舰、重炮掩护,进攻东北边疆,中东路外交纠纷上升为局部战争。


外交手段:提交国联


战事爆发,检验蒋介石承诺的时候到了。然而开战后,蒋介石始终把希望寄托在外交领域。


8月22日,国民决定援助张学良200万元军费,对苏军事则由其全权负责,同时要求他与保持一致,不得插手外事。在德国斡旋下,中苏外交人员尝试接触。


▲ 东北地区


然而,由于底线差距太大,两国交涉迟迟不得进展。面对苏军来势汹汹,蒋介石祭出绝招——「提交国联」。南京外交部宣称,若苏方再不觉悟,中方准备将中东路问题提交国际联盟裁决,请各国来实地观察,控诉「暴俄」破坏和平的罪状。


后来九一八事变,蒋介石就使出这招,国联调查团耗时数月,得出了「东三省主权归中国所有」「日军行动并非自卫」「满洲国系日本扶持傀儡」等显而易见的结论。


而被谴责的日本人,干脆退出国联了事。蒋介石一番苦心和调查团诸多辛劳,全部化为泡影。


显然,日本不吃这一套,苏联更不在乎。10月,苏军发动新攻势,重创东北军江防舰队。战火先后延及东北十八县,消耗军费10月底就超过2000万元,而南京许诺的财政援助居然还未兑现。

▲ 苏联投入的作战飞机


这时蒋介石遇到了大麻烦。10月初,冯玉祥率西北军起兵反蒋。结果,蒋介石不仅无法向东北提供之前夸口的军事、经济援助,反过来还要和张学良借兵。


蒋介石致电张学良,提出一套无懈可击的逻辑:苏联得知我国内乱,一定不肯妥协;因此迅速打败西北军,就等于间接解决中苏纠纷。因此,「可否由兄处速借重炮若干营」?


由于蒋一再催促,苏联大军压境之际,张学良却不得不拨出整列军火支援南京,赶赴河南同冯玉祥作战。


▲ 张学良


军事策略:敌进我退


对于边境战事,蒋介石居然建议「用彼进则我退,彼退则我进之法」对付,搬出对手毛泽东的十六字决。


至于此前信誓旦旦的「竭东南之兵力、财力供给我东北军」云云,早已绝口不提了。外交部调子也大大降低,不再坚持收回中东路,仅要求保全一半权力。


到11月下旬,东北军全线动摇。在满洲里方向的进攻中,苏军投入了装甲部队。中方前线步兵没受过多少反坦克训练,尽管构筑了大量防御工事,仍然抵挡不住。守军伤亡2500余人,包括前线指挥官在内8300人被俘。


▲ 东北军参战的炮舰


苏方损失轻微,整场战争中伤亡仅1000左右。苏军先后占领满洲里、海拉尔,边境重镇悉数陷落。


巨大压力下,张学良失去了抵抗的意志和信心。满洲里失守后,东北当局致电苏联,表示完全接受苏方条件。


12月,双方初步签署协定,中东铁路恢复事件前的共管状态,同时恢复边境和平,后续问题在莫斯科召开中苏正式会议解决。历时五个月的中东路冲突告一段落,东北人民白白遭受一回战祸。


另外,占领黑瞎子岛的苏军,停战后并未撤退,中苏边境的一处「历史遗留问题」就这样诞生了。


▲ 苏军缴获东北军军旗


东北方面退让后,蒋介石反而相当不满。他摆出恨铁不成钢的样子,感叹说张学良「无经验和胆识,不能坚持到底」。


非但如此,国民还认定东北代表所签署条件超越职权,要从严议处。参与交涉的外交人员成了替罪羊,连同外交部亚洲司司长,一并遭到撤职。


1930年5月,新任中方代表抵达莫斯科。中方要求先解决中东铁路问题,争取赎回中东路;而苏联要求先讨论恢复外交关系和贸易事宜。


马拉松式谈判拖了一年多,一项协议也没能达成,最后日本人成了问题终结者,九一八事变后,中苏中东路问题不了了之。


▲ 张学良


日本渔人得利


中东路事变,对九一八后东北军的不抵抗策略,产生直接影响。


首先,此役令各界对东北军的战斗力产生新认识。面对外敌,东北军三十万大军,竟连中等强度的边境冲突都无法胜任。


其实,苏联人仅把军事入侵作为辅助外交、施加压力的手段,出兵规模并不大。如满洲里方面,苏军直到11月中旬才发动强力攻势。


东北军备战时间长达数月,仍被打得大败。这无疑增长了其将领对外军的胆怯心理。日本人也由此更加轻视东北军,增添了军事冒险的信心。


另一方面,中东路冲突也令东北军政集团对国民大为失望。


▲ 东清铁路旅顺站


张学良在同苏联交涉过程中,尽量遵照南京的外交决策。然而,冲突扩大前,蒋介石等大唱爱国高调,推波助澜;等到战事正式爆发,却只搞出「提交国联」之类不可靠的应对方案,之前信誓旦旦许诺的支援不见踪影。


两相对比,张学良得出结论:南京打着渔翁得利的算盘,不论战争胜负,均可借苏联人之手消耗东北军。打赢则威信高涨,战败则诿过于东北当局和外交人员。


因此,不论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中是否下令不抵抗,既然有中东路的前车之鉴,张学良决策自然受到重大影响。未判明日本吞并东北野心的前提下,他不愿和关东军硬拼。


▲ 日军占领下的沈阳


蒋介石鼓动张学良与苏联鹬蚌相争,然而真正得利的「渔翁」,却是一旁虎视眈眈的日本帝国主义者。理解了中东路事件,也就能更充分认识九一八的结局。

标签: # 苏联 # 蒋介石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