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10分钟就让我跪碎膝盖,果然神片还看BBC
下面这部片,只看开头10分钟,你就会开始怀疑人生。
……怀疑自己在地球上白住了这么久。
……怀疑自己的视力有问题。
不用怀疑了,你视力真的有问题……
口说无凭,直接上证物——
你觉得雨滴是圆的吗?
错。
它其实很像一个不断蠕动的水母。
你觉得火焰就是那么平淡无奇地瞎冒吗?
错。
它有时像一朵宇宙星云,有时又像一个火焰舞娘。
你觉得彩虹就是一道道的赤橙红绿青蓝紫吗?又错。
一旦解锁光谱范围,彩虹能让整个世界变色。
简直到处洒满了西柚汁橙汁葡萄汁……
相信这几个画面,已经击溃了你视力2.0的自信。
别慌。
反正被这部纪录片刷新三观的人太多,纷纷忍不住给它打了……
9.1的超高分——
《理查德·哈蒙德:看不见的世界》
Richard Hammond's Invisible Worlds不仅是中国网友。
就在BBC这部纪录片的原产地,英国那么大点地方,开播数据简直疯狂。
BBC1首播,吸引了430万观众收看,17.6%收视率。
来自《Broadcast》
知道你没概念……这么说吧,之前最红的英剧《神探夏洛克第四季》也就590万。
从2008年至今,《看不见的世界》在英国一直保持着科学类纪录片的最佳收视纪录。
数据这么牛,因为它的画面太惊人。
前面几张图,其实也都是日常小菜,现在看看没见过的大自然吧——
首先,不一样的闪电。
都知道闪电是很快很快滴,速度每小时可达16万公里。
想看清它,你的肉眼完全靠不住。
实际的闪电呢?
像一道会发光的树枝。
或者更脑洞一点地打比喻,很像一部英文大片,正在华丽丽地展开标题。
再慢一点呢?又不一样。
在300倍速专业慢动作摄像机的镜头下,闪电仿佛有了思维,正在对天空进行一些神秘的小动作。
闪电还算常见,它的“兄弟”不常见。
鬼闪,也是一种闪电现象,常被人们误以为是UFO出现了。
嗯,不怪你误会,因为它更快,出现的时间只有千分之一秒。
不光眼睛看不到,普通设备也拍不到。
这,就是“鬼闪”第一次现形——
很像一个游戏BOSS放出的终极华丽大招。
在30公里的高空,巨大的光柱瞬间爆发,城市也刹那间变得渺小。
后面还跟着光球,每一颗都像木星一样亮。
片子中科学家破解了闪电,顺便也对其他生物产生了兴趣。
别以为,Sir下面就要给你看那种,蜂鸟鹰蛾的慢动作视频……
这谁没见过啊。
科学家这次选中的演员,更普通——
大黄蜂。
一般的慢速,它这么飞,好像很平稳。
再高速一些的摄像机能让你看到,它其实飞得歪歪扭扭,腿的蠕动也看见了,小翅膀扑闪的动作也看见了……一副幼稚的萌态。
好,酷的来了——
现在朝它放一把烟雾吧,为了让我们看见空气流动的轨迹。
然后……
蜜蜂开始做出了一些飞机的动作,比如翻转侧飞。
每个向下的动作结束时,它会翻转翅膀
这么肥胖的身躯,想不到它这么灵活吧?
再慢一点,我们能看得见每一次升空的气流图。
这时的大黄蜂,不像在飞行,更像是在……游泳。
借助这种拍摄,科学家发现了很多人们的盲点。
比如你以为下面这个,是手枪虾用钳子吓跑了螃蟹,对吧?
嘿嘿,又错。
虾如其名,原来手枪虾真的有“枪”……
它的子弹,长这样:
别小看这一串强有力的气泡,喷射速度让人咋舌:
接近100公里/小时!
温度,更让人咋舌:
气泡破碎时,会产生4700度高温冲击波,几乎是太阳表面的温度!
咳咳,所以。
螃蟹不是被吓跑的,而是被烤跑的。
看到这,相信你问题来了:
让我们开眼的这位大侠是谁?
收视这么给力,必须得提他——出镜主持人理查德·哈蒙德(Richard Hammond)。
因其身材五短,被搭档起名“鼹鼠”。
个子不高没关系, “鼹鼠”从小还是一个正太脸。
凭这么有记忆力的外表,以及忧郁的眼神,幽默的谈吐,他一直在收割观众。
主要是女观众……
他发现,自己主持啥,都是女观众捧场,比如他主持过一档异常火爆的汽车节目《Top Gear》,按说是男观众的菜,结果半数观众还是女的……
这么吸引女性,看得出,他这个人很细腻。
只有够细腻,才足以引荐这个看不见的世界啊。
当然,光靠细腻的男主角,是无法实现这么细腻的拍摄的。
在拍摄前,团队早就意识到肉眼的短板——
人眼“照相机”,相当于400万像素,落伍太多。
眨一次眼,50毫秒,大脑再分辨看到了什么,要150毫秒。
正是这种延迟,让我们错过了这个世界的无数精彩瞬间。
此外,人眼能看到的可见光带很窄,而光谱的实际范围要广的多。
就着眼睛的各种“不给力”,《看不见的世界》对症下药,用超高速摄像机、红外摄像机,解锁了这些惊人画面。
这些画面,可不是纯为惊人拍的。
“看得见”是第一步,第二步,是研究神秘世界的小规律。
比如靠红外摄像机,人们破解了蜜蜂身份等级的秘密。
蛤?蜜蜂也有中产屌丝之分?
没错。要知道,蜜蜂是进化史上最复杂的生物之一。
蜂群的集体智慧,跟最强大的电脑一样。(电脑还差一点,它不会产蜜……)
所以它们的社会,当然也等级森严。
我们看见的蜜蜂都是一个色,但红外摄像机下的蜜蜂,颜色不一。
有亮黄,有暗蓝,有暗黑……
不同的光色,代表不同的热量。颜色越亮,温度越高,责任就越大。
所以,我们人类是按有钱没钱定尊卑……
而蜜蜂,是看谁热谁凉定命运。
比如亮黄色,专职就是保姆,负责给蜂baby供暖,学名叫加热蜂。
然后还有补给蜂,专门负责给加热蜂喂蜂蜜。
蜜蜂还算团结和谐吧,更多昆虫的生存压力,一点不比我们小。
在高速摄影机下,科学家还破解了凤仙花的“性爱细节”。
你看凤仙花,好像很安静,很贤淑对不对……
其实个个都是奋斗的心机婊。
它们只是看起来安静,高速一拍就发现,都在凶猛地争夺阳光、水分、空间……以及“男朋友”。
为了繁殖,一对水仙花CP,用尽了洪荒之力。
下面,是一次生命大和谐的高潮戏,“体位”很爆炸哟……
为什么说是高潮?
因为,种子的喷射速度惊人,达到6米/秒。(世上哪个男朋友能有这种速度……对不起我太污了)
好,都给我认真点!
看这部片,其实让Sir想到了一部小说《微物之神》。
我们怎么看世界,不仅决定了宏观世界的发展,还决定了我们每个人的三观和审美。
四十五年前,约翰·伯格(艺术评论家兼剧作家)提出过一个概念——
观看之道。
听起来好像不稀奇。
“看”这个简单动作,难道还有门道?
他说有二:
一是技术手段,决定看到的影像什么样。
二是在观看中,会渗入每个人自己的经验、价值观、圈子文化。(有兴趣可以看约翰·伯格主持的BBC系列短片《观看之道》)
《看不见的世界》,就是一。
一加上二呢?也有。
比如莫奈。
晚年他右眼被摘除晶状体后,能看到两个世界。
一幅画在他眼中是两样的,可以从红黄橘,变成蓝白粉。
在旁人看,他缺失了某种功能。
但正是这种缺失的视角,让他做出了每一幅都无比独特的《睡莲》系列,艺术评论家都说,莫奈“用他独特的眼光,永远改变了印象主义”。
所以,Sir一直信,主观真的能影响客观。
平庸的人,看待生活处处平庸。
而特别的人,即使没有高速或红外摄像机,也能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然后,获得不一样的创造力。